在最近的这三年中我都在研究害羞这件事,人们最常向我咨询的问题就是害羞与各种现代技术运用之间的关系。互联网与手机的大规模应用会使我们的社交技能萎缩吗?我经常从那些害羞的青少年的家中口中听到这一提问。家长们十分担心孩子们花了太多时间在电子设备上,而不是与同龄人待在一起。
对于电子产品运用的担忧并不是新鲜事。1997 年由英国心理学会于威尔士举行的针对害羞问题的国际会议上,主讲人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阐述了自己的关于害羞的调查。他提到斯坦福大学从 1970 年代开始进行害羞心理调查,20 年来自认为害羞的人的数量已经从占调查对象的 40% 上升到 60%。津巴多教授把这归咎于诸如电子邮件、手机乃至自动提款机这样的新技术,这些新技术让本来可以起到社交「粘合剂」作用的日常交往变得不再有效了。当人类很容易就能够不与任何人交谈并度过一天时,津巴多教授担心人类会进入一个新的无交往的「冰河世纪」。
如今,津巴多教授的一些担忧已经成为现实。你今天在任何公共场所都可以看到人们埋头在手机与平板平板电脑中。孤独感与社会焦虑的兴起并不耸人听闻,他们不过是社会学家罗伯特·帕特南(Robert Putnam)、约翰·卡乔波(John Cacioppo)以及雪莉·特克尔(Sherry Turkle)研究成果的老调重弹。(译者注:罗伯特·帕特南的代表著《独自打保龄:美国社区资本的衰落与复兴》与雪莉·特克尔的《群体性孤独》皆有中译本。)
社会学家们认为倡导个性化的消费主义让我们彼此孤立,同时又向人们出售科技工具来缓解这种孤独带来的疼痛感。我们越来越依赖特克尔所说的类似于 iPhone 的数字助理 Siri 这样的「社交机器人」,将其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密友的替身。即便我们花时间与别人相处,因为随时会分心在电子产品上,其实也是心不在焉,这就是特克尔所说的「群体性孤独」。
然而这种貌合神离的群体相处对于容易害羞的人来说还是相当有用的,他们能够通过技术这种新方式来表达自己。
害羞的人不一定是反社交的,他们只是有着截然不同的社交方式。他们也能学会控制自己的社交能力与交流技巧,通过间接的人际交往或者非面对面的方式。手机能够帮助他们建立起避免尴尬的非面对面的互动。
芬兰的诺基亚手机公司在九十年代中期在他们的手机上推出了短信功能,短信看上去是一项「原始」的技术——相比打电话,它使得沟通要耗费更多时间,能源利用效率也更低。但是短信却受到了芬兰男性的欢迎,因为这种方式帮助他们在于女孩交谈时不用受到脸红的苦恼,也不需要担心自己舌头紧张得打不了转。
芬兰的两位社会学家 Eija-Liisa Kasesniemi 与 Pirjo Rautiainen 发现,虽然芬兰男孩很少会直接对女孩说出我爱你这种话,但是他们可能会花费半个小时去起草一份表达爱意的短信。他们还发现芬兰男孩更有可能在短信中使用英文的「I love you」来表白,而不是使用母语芬兰语。这是因为他们发现在表达一种强烈的感情时用一种非母语的语言更容易传达。
另一个研究手机文化的学者 Bella Ellwood-Clayton 向我们展示了短信在菲律宾也起到了和芬兰类似的用途。菲律宾传统的求爱方式非常委婉且复杂,通常需要双方的朋友来制造机会,或者是通过一个中间人在一对可能成为情侣的年轻人中间牵线搭桥。手机让菲律宾的年轻人们绕过了这些复杂的程序,可以减少双方当场尴尬的风险,并且通过短信在见面之前提前试水对方的意愿。
这就是手机发挥作用的地方:发短信给予了那些拇指比舌头更灵巧的年轻人们参与社交的信心与勇气。受到短信的提醒声相比电话铃声更不会让人心理紧张,因为短信不会令我们措手不及,不需要我们立即给予回应,它给予了人们空间去消化沟通内容并且思考如何做出回应。
津巴多得出人类即将进入由技术带来的「社交冰河世纪」这一结论,是在社交网络与智能手机崛起之前。社交网络与智能手机让人们更加容易在网上暴露自己的私人生活细节,这看上去与害羞的属性可是截然相反。支持这种网络暴露自我的人将这称为「激进的透明度」。
当然,不是每个使用社交网络的人都适合这种激进的透明度策略。有一些人就是喜欢躲在网络虚拟角色、假名与化身的后面。这种网络带来的匿名性可以激发害羞的反义——人们在网络上非常大胆甚至变得具有攻击性,肆意侮辱他人。
因此新的移动化趋势与在线技术对于人们的社交有着非常复杂的影响。技术在让人们躲在电子产品背后变得愈加害羞的同时,也提供了方法去帮助你克服心中的羞涩。这让我们了解到害羞这一定义在技术时代可能充满了悖论。在历史学家大卫·艾杰顿(David Edgerton)的《历史的震撼》(The Shock of the Old)一书中,他认为人们看待历史进程是以创新为中心的,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新技术会将一切变得更好。但是根据艾顿的观点,人们会低估在接受这些创新时与习惯和惯性斗争需要付出多少努力。换句话说,新技术并没有改变人类社会的基本性质,它只是根据自身对社会进行了重塑。
对于害羞,也是如此。在 15 万年的人类进化中,害羞肯定是有着非常弹性的界定的。达尔文就称害羞为「一种古怪的心态」,产生的源头是人类奇怪的自我关注能力。无论如何,我们还是一种社会动物,渴望得到群体的支持与允诺。
人们对于寻求他人支持的渴望是如此强烈,害羞不过是让我们将自己的社交本能升华到了另一个领域:通过艺术、写作、邮件或者是短信来表达。
这就是我对于那些无比担忧自家羞涩的青少年的家长们的回答。使用手机会使他们变成一个畏缩不前的人吗?并不会。他们依然羞涩,但并没有停止社交,手机会帮助他们找到新的途径去适应这种矛盾心理。
文章来源:SALON,TECH2IPO / 创见 阿尔法虎 编译,首发于创见(http://tech2ipo.com/),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