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权转载自公号:字典序列(zidianxulie)
作者: 刘晨
1
“内容”,从定义上说,就是填充某种“容器”的东西。
从生产者一边看,“容器”是各种各样的载体:模特和商品填充了橱窗,文字和图片填充了书页,电影填充了银幕,电视填充了荧屏……
但从消费者一边看,”容器“都是同一种东西:时间。
闲逛的时间、枯坐的时间、约会的时间、沙发上的时间。
认为内容不该占用人的时间,就好像在说:别把食物放进嘴里。
2
这几年互联网圈“内容平台”和“内容创业”的火热,有一个根本的原因。
那就是“时间容器”的增加。
睡前,起床、通勤、上班的间隙、无话可说的饭局……原本我们只能被动接受这些无聊时间的存在。
但现在,我们还可以选择刷手机。
另一面,移动互联网也在替代原先存在的时间容器:报纸、电视、门户网站。
传统的内容没有办法简单搬运到新的时间容器里来,斗鱼和央视都有直播节目,但完全不同。
所以,从任何角度说,人们都需要新的内容,来填充这些新的时间容器。
3
实际上,新的内容甚至不一定是传统的、狭义上的内容。
刷文章、图片、视频是内容。群聊、狼人杀、王者荣耀,同样是时间容器里的内容。
填充新的时间容器,可以解释近期互联网发展的大多数重要趋势。
如果不理解淘宝为什么要做内容,那么想一下:如果说淘宝是这个时代的百货商店,那么这些商店的橱窗在哪里?
如果不理解wifi万能钥匙为什么要引入内容,那么想一下:当用户连接wifi的时候,他真正需要的是一种电波信号,还是别的什么东西?
当移动互联网的时间容器越来越大,它已经不再是现实生活的一种“工具”或者“补充”,而是成为生活本身的容器。
4
号称“用完就走”的微信,其实是是中国互联网最大的一个时间容器。
2017Q1,微信月人均使用时长1965分钟,比手机淘宝、支付宝、手机百度、手机QQ和微博加起来还要多。
不论是群聊、订阅号、朋友圈还是小程序,无论其设计本意如何,客观结果是不断延长了微信占用的用户时间。
而微信极大的商业价值,不仅来自巨大的用户量,更来自这些用户每天在微信中花费的大把时间。
某个公众号,你可以用完就走,某个小程序,你可以用完就走。
但你走不出微信的五指山。
5
“用完就走”的哲学,暗示互联网是一种工具,就像螺丝刀和菜刀——其实没有人真的需要螺丝刀和菜刀,就像没有人真的需要搜索引擎一样。
这种观念继承自更早的互联网时代:在那个时候,互联网制造的时间容器,只是极小一部分人们生活里的极小比例。
那时,我们逛完街,上淘宝下单;我们从朋友那听说了一部新电影,到电骡上下载;我们出于工作或生活的需要,用电子邮件联系他人——生活是内容,网络是工具。
但这种观念已经无法解释我们在现实中观察到的现代互联网商业实践。
6
对互联网占用人的时间这件事,不少人颇有意见。
实际上类似如此今不如昔的批判,在历史上每一次媒介技术换代时,都会出现。
波兹曼在他著名的《娱乐至死》中写道:“19世纪末20世纪初加入电子对话的每一种媒介(广播、电影)……迎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上,一会儿这个,一会儿那个突然进入你的视线,然后又很快消失。这是一个没有连续性、没有意义的世界。”
但是,在被波兹曼推崇备至的现代印刷术出现时,实际上也受到了当时知识权威的非常类似的责难。
17世纪的教育家夸美纽斯对以文字为主的印刷品大量出现感到不满,他认为“存在就意味着在印刷物中存在,学习就意味着学习书本……如果说知识得到了更广阔的空间,谬误也同样因为印刷而大行其道。阅读印刷品和亲身经历之间的鸿沟已经变得越来越大。”
他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倡导阅读以图画为主的书籍,“帮助他们恢复感知的平衡,建立必要的视觉联系。”。
7
人是特别擅长于自我美化的动物。
我们倾向于拔高自己打发时间的方式,而贬低其他人打发时间的方式。
过去,我们说那些不认真对待工作的人“一杯茶,一张报纸”;现在我们说年轻人都是“低头族”。
事实是,无论图书排行榜、期刊订阅榜、电视收视率榜、公众号热文榜,占据主导作用的“内容”从来都是帮助我们排解无聊、打发时间的内容。
真的有必要为此感到焦虑和羞耻吗?
人是极少数会感到“无聊”的动物,就像猫、狗、海豚、大象和其他猿猴一样。会感到无聊,会打发时间,是高等智力动物的显著特征。
绝大多数动物只能在一系列特殊的环境条件下生存和繁衍,人类却成功地适应了这个星球上绝大多数自然环境。
假如一头猿猴不被允许去玩弄手中的树枝,她将永远不可能有机会发现火的秘密。
8
“一个新科学的真理并不是靠说服它的对手并使其看见真理之光而取胜,而是由于它的对手死了,新的一代熟悉它的人成长起来了。”
相关阅读:
除了微信,超过1500家互联网公司都被俄罗斯“有关部门”问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