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现越来越多的人使用 Obsidian,在 1.0 正式发布以后,原生主题也更好看了;对于 Obsidian 的定位是建立和完善自己的知识库。今天主要是结合近期回答别人的一些问题做下汇总,即:使用 Obsidian 的 3 个原则。
说明:
什么是标准呢?比如常见的国标; 我对标准化的定义是:尽可能用普通规则做事。
举个例子:印象笔记里笔记导出后是 enex 格式,这种格式只能在印象笔记中打开使用,若印象笔记跑路(概率不低)了,你的笔记就难以被打开了;若我用记事本写笔记,其笔记格式是 txt ,我用 Word 都能打开;对比来看,txt 是最普通的规则了,适配性很高,不受限于产品本身的生死存亡。
Obsidian 是基于 Markdown 格式的,而 Markdown 是较为普通的一种格式,哪怕 Obsidian 黄了,我也可以其他 Markdown 工具打开,甚至可以用记事本打开,因为 Markdown 也是一种 txt 格式的文件。但是在 Obsidian 中有一些扩展的语法,可能是 Obsidian 自带,也可能是插件生成的,我自己很少用。
比如块引用,使用后文中会出现 [[filename#^dcf64c]] 的内容,filename
是文件名,dcf64c
是对应块(Block)的唯一标识,以后迁移或者用其他的 Markdown 软件打开就会无法识别,因为这是 Obsidian 自带的语法,无法做到通用。
一个软件所提供的功能,并非所有的设置、功能我们都要用上,善用佳软@张玉新老师的「重器轻用」原则我非常认同。
在产品中常描述为 MVP,我个人比较喜欢用最小化。 为此,我的定义是:尽可能用最少的资源达成自己的目标。
简单一点,尽可能再简单一点。如果事情做起来很复杂,说明还有优化的空间;复杂意味着元素之间依赖性很高,联系很紧密,联系越紧密迁移成本越高,考虑的问题就需要很全面;因为模块化的好处是可以任意搭配组装,如同宜家的家具,他们没有定制化的产品,靠的是已有产品的组合。
在使用 Obsidian 过程中,我会尽可能少的使用插件,尽可能少的折腾样式(CSS),仅可能少的新建文件夹和标签;
到目前为止我安装了 9 个插件,开启 7 个,插件市场已上架插件有 667 个,占比 1.3%; 主题在 1.0 更新后我用原生的,之前用第三方(California Coast)的,也未做过多的折腾,比如写 CSS 修改已有主题; 我的标签只有 3 个,核心文件夹有 4 个。
eg: Obsidian 最热门的插件,我仅安装了 2 个。
最小化的原则并不会影响我们的效率,因为自动化是用来提升效率的。 我对自动化的定义是:用自动流程优化重复性劳动。
之前在《浅谈分类、标签与主题》过提到,我的知识库是基于 [[INK-P 笔记法|INKP]]] 搭建,其中 InBox 占比较重,我是通过 Readwise服务完成网页标注、PDF 阅读、书籍阅读等笔记汇总的。它能自动将我在各个地方阅读的笔记定时同步到 Obsidina/000_InBox/Readwise 文件夹下,我只需要每天定时处理就好;所以,它能帮我节省了整理时间,更加专注于阅读和思考本身。
再比如,Obsidian 自带的模版,不仅可能自定义每天日记的模版,也可以根据你自己的需要(比如项目模版、主题模版、工作文档模版等);每次新增笔记时,选择一个模版就能自动生成你想要的格式。由于我的 Note 是不分类的,但是我有一个主题是「工作相关文档」,只要我选择了工作文档模版,它就会在「工作笔记模版」中自动关联我工作主题文档,避免了工作文档的遗漏。
若自动化和标准化出现冲突的情况怎么办?答案是我优先标准化。
两者什么情况下会冲突呢?比如 Dataview 插件可以通过类似 Javasrcipt 的语法实现在每天日记文件中统计当天创建的文件;翻译一下:每天的日记文件自动汇总当天写的所有笔记;实现方式也简单,安装 Dataview 插件后,通过模版在每天日记文件中添加如下代码:
它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自动化原则,但是违背了标准化原则,因为这段代码只能在安装了 Dataview 插件的 Obsidian 里使用,故我不会这么做。
安装的 9 个插件都已经上架,可以通过插件名搜索,就不贴地址了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