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应用开发者掌握了大脑习惯形成“密码”,使得我们一刻也离不开手机,那么他们利用了哪些大脑机理呢?
奖赏系统。他们利用的最首要的大脑机理是所谓的大脑奖赏系统。我们会寻求各种各样的奖赏,这是习惯形成的基础。它对我们的生活极其重要,其重要性怎么强调也不会过分。奖赏系统还是大脑与外部世界交互的核心——无论是有形还是虚拟的交互。正是因为奖赏系统是习惯(无论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形成的关键,想吸引用户对某种事物上瘾的人或组织,肯定不会对它视而不见。
预期。奖赏系统通过对奖赏的预期发挥作用,这使得想到奖赏到获得奖赏之间的时间间隔非常关键。利用这段间隔是有吸引力的应用设计的关键。智能手机提供的持续不断的各种奖赏,对大脑有着莫大吸引力,因为应用开发者利用了大脑对奖赏的预期。大脑会不断预期新的奖赏,我们的注意力也就被对奖赏的预期吸引住了。
真正使这一机制发挥作用的,是对隐藏在奖赏中的“明珠”的预期。例如,约50条短信、Facebook帖子、Instagram照片或其他内容中,只有数条能使大脑获得最好的奖赏。我们的大脑会接受训练,去“沙里淘金”地发现这样的奖赏。
那么,刺激奖赏预期的又是什么呢?
焦虑。关于哪种模式能更好地解释我们对科技的痴迷存在争议。有人认为成瘾模式更适合,但这一观点的问题在于,成瘾的基础是快乐原则。
能更好地解释我们对科技痴迷的似乎是焦虑模式。使用科技不纯粹是为了快乐,而是对压力和焦虑的反应。这里指的并非是明显、令人恐慌的焦虑。焦虑不容易被我们觉察,其表现并不明显,更像是令人紧张的背景噪声,会影响我们的行为。通常我们会对这种焦虑做出不自觉的反应,而不会去深究其中的原因。事实已经证明,在消除焦虑方面,智能手机是效果最好的灵丹妙药。
知名科学记者莎伦·贝格利(Sharon Begley)在其有关强迫症的书中写道,“通过使我们感觉到自己从未与外界脱离联系,智能手机减轻了由孤独感带来的焦虑。”相关研究支持贝格利的观点,手机使用强迫症与焦虑密切相关。研究还显示,互联网使用强迫症也与焦虑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