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产品经理,很多人会质疑自己的工作是否有价值,感觉时常在打杂,做出来的项目不见效果。但其实,产品经理的价值容易被忽视并非巧合,是有一定是原因的。作者总结了三方面的原因,一起来看看吧,希望能帮助你摆脱尴尬的处境。
产品经理在工作时经常受到质疑,认为其工作没有价值,这是由于产品经理工作岗位的特殊属性所决定。
记得在一次互联网产品峰会上一位产品经理曾提出过这样的疑问:怎么做才能让领导看到自己的价值?
当时的讲师回复道:这要看是否碰到一位好领导,假设碰到一位好领导则不需要担心这个问题;假设碰到差一点的领导,可以把已经做好的工作晚发送一下,这样可以让他误以为做该项工作耽误了很长时间。
当然,后者明显属于小聪明。不过客观一点看:产品经理提出这个问题并非巧合,这是一个行业内普遍存在的问题:产品经理的价值容易被忽视!产品经理的价值容易被忽视并非巧合,而是有着非常深刻的原因在里面,最直观的体现是:产品经理考核难!
产品经理的考核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不仅在商业型产品领域,在公共型产品领域也是一样,咱们先来说下商业型产品经理的考核情况。
商业型产品经理可以用数据化的形式进行考核,比方:PV(Page View)页面浏览量、UV(Unique Visitor)独立访客、成交量、净利润……这种考核看上去相当完美,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方:新产品刚上线该如何进行数据指标的确定、竞争对手的出现是否进行指标调整、和运营之间如何划分指标(一般一个活动,前7天产生的指标由产品经理负责,之后的指标由运营经理负责,不同产品,不同条件划分方式均不一样)……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到数据的考核,所以数据化的考核也在不断变化,上个月和这个月的考核指标就有可能发生变化。
数据化考核相当复杂,但除此之外还有更复杂的问题,大家看下下面这个案例:
假设老板产生一个想法,准备打造一个产品,预计在产品上投资一个亿。之后创建公司,开始招人进行运作,招到产品经理之后进行详细的市场调研、需求分析,输出:MRD(市场需求文档)、BRD(商业需求文档)、PRD(产品需求文档),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三个月(商业型产品涉及范围较广,一般市场调研、需求分析在3个月很正常),这个时候可能会出现一个问题:产品经理在调研完发现该产品具有不可实施性或缺少商业性需求,不建议立项。
说直白点:就是这个产品不行,老板一开始的思路有问题,并且都是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即便做成之后也很难在市场上打开销路,所以建议停止该项目。如果产品经理直接向老板汇报,老板采纳该意见,那么也就意味着项目结束。
在项目还没有正式运行的状态下就宣布结束,是否会获得奖金?我认为不会,因为没有产出实质性的成果怎么可能会有奖金呢?但反过来一想:他做了深刻的市场调研、需求分析、商业可行性分析,停止立项是最好的选择,他有可能为公司节省了一个亿。但在这种条件下,一般老板会很难接受:花钱雇人,调研了3个月,到最后告诉他该项目不行,那么到底是项目不行,还是产品经理不行?假设项目停止,产品经理本身也面临失业的危险。
换一个思路:假设一开始是一个水平低一点的产品经理做,在经历3个月的调研后,告诉老板:该项目可行,然后开始运作……一年以后,项目失败,公司损失一个亿。
其实:说不可行的产品经理是对的,但在这种条件下,他很难获得高额的回报,虽然他为公司节省了一个亿,但恐怕也不会获得应有的回报。说起来可能还是体制性的问题。
不仅是产品经理,所有有关科研性质的工作都有可能面临这个问题。上升至国家层面来讲:提升科研人员待遇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但是就其工作性质来讲,可能还是会受到很大限制,科研性质的工作一般不大容易让外界看出价值,除非做出某种实质性的成果。
在上述案例里,产品经理的个人职业道德也会显得尤为重要,在向公司汇报时不以个人利益为重,而是以公司利益为重:苟利公司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自古便是:文死谏、武死战!
公共型产品经理在这种条件下考核相对容易,因为公共型产品经理基本不存在上述问题,他们被安排在不同的项目上,做着不同的工作,只要保证项目的正常上线、运行、验收即可,但是在这种条件下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
1、人员不在一起办公,无法了解工作详情;
详解:受条件限制,公共型产品经理经常不在一起办公,所以产品总监无法了解每个产品经理的实际工作情况。
2、每个人参与的项目不一样,每个项目的实际情况不一样;
详解:项目有大有小,仅从项目金额的大小无法判断出项目中产品的实际工作量,受多方面因素限制,产品经理付出的实际工作量不大好评估。
3、甲方或合作伙伴参与的程度不一样。
详解:公共型产品一般会有甲方或合作伙伴参与建设,但不同项目参与的程度不一样,所以也容易对产品经理的考核出现偏差。
一般公司实行的是:工作量考核,将工作具体化,细分成某个任务,并且对应上相应的工时,由项目经理进行分配。产品经理完成某个任务,自然可以获得对应的工时。
这种考核制度适用于:一般、简单的项目,不太适用于复杂的项目,因为复杂一些的项目,往往工作上要求比较高、工作任务也比较繁多,比方说:一个项目的页面原型设计,方案不断调整,耗费了大量时间,但这种情况还是按照标准的工作量计算,页面原型调整次数不单单是由产品经理自身水平所决定,有时更多是依托于项目的实际情况,比方:客户的多变性。
公共型产品经理的考核难是该领域产品经理离职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产品经理认为自己的付出远高于回报,心受委屈了,所以选择离职。其实在乙方领域,不单单是产品经理,其他岗位离职很多时候都是基于这个原因,导致人们在做项目时习惯“挑肥拣瘦”。
受管理理念影响,部分公司招人时往往是最后招产品经理、裁员时先裁产品经理。即便是大公司产品经理也可以由其他岗位暂时兼任,直到实在没有办法时才会进行招人,裁员时因为考虑到产品经理的岗位容易被其他岗位兼任,所以裁员时往往也是产品经理最先被裁。
不能否定部分产品经理在工作上确实缺少建树,所做的大多都是一些重复性的工作,其自身岗位容易被其他岗位兼任或代替。
同时不要说被忽视产品经理的工作价值,很多公司没有产品经理都是常有的事,理论上讲,所有公司都需要产品经理,但实际看,不一定,还有另外3种情况:
对于一家人员不多的初创型公司可能就不会设置产品经理的岗位,一般初创型公司产品经理都是由老板、高管直接兼任,或者由技术总监兼任。初创型小公司降低沟通成本、降低人员成本是其基本准则(开发上:前端兼写后端,后端兼写前端也是常有的事,要不然初创型公司出人才呢);
公司业务量太小也会导致没有产品经理,公司刚起步或濒临倒闭、准备裁员、人员整合,这种情况很难有产品经理的岗位,因为产品经理本身属于扩张型岗位的代表;
对于一些依托技术、运营的公司,可能也不会设置产品经理的岗位,比方:无人机、无人驾驶、直播,技术型公司一般需求很明确,只需要找一些业务场景即可。同时,技术发展是决定公司产品走向的重要因素,产品经理即便分析出了用户需求,技术上实现不了,也将失去意义;直播本身更重运营,其产品模式大同小异,不一定要依赖于产品的发展。
以上说的几种情况,只能说存在这种可能,实际运作还要看公司发展,正因为基于以上原因,所以我在《产品经理系列1——起源发展》篇才将:业务的快速发展列为产品经理诞生的根本原因,只有业务发展到一定程度公司才会设置产品经理。
用户不愿意用:产品经理在做一个产品时必然要考虑到和市场上的其他竞品做竞争,但是假设做出来的产品没有竞争力,用户则不愿意使用。
只有公司自己用:公司在做成一个项目时,首先使用的往往是公司自己,同时也方便进行测试和整改,之后推向市场,但在推向市场的过程中发现没有用户愿意使用。例如:某度早段时间曾经做过一个聊天工具,强制内部使用,公司五万多人,五万多用户,等于只有某度公司自己使用。
产品经理自己不愿意用:这种情况在互联网领域普遍存在,因为在一个项目上相当一部分人都有提需求的权利,产品经理本质上只是公司的一个员工,在重大决策上不得不听从少数领导的意愿,做来做去:四不像,以至于失去了价值,连打造该产品的产品经理都不愿意使用。
产品经理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一定程度上引起别人的不满和轻视在所难免,但是从理想状态看:其岗位还是有着很大的不可或缺性。所以在业内普遍流传一句话:没有产品经理的公司做出的产品,等于是做了个玩具。
虽然产品经理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诸多质疑,但还是凭借顽强的生命力存活了下来,这里面有着其存在的必然价值,在《产品经理系列1——起源发展》篇里面已经提过产品经理诞生的原因:
在互联网早期的发展阶段,产品经理是一种先进管理体制的代表,2015年左右,融资界开始流传一句话:对于没有产品经理的公司,做出的产品根本没有看的必要!
公司做完一个产品后,可能要到融资界找融资,一般会把公司的组织架构提供给投资商。在2015年,产品经理的理论已经发展的很成熟了,岗位已经成为大多数互联网公司的标配。如果在这个阶段,公司还没有设定产品经理的岗位,可能已经略显老套,做出的产品也很难和其他公司竞争。虽然说产品经理的岗位不是必须设定,但客观一点讲:中国排名前100名的互联网公司都有产品经理,没有专门的产品经理岗位,公司产品的前途又在哪里呢?融资界对于没有产品经理岗位公司做出的产品不愿意看也可以理解。
产品经理对于公司来讲属于奢侈品,有身份的人都喜欢拿奢侈品来装饰自己。
——沃·兹基硕德
(注:企业成功是多方面因素决定的,不能全部归功于产品经理)
愿每个怀揣产品梦的同学都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在这个璀璨的世界里留下自己的身影!
本文由@千秋再读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