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全年,阿里巴巴平台治理部共排查出 4495 个销售额远大于起刑点的制售假线索,但截至目前通过公开信息能够确认已经有刑事判决结果的仅 33 例,比例不足 1%。
2 月 27 日,在阿里巴巴 2017 年度打假工作交流会上,阿里首席平台治理官郑俊芳(花名「灭绝师太」)公布了上述数据。由于现行法律规定中对制假售假的处罚依据相对模糊,执法机关对案件定性难、定量难,立案后进入司法程序更难。郑俊芳说:「最终结果是刑事打击力度不足,制假售假犯罪成本极低,无法有效遏制制假售假在线下的泛滥和平台间的流窜」。
根据阿里巴巴平台治理部披露的数据,2016 年全年,阿里用大数据加人工复检方式,共排查出 4495 个销售额远超 5 万元起刑点的制售假线索;执法机关受理其中的 1184 条;公安机关能够依据现行法律规定进行刑事打击的只有 469 个,截至目前通过公开信息能够确认已经有刑事判决结果的仅 33 例。
因此郑俊芳代表阿里巴巴向社会发出呼吁:严格执法、加重刑罚,全社会拿出治理酒驾一样的共识和力度,才能从根本上治理假货。她用「雾霾」和来形容与假货的战争。线下假货源源不断地从小作坊、黑工厂中产出,像雾霾一样从四面八方袭来,阿里巴巴只能持续不断投入高昂的人力物力以识别拦截假货。但企业没有执法权,只能发现问题、下架商品、向执法机关报送线索,然后等待处理,而立案、进入司法程序和量刑判决的过程更加漫长和艰难,最终受到应有刑事处罚的犯罪分子少之又少。
阿里巴巴可以尽力将假货隔绝在平台之外,但无法阻止制售假在线下的泛滥和平台间的流窜。截止 2016 年 8 月,12 个月内阿里主动防控系统拦截了 3.8 亿个假货产品页面,「这些假货未能登陆电商平台,但在线下实际存在着,假货源头不除,无论线上线下都深受其害。」
阿里巴巴打假特战队总监叶智飞提到一个案例,2015 年,阿里输出线索联合公安打掉一个制售假 LV 案,并抓捕了制假者;一年后,在和公安配合打掉又一个制假窝点时发现,这次与之前的案子居然是同一批制假者。
「阿里每年投入 2000 人、花费超过 10 亿元打假,并配合公安机关执法,但由于现行法律法规的过宽、模糊和难以执行,最终很多犯罪分子能逃脱刑罚」,郑俊芳说,「根治假货亟待严格执法、加重刑罚,否则打假就像个筛子,违法犯罪的人笑死、痛恨假货的人急死、执法办案人员累死、消费者哭死。」
郑俊芳以酒驾入刑为例来说明对制假售假严格执法加重刑罚的必要性。酒驾入刑曾向全社会清晰传达信息:酒驾者必承担严重后果,其震慑作用正是酒驾行为得到遏制的关键。如果刑事处罚比例不足 1% 的事例一再发生,从根本上治理假货也就无从谈起。让每一个犯罪分子无法逃避应有的刑事处罚,让制假售假者不再心存侥幸,才能从根本上治理假货。
以下是阿里巴巴集团今天发出的公开呼吁全文:
「像治理酒驾一样治理假货」:阿里巴巴集团呼吁对制假售假者加重刑罚
阿里巴巴集团认为,制假售假成本太低,是当下社会假货困境的最重要因素。只有让制假售假庞大链条上的每一个犯罪分子受到应有的刑事处罚,才是中国从世界工厂走向自主创新,引领未来发展的可行之路和必经之路。
以阿里巴巴的数据为例:2016 年全年,阿里巴巴平台治理部门共认定和处理制假售假案件线索 4495 条,案值均高于目前刑法所规定的 5 万元起刑标准。执法机关接收线索 1184 条,截至目前通过公开信息能够确认已经有刑事判决结果的仅 33 例。制假售假受到刑事处罚的比例不足 1%。
4495 条案件线索,通过阿里巴巴平台治理大数据模型体系主动防控、权利人举报、消费者投诉、神秘抽检等方式筛查认定。
但由于目前法律规定中对制假售假的处罚依据相对模糊,执法机关对案件定性难、定量难,立案后进入司法程序更难。1184 条线索中,公安机关能够进行刑事打击的只有 469 个。
不足 1% 的刑事处罚比例,是制假售假及侵犯知识产权行为难以从根本上遏制的关键原因。现行相关法律已难以适应打击此类犯罪迅猛发展的现实需要,造成制假售假犯罪成本极低、执法成本极高、制假售假者难以受到刑事处理。其结果就是「违法犯罪的人笑死、痛恨假货的人急死、执法办案人员累死、消费者哭死」。
阿里巴巴建立了一支 2000 人的专业队伍、每年投入超过 10 亿元、利用最先进的技术和数据模型对制假售假进行主动防控。截止 2016 年 8 月底,往前推 12 个月,阿里巴巴共撤下 3.8 亿个商品页面、关闭 18 万间违规店铺和 675 家运营机构。但企业没有执法权,我们能做的是发现问题、下架商品、向监管部门报告线索、等待执法部门依法处理。
我们可以尽力将假货隔绝在平台之外,但无法阻止制假售假行为在线下的泛滥和在平台间的流窜;我们可以识别并按照平台最严厉规则处理违规行为,却无力让每一个犯罪分子受到应有的刑事处罚。
制假售假对阿里巴巴的伤害有目共睹,对中国制造和中国商业环境的伤害更是致命的。制假售假损害的不仅仅是消费者和守法商家,更阻碍了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和社会经济的良性长远发展,并正在损害中国作为负责任的世界最大新兴经济体的国际形象。
因此我们呼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执法、加重刑罚、加大打击制假售假的执法力度。阿里巴巴集团不惜为此成为制假售假者最恨的人。
酒驾入刑曾向全社会清晰传达信息:酒驾者必承担严重后果。其震慑作用正是酒驾行为得到遏制的关键。我们希望全社会形成治理酒驾一样的共识和力度来治理假货。让假货在中国绝迹,必须全民喊打,人人尽责。
刑法学鼻祖贝卡利亚曾有论述:「刑罚的必定性和不可避免性,才是对犯罪最强有力的约束力量」。如果刑事处罚比例不足 1% 的事例一再发生,从根本上治理假货也就无从谈起。严格执法、加重刑罚,让每一个犯罪分子无法逃避应有的刑事处罚,让制假售假者不再心存侥幸,才是消费者权益得以维护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