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大叔之前参加多看阅读“读书会”写的一篇书评。没时间更新博客,除草。
在中国,有几部神剧,总是霸占了寒暑假的电视荧屏,早些年有各大卫视的《新白娘子传奇》,后来有一个湖南卫视的《还珠格格》,但是在它们面前永远横亘着一座不可逾越的大山,那就是30多年来中国观众老中青少四代人喜闻乐见的《西游记》。
中国传统文学四大名著,《西游记》是唯一一部以神话故事身份位列其中的。然而正像书中杨导所说,看似“人情味”这三个字与《西游记》这个神话故事无缘,但这样的想法实在是大错特错,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故事,若是没有“情”,就失去了灵魂。所谓人情练达即文章,书如此,电视剧也是如此。
而杨导的这本《敢问路在何方》的副题——“我的30年西游路”,呈现给我们的,也恰恰是30年的人情世故,世态炎凉。
看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不胜赞叹,不胜唏嘘。赞叹的是,在如此艰难的物质条件下,在思想僵化的弊病还没有完全根除的社会环境中,杨导顶住了压力给我们留下了如此影响深远的影视作品;唏嘘的是,如此尽心尽力的导演,如此兢兢业业的演员,却屡屡受尽了委屈和倾轧。
下面我就说说围绕着《西游记》的那些“人情”故事。
①戏里人。
戏中的师徒四人,三个徒弟,不论是动不动就吵着要分行李回高老庄的猪八戒,还是大闹天宫不服管束的孙悟空,都能踏踏实实、有始有终地完成自己的角色,获得了成功,而本应该是最坚决的取经人唐僧,却恰恰没有能坚持到底。他们有的更重视电影(王粤),有的更重视文凭(徐少华),都离开了取经路,半途而废了。而在楼梯上偶然相遇的最后一位,却把取经任务进行到底,和这个电视剧一起成功了(迟重瑞)。不知道有始无终的那两位“唐僧”,在后来的人生中,悔恨几多?
太上老君,来自人艺的老艺术家,受聘在《偷吃人参果》、《计收猪八戒》里担任表演顾问,重点辅导金莱(悟空)的表演。虽然只是顾问,但他处处事事都主动参与,每天起早睡晚,准备剧本,在现场,当他觉得演员的表演有什么问题就提出意见。他待人一向谦和,平易近人,剧组里的人们都很敬重他。虽是老艺术家,但生活简朴,和大家一起吃住,不提任何要求,每天只喝几杯白开水。剧组特地给他买了点茶叶,他也不要。虽然现在的老艺术家已然很让人敬重,但是有几个还能做到这样的水平呢?更不要说那些动不动就要当作祖宗供着的“大牌”演员了。
那时候配音条件极差,为了取得现场效果,山洞里的戏就到山洞去配,河边的戏就到河边去配,这样,流水的哗哗声、鸟儿的鸣叫声、山洞的回声就能身临其境了。几位配音演员都跟着剧组,他们在夜深人静时,跑到树林、池塘,甚至坟地等各种不同的地方去录下环境的杂音,以备大背景使用。这在现在的技术条件下,完全都是不可想象的事情,甚至让一个业余选手去配音,也不至于为了配出鸟叫声,就跑到树林子里去录音吧。
关于报酬问题:最高的是孙悟空、猪八戒二位,他们因为是主演,戏多,又要戴着面具表演,也只有八十元一集,工作人员最低的则只有三四十元。(台里的人起初根本没有钱,因为拍摄《西游记》算是台里的正常工作,除了原有的工资外,不给报酬。后来台里考虑到和正常工作不一样,才给按集加上了几十元的待遇。)这和大家的付出实在不成比例!但谁也没有提出钱的要求。书里看到这个地方的时候一阵阵心酸,《西游记》前25集,从82年到87年,拍了接近6年的时间,剧组全体人员历经磨难,算一下才区区多少酬劳?
剧组想要有所突破,争取到了唯一一次航拍的机会,用洒农药的飞机来“航拍”的实验。摄像师和助理把自己绑在飞机上,演职人员早早地在演出地点等待着:飞机过来了,大家就拼命跑哇,追呀,也不管地上是泥土还是石头,是草棵还是水坑,高一脚低一脚地跑!一边还大声怪叫着,就像真的在演戏!有人摔倒了,有人崴了脚,没关系,只要镜头里能拍上人就行!结果还是不成功,飞机上根本就没有看不到人,来来回回飞了几次,人员跑了几次,最后镜头里人影都没有。后来杨导去日本交流,从新宿的酒店窗户看到NHK电视台房顶上停着的几架小巧的直升机,非常心酸。我读到这里的时候也是心酸得要命,眼里立马就盈满了泪水。
②戏里戏外人。
某领导答应给杨导3万美元经费用来印制画册作为宣传,结果事后不承认。杨导委屈:“他昨天明明答应的三万美元今天不给了!领导能这么办事吗?喝了酒的话可以不算数啦?为什么我们受尽辛苦,还要处处受气?为什么我们的戏受到观众欢迎,领导却要把它掐死?为什么《红楼梦》剧组和我们两样待遇?他们花钱为什么没有限制?他们剧组领导经常去,而我们从来没见过领导来关心?停拍到底是谁的意思?为什么?”不管是什么年代,这种办公室政治实在是遗害不浅!
在那样的年代里,意识形态的东西还依然深入人心,就连一首片头曲也要牵涉到太多意识形态的东西。杨导又是一肚子官司——《西游记》是个神话剧,它不受任何时代和地域的限制。剧里有天上的玉皇,地下的阎王,海里的龙王,他们都是哪个时代的?唐僧取经经过十万八千里,到过许多国家,还有那天上地下充满奇幻色彩的神仙世界,算是哪个地域的?要求《西游记》具有和《四世同堂》、《诸葛亮》一样的时代感、地域感,那不是对神话的无知吗?《西游记》的世界无比绚丽,我们的想象力表现力也应该无比丰富,如果只用中国的民乐:笙、萧、管、笛之类,不是太单调了吗?现有的表现手段本就远远不够,电声乐器为什么不可以用呢?虽然说经历了之前的那个时代,很多身居高位的人可能已经养成了谨小慎微额惯性,可是不得不哀叹,这样的人又何尝不是仍然存在于当下的权力架构当中呢?
第二年,我发现这台节目还在几个地方台完整地重播,而且以后它还和《西游记》一起,被卖到了国外。卖出了多少国家?我不知道,没有任何人告诉我。但我从越南的观众那里知道,越战停止后,《西游记》作为友好使者头一个在越南播出。一个观众代表他的全家和朋友们写信给我,他们太喜欢《西游记》了,拿自己的录像带到电视台去录下了《西游记》和《齐天乐》晚会。但是《西游记在泰国》专题节目电视台却不让录,说是那“专题”节目,不可以转录。他们写信来,希望我能帮忙。
这么好的东西,受到很多人的重重刁难,最后还不是成了他们的政治资本!
③戏外人。
杨导带人到九华山取景,却被挡在寺庙门外。杨导对阻止他们一行人的和尚肃然起敬——他能勇敢地直抒胸臆,说出自己的不平,爆发自己的愤怒,并敢于把我们这些“中央来的”人拒于门外。这和尚是虔诚的,是敬佛的。他警惕着:不允许人再去亵渎他的信仰,不允许不敬神的人靠近他的佛,我理解他。那十年浩劫给人们的伤害实在是太大了,太深远了!人们不会很快忘记,伤痕也不会很快愈合,但是受伤害的又何止他们?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还有人如此虔诚坚持自己的信仰吗,即使是出家人?
后来到广东佛山祖庙拍摄,广东人的经济意识比较发达,向剧组索要一个小时300元场地费,从开始架灯就算时间,超时还要罚钱。那时虽然已经有景点开始索要报酬,但像这样按小时要价的地方还是头一次遇见。本想掉头就走,但大队人马都来了,再走就耽误时间浪费更多的钱了。制片主任和他们左磨右泡,要求他们降点钱,说明是在晚上拍,不影响他们的收入。同样是在佛山,在祖庙方寸之地,任何人却有着天壤云泥之别。为了节省费用,剧组白天在庙里仔细观察,确定了灯光和机位,说好了演员的戏和地位。晚饭前,就把各种设备运到祖庙外一家饭店旁边等待着。得知是拍摄《西游记》的工作人员后,对祖庙的做法非常气愤,不仅邀请我们大家进饭馆去休息,并且招待吃了一顿晚饭。虽然不是盛宴,也比平素的伙食好得多,给他饭钱,他也不肯要。这位饭店老板和祖庙的负责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使大家对佛山的恶劣印象有了改变。
剧组到云南拍摄,请当地空军输送人员,结果偶遇大雨。飞机将要到昆明时,暴雨仍然在下,外面仍然漆黑,连机场的地面看不见,飞机在天上盘旋了几个圈,仍然看不见跑道的踪影!可是再也不能犹豫了,因为油已告罄,不降落不行了!而无畏的领航员竟然打开了机舱的窗子,把头探出去,在风雨中找寻跑道。他竟然在密集的雨帘中模糊地看到了跑道的影子,靠着直觉把飞机强迫降落下去。现在的空军驾驶员还敢干这种事吗?会挨处分吧!
④戏里马。
说完了人再说说马。因为前期租借白马引起来非常多的麻烦,于是杨导力排众议引进了来自蒙古兵团的战马,这匹马在后续的拍摄过程中也是功勋卓著,也受了很多的磨难。然而曲终人散,马也就无人顾及。等到杨导得到消息,已经在无锡影视城被当做卖钱的工具了!它可是《西游记》的功臣哪!它辛辛苦苦五年多,风里雨里,爬山越岭,出生入死好几次,这不应该是它的下场。但是杨导自己都深陷于痛苦之中,无力自拔,哪有权力有能力去为它鸣不平呢?后来杨导两次寻找到白龙马的所在,可惜境况一次比一次更糟,不要说当做功臣对待,甚至放在马群力,瘦弱不堪,草料都抢不到,很快就被活活饿死了。所谓兔死狗烹、卸磨杀驴,人类干过的这样的事情还少吗?
就在上个月,杨导因病去世,享年88岁,走完了自己荣耀之路。深切怀念!
© 路易大叔 Louis 倾情奉献 生活志, 2006-2017.
原始链接(Permalink): 神话与人情——评杨洁《敢问路在何方》 |
暂无评论
标签(Post tags): 书评, 多看阅读, 西游记, 读书会
订阅(Subscribe): 直接订阅 | FeedBurner
站点(Blogs): 生活在济南 | 落入凡间的天使 | 小小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