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上网的那一刻,就已经掉入一个“被监控”的互联网世界当中。这不是危言耸听!
2013年斯诺登曝光“棱镜计划”表明,美政府撒下的监控网可谓是无孔不入。
互联网服务器、卫星、水下光纤电缆、电话系统、个人电脑设备等都成为美国的监控目标。
但是,今天我想说的是另一种“互联网监控”,它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它离我们很近,也离我们很远。
我们可能平时都没有意识到,即使看到了,感受到其存在,但对其背后运行可能一无所知。
甜蜜的“监控”
举个例子。当你在亚马逊商城上选购一本书放入购物车时,它会自动给你推荐其它书。比如:购买过该书的人还买过XXXX,猜你可能还喜欢XXXX,组合推荐,购买该书还有另外几本书的组合可以享受一个优惠的组合价格。
你可能会惊讶地发现:这本书是我以前一直想买的,也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亚马逊对我的兴趣和需求怎么如此了解?难道它在我的手机上安装了监控器?
其实,这是因为亚马逊采用了个性化推荐系统。
简单来说,个性化推荐系统就是通过专门收集、研究我们在平台上产生的数据,实现用户画像,进而描绘出我们的商业全貌,同时研究平台上的内容/产品,将内容/产品与我们每一用户匹配起来。
当你在亚马逊商城浏览商品时,总会在商城上留下痕迹,比如:你搜索的关键词、你查看的商品、你进去的店铺、你购买的商品等,亚马逊通过分析你的兴趣特点和购买行为,将你可能感兴趣的商品再推荐给你。
这种个性化推荐系统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如视频网站、视频直播平台、新闻客户端、文学网站、音乐网站等。
为什么商家会开发这种个性化推荐系统呢?
在当前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找到自己想买的商品或想看的信息。这种浏览大量无关的信息和产品过程无疑会使淹没在信息过载问题中的消费者不断流失。
为了增加用户粘度,很多商家会专门利用个性化推荐系统来收集和分析用户信息,便于更好把握用户的真正需求。据统计,亚马逊20%-30%销售额均来自于其个性化推荐系统。
对于我们而言,个性化推荐系统帮助我们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甚至比我们自己还了解自己的需求,避免我们遭受更多信息的困扰。
但是,个性化推荐系统在方便我们生活的同时,也意味着隐私数据受到潜在威胁。
总有人在无时无刻收集你掉落的“面包屑”
伴随着每一次的鼠标点击和屏幕触摸, 我们就像汉塞尔和格雷特尔(格林童话《糖果屋》中的人物)一样, 时不时地把含有我们个人信息的“面包屑” 散落在我们经过的数字丛林的每个角落,如生日、住所、兴趣和偏好、人际关系、个人财务历史等等信息。
对于这些“监控”我们的人,我们又知道多少呢?
Firefox浏览器有个插件Collusion,当我尝试用这个插件来记录一天的生活轨迹发现:有100多个站点在跟踪我的个人信息,且绝大部分都未经我的许可。
在这些对我进行跟踪的站点中:大部分是我实际上浏览过的站点,有一部分是我了解的但没有访问过的站点,还有一些是我不了解也没有访问过的站点。
这意味着什么?除了我熟悉的站点在跟踪我的信息,还有不明身份的人也在跟踪我的信息。
这些人到底是谁,出于什么动机,这些收集的数据究竟流向何处,会得到怎样的利用,又是否得到妥善的保管,这些我们都无从得知,想想不免感到不寒而栗。
我们有了解真相和选择SAY NO 的权利!
诚然,个性化推荐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可以帮助我们快速筛选内容/产品,选择困难症者也不用再犯难了。
当我们愿意且接受个性化推荐服务时,我们希望商家能告诉我们:我们哪些数据被收集了,这些数据最终用在哪些方面,是否得到安全的保护等。
当我们不需要个性化推荐服务时,我们也希望有选择SAY NO的权利。
当前,我们可以通过清除cookies、停用个性化推荐服务的方式避免追踪推广。
当我们在使用浏览器浏览网页时,可以采用手动清除cookies的方式。但是此法治标不治本,因为新的cookies还是会不断产生。
另外,大部分知名站点会默认启动个性化推荐服务,但也会设置隐私保护声明。当你不希望商家收集信息,对你进行跟踪推广,你可以在站点上直接关闭个性化设置服务。
考虑到互联网记忆的永恒性,总有一些人不愿意将自身信息过多暴露在互联网上。我相信,隐私永远不应该成为我们上网必须付出的代价。
这里,你将尝到国内外最新安全资讯,
这里,你将学到老司机的各类防御姿势,
这里,你的任何问题都将不是问题,
锦行,让安全一路随行。
锦行信息安全订阅号,提供一手安全资讯(微信ID:jeeseensec),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