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好最近在梳理自己工作流,想着是否可以分享出来,但是发现其中牵扯很多内容。例如 INKP 是什么?图片处理?移动端怎么写?用什么工具等。也和部分朋友先后交流过,有打算认真写一个专栏,主题为:基于 INKP 的知识管理系统。INKP 来源于 L 先生的文章及智识营,打算结合自己的工作流进行汇总。当然,得看我的时间和大家兴趣。我在做知识管理的时候,比较重要的是如何写笔记;因为它涉及的内容太多了。于是,今天尝试从中摘取一个模块,即:在写笔记的时如何对内容进行管理。
本文均是基于自己经验而产生的观点,仅供参考。
我们在电脑上对于文件的管理,主要是通过文件夹的形式。比如 A 文件属于「学习」,B 文件属于「工作」,我们就建立两个文件夹,将 A 和 B 文件分别挪进去。如果 A 文件哪一天变成「工作」,我们就挪到「工作」文件里。
分门别类有好处,整齐有序,方便查找;同时也有问题,文件夹命名难,文件归属难。
这样的一种思路也被用于笔记(知识)管理之上。起初在印象笔记的时候,我会建立很多笔记本,例如工作,学习,思考,文章等;好在印象笔记稍微先进一点,可以用标签,我们可以将笔记 A 放在「工作」笔记本里,同时打上一个「学习」的标签。这样看起来就可以解决提到的归属问题。
但是,新的问题也会产生。例如标签过多,含义模糊不清。如「学习」和「学习类」、「阅读」和「读书」,其实是一个含义,使用标签的时候就会产生多个同义词。
所以,今天想分享的内容是:我如何定义和使用分类、标签及主题的?
先说定义,百度百科对「分类」的定义是:按照种类、等级或性质分别归类。从定义中不难发现,将对象进行分类是有三个维度的,分别是:种类、等级和性质。
种类是什么?比如人和动物是两个种类,爬行动物和飞行动物是两个种类,男人和女人是两个种类;等级是什么?比如董事长和员工是具有很明显的等级关系的角色;性质是什么?这里我查了资料,有四种含义,我一般理解为事物性质。例如 App 和小程序。
在写笔记的时候,分类一般会怎么用呢?其中以命名笔记本较为常见,特别是早期在印象笔记的时候,「笔记组-笔记本」用的比较多;而后在 OneNote 中亦是如此,后续发现分类的名字不清晰;不过在实践中发现分类命名尽量遵循 MECE 原则,即:相互独立,完全穷尽。我看到过的分类:工作、学习、生活。如何界定工作中没有学习呢?生活中没有工作呢?所以事实证明,很难穷举或者独立。关于这块我之前的文章也有提到过。
总结一下,采用分类进行管理的好处:
其不太好的地方也有:
相比之下,分类的方式比较适用于在类别、性质等规则清晰情况下使用,例如文件管理。可以设置为 PDF 文件、Word 文件等;亦或者管理信息来源。
在我的知识管理中,其做法比较简单,即:尽量不分类,若分类则必有界限。
我的知识库分四个文件夹:000_InBox、100_Note、200_Knowledge 和 300_Project ;
相比「分类」,标签比较常见,甚至使用起来更简单,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自由度很高;它可以是一个词、一个符号甚至一句话。因此也会带来新的问题。
如果是分类是横坐标,标签就是纵坐标。印象笔记也是如此设计的。分类就是笔记本、笔记组;标签就是针对单个比较的简短备注或者关键词抽离。既可以通过分类找到笔记内容,也可以根据标签找到笔记。
由于标签的自由度更高,以至于在使用的时候相对随意。例如阅读可以打的标签有:读书、阅读、Books 、看书,一旦量多后,就会有很多同义词出现。因为在不同时期我们对同一个对象的概念会有不同理解。尽管如此,我在网上看到了另一种用法,子标签。例如 #生活/阅读,#生活/思考等。Logseq 、Obisdian 等笔记工具都支持这种命名,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标签冗余的问题。
另外,我也尝试过将标签做成面板的形式,所有的标签在一个文件中,针对每一个标签单独说明,这样在使用的时候就不会有歧义。用过之后发现,每次针对内容打标签的时候还需要先看下我的内容属于什么标签,成本略高,后续也放弃了。
现在我的笔记主要有 3 个标签,分别是:#CM 、#TD 和 #Data 。
主题属于 INKP 中的 K,即:Knowledge。
相比分类和标签,通过主题解决分类的问题较为少见,我也是通过 L 先生的文章了解到主题的概念,同时加以运用。
我对主题理解是:以一个核心思想(主题)将多个笔记(卡片)进行汇总梳理,同时这个核心思想的半衰期较长,甚至内容会随着时间发展而更新;主题和主题之间是可以相互嵌套,相互引用的。
比如:我的「日记」分为「事件日记、灵感日记、观察日记、复盘日记、知识日记和间隙日记」,我将这 5 个日记类型在「200_Knowledge」分别建立 5 个文件,作为统摄所有日记中的「事件、灵感…」等不同类型日记的内容,当我需要查看所有日记文件中的「灵感日记」时,只需要找到「灵感日记.md」文件即可。
对比分类、标签,主题的价值在于:
主题实践方法:
至此,已经将我对「分类、标签和主题」的一些理解和经验写的差不多了,实际到到具体的场景,可能需要自己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运用或者理解,如果大家感兴趣,后续输出一篇实践 INKP 的文章,也可以理解为我的知识管理核心框架。
本文完。我们下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