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去年 9 月联通被发改委定为 6 家混改试点企业之一,对于联通未来的争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看好者信奉着混改必然利好的粗暴真理,在每一个复牌日发一声喊,打出一个高开的局面;而怀疑者则进进出出,高开便也从不能维持多久。
无需赘言的是,在 4G 时代乃至更早,联通已经远远落后于霸主中国移动,甚至比起电信也面上无光。如今,联通寄希望于混改来「完善治理、强化激励、突出主业、提高效率」,除了引入其他国有资本外,有传言称若干民企将持股 20%,业内人士纷纷暗示就是 BAT。
对大多数企业而言,如此大规模的引资带来的巨量现金都理应带来变化,但住在中国的人都知道,联通其实并不缺钱——一方面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身为运营商的联通现金流还是相对优越的;一方面身为国企,其债权融资成本也低得令人羡慕,只为了钱不必动股权的脑筋。
不缺钱的联通走到今天这步,用老话说无非是不思进取、没有用户意识、服务太差,混改在这些方面能带来的变化或许比钱更重要。然而看股市表现也知道,对于混改能起到的效果。市场并非十分乐观。因此,在混改之前,联通自己也在悄悄发力,尝试着做出「改善服务」的样子,比如其最近上线的流量借贷功能,倒是先了移动和电信一步。
流量借贷很容易理解。想要实现借贷就必须实现存取,所以联通其实是一口气上线流量的存取和借贷,这基本上就是个银行了,而实现它的应用也正是早在 2014 年底就推出的应用「流量银行」。
流量银行在当年没有太多人关注,少有的媒体评论几乎是清一色的质疑和批评。这也难怪,以当时 app 的功能而言,「银行」二字纯属好高骛远博人眼球——当时的流量银行,其实与移动的爱流量和电信的流量宝一样,简而言之只是个买流量、充流量、送流量、发流量红包的工具,离存取借贷差得太远了些。
最近刚有自己手机的年轻人可能无法理解为何充流量还要专门搞个 app,那其实要结合 2014 年的背景来看。2014 年 4G 尚未普及,当时各大运营商的流量系统都存在比较严重的缺陷,通过官方服务充值流量轻则不便下手,重则根本充不上。系统内补救虽然后来跟上了,但之前的空白期给了系统外工具提供技术服务的机会,爱流量、流量宝和流量银行等也就应运而生了。
当然,随着系统本身的修缮和进化,这三个 app 不可能久居最初的流量充值入口,只会逐渐退守流量送礼、流量红包等次级功能的阵地。站在这些流量工具的角度,如果只做这种边缘生意,存在感等于每况愈下。所以它们也相继补充了一些功能,比如引入激励手段,和电商、游戏联动等,但总的来说只是聊胜于无。
不过流量的存取借贷大概并非聊胜于无的功能。随着移动网络不断提速降费,用户也不再如当年般如履薄冰,而是养成了愈发科学的流量使用习惯。办套餐比以前大方了,月流量自然有富裕,曾经「40% 用户流量不够,30% 用户流量富裕」的状况已逐渐转化为「40% 用户流量富裕,30% 用户流量不够」。因此,在如今的流量银行上线以后,仅从存取的角度来看,这意味着一半以上的用户不必再购买流量补充包;考虑到流量还可以借贷,且流量不够的人本就是少数,这可能意味着流量补充包直接成为历史。
月底存入富裕流量,缺流量时取出,这是自己和自己玩的方法;而借流量和还流量则是和别人玩的方法。因此,与其说流量银行存在虚拟货币的可能,不如说这套体系存在社交的可能。考虑到从前流量就经常涉及送礼与红包,其实用户基础也是有的。
联通工作人员透露,流量的存取涉及一定的管理费用,而借贷自然也存在利息。但他们同时表示,所有的费用和利息也只会以流量的形式体现,用户大可不必担心多花钱。
其实,就算是利息要用钱来还,流量存取、借贷这些对用户的大幅度优惠恐怕也会导致联通的收入在短期产生动摇。因此理性上讲,流量银行不能只给用户带来好处,而必然要符合联通长远的战略考量。倒贴钱的事儿联通务必谨慎,为了改善服务还要缩减本就缺乏竞争力的利润率就得不偿失了——2017 年一季度中国移动股东应占利润 248 亿元,电信 53.48 亿元,联通 2.74 亿元,谁最烧不起一目了然。
在联通的设计中,不是粗暴的「流量降价」,而是增加了更灵活、更「互联网」的玩法,可说是在传统价格战的基础上开辟了新的竞争手段。毕竟,真要打价格战,联通手里的筹码明显不如移动和电信多。而这种互联网玩法,给用户带来的优惠虽然挺明显的,倒也没打折那么直接,在增强老用户黏性之外,能带来新用户吗?
这似乎不是件容易事儿。4G 发展至今,除了少部分尚未拿到第一台手机的学生,哪儿还有什么新用户?事实并非如此。其实在移动网络运营市场,新用户每天都有,或者说得更容易理解一些——有些用户每天都是新的。
作何解释?年轻人的手机使用习惯已悄然发生变化。很多人不在乎换号对个人信誉及使用便利的影响,换起号来如家常便饭。
这种情况的发生,与运营商自身的行为不无关系。运营商们日复一日的激烈竞争带来了层出不穷的优惠政策,一些「精打细算」的年轻人便热衷于「跟着优惠换号」,最大限度活用不同运营商不同月份的优惠。保守地说,他们也不会真的成天购买新号,但是持有横跨三大运营商的多个号码,根据当月优惠力度选择「最便宜的」使用,这种情况倒是并不罕见。
这种用户是摇摆的,可以说没有忠诚可言。运营商的价格战是真的造福于消费者,以至于养成了这种诡异的消费习惯。然而,如果通过存取借贷能手动实现优惠的最大化(何况存入流量本身就会带来极强的黏性),这些摇摆用户便会留在联通。联通既然敢于推出这种产品,就意味着在它的计算中,这些用户的潜在价值高于流量收入的部分损失。这点苍蝇肉,移动估计是瞧不上的,但对于危难之中的联通,抓住这些「不忠诚用户」的价值不容小视——不抓连这也没有了。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点:虽然「流量银行」这种服务看上去像是移动和电信分分钟就可以复制的,但实际情况还真不是这样。
「看不上苍蝇肉」算不得原因,移动和电信不好复制,不是因为不想做,而是在能不能做的问题上确实受到了限制。究其就里,联通的混改为其带来了不同于移动和电信的特殊优势,哪怕混改还没有实现。
值得注意的是,流量银行虽然是联通的服务,使用上却需要依赖该款 app 本身。众所周知,app 的分发是不依赖也不太能依赖运营商自身的渠道的,而最擅长 app 分发的是那些民营的互联网公司。
如传言所说,既然 BAT(或其中某一家)有志于联通混改,他们想必可以在现阶段与联通展开合作,一方面大力宣传流量借贷的玩法以降低其认知和使用门槛,一方面则给予了流量银行莫大的渠道优势:原来那些聊胜于无的电商和游戏也就罢了,BAT 哪家的资源不让你充满想象力?
其实这种动作并不需要我们猜测,联通已经玩儿得相当熟练了——不必说大家都知道的,联通分别与 BAT 合作的大神小神、大宝小宝、大王小王卡,有很多看上去意义不大的东西联通都搞得不亦乐乎:其合作范围已经悄悄覆盖了微博、头条、滴滴、优酷、乐视、B 站、爱奇艺等多家知名互联网公司,种类已经超过了 30 种……
真的,你为什么这么熟练啊?虽然「卡」的玩法无非是结合企业特点与用户需求的流量优惠,有大同小异之嫌,但相对于裹足不前等死的老联通,这毕竟无可厚非了。5 月 9 日,王晓初在联通股东大会上展示了现有成绩:通过与腾讯合作推广大小王卡,半年时间就已经增加了 2000 万用户,和阿里的合作也带来了 300 万用户。
不过,分发渠道的限制倒也并不是移动和电信在这方面缺乏竞争力的主要原因,更重要的问题在于运营商自身的历史问题:分属地经营的现状,以及分属地经营带来系统分省建设的包袱。
对于如今的、纯粹的互联网工作者而言,我们大多时候接触的是现代化的、标准化的、充满「互联网思维」的系统,可能不容易意识到运营商自己内部的系统有多奇葩。其实这也是有原因的,甚至可说是理性决策的结果。
各省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在从前资费普遍较高的年代,采用统一的收费策略、同样的优惠政策,整体上是不太科学的。因此运营商普遍采用了分省运营,这样做可以因地制宜,充分调动各省的积极性,总体上是相对灵活的。但是伴随分省运营而来的系统分省建设,则在后期成了全国性业务发展的阻碍。
而一旦和「互联网」沾上关系,业务几乎必然是全国性的。刚刚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三大运营商都有些措手不及。别说移动和电信积重难返,就连包袱最小的联通,其改造也是近期才刚刚完成,而相关改造是实现多种互联网业务,比如「流量存取」的必要条件。
联通能相对早地完成运营商内部系统改造,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决策已久,在这方面率先发力,毕竟相关工作是牵扯多方利益、需要反复沟通的大事儿,改造动不动两三年起,可不是拍脑门就能决定的。相对而言,移动和电信没必要过早纠结于此,即便到了今天,在利润牢靠躺着赚钱的状态下,灵活经营,牢牢抓住各省用户也才更对得起股东。
可能因为置之死地,背水一战,联通不得不产生些「先见之明」,也不得不提早动起来。混改为联通带来的,决不能只是内在体制的变化,而必须在表面的产品、运营、服务上都产生巨大的改变。联通在资本、渠道方面已难以与移动正面开战,只能通过自身系统的革新,借助混改伙伴的优势,用较少的资本成就较大的创新——这正是互联网的玩法。
据业内人士透露,联通对 IT 系统的改造还在进行,在打通全国以外,可能会更反传统、更「互联网」。这在流量银行之外,也给了我们更多的想象空间。或许联通能借着系统改造和股份混改的契机成为第一家具有互联网属性的运营商?果真如此,那流量借贷这个小功能反而算不上什么了。
出处:虎嗅网。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196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