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随便刷刷帖子,发现了一篇直击灵魂的文章:《读博时间很短——不要把时间花在补短板上》,其实很长时间里,我都在思考一件事,那就是知识体系。
我现在属于机械基础不扎实,计算机基础一点没有的状态。我曾经想花上整块时间去学习计算机的专业课,比如计算机组成原理、编译原理、数据结构与算法、机器学习等等,但是真的是有心无力。因为根本就没有本科那样学习节奏和氛围。
现在想想,虽然填鸭式教育不咋滴但是确实是知识输入的一个途径,甚至是最佳的一种方式,适合中国宝宝体质。
“从小到大,身边太多的人告诉你,不要有瘸腿的学科,毕竟瘸腿的学科会给我们带来低分,影响整体的成绩。”很多人总想着先把知识学完然后再去做题再去考试,但是读研之后发现这条路简直是一条死路,哪有空让你去系统地学习一门技术。
真的想系统地学习一门技术也不是不行。我研一的时候就尝试过,除了一些上课和老师安排的事,那就天天坐在那刷课,早上八点学到晚上十点半下班,没有休息日,没有什么社交,也没有什么可以讨论和练习的环节,debug蛮痛苦。终于是头晕脑胀地把Tensorflow和PyTorch学完了。
再到后来就越来越忙了,想再好好地学习那是不太可能的了,更多是就是现学现用,对于“补短板还是强化优势”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全面发展一定不适合高中之后的知识学习(但是对于一个人的综合发展是适合的,比如适应能力、协作能力等)。读大学,就开始有了“专业”的这个说法了。什么是专业?那就是专精于一个行业。如果真的不喜欢自己的那个学科,那就趁早想办法,转专业也好,跨专业考研、跨专业申博也罢,总得自己想办法。如果只是自己自娱自乐地学了点别的学科三脚猫功夫,靠这个去找工作还是几乎不可能的,因为没人能证明你的能力,也没有项目的依托。
人这一辈子说来说去也就是为了混口饭吃。一个人大概率也就只能干一项事。强化优势可以帮助自己在职业发展中更快地脱颖而出,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或领导者。这样才能搞到更多的钱(俗,俗不可耐!)。说白了,就是一个“自身优势”的问题,其实只要有个一技之长足矣。
我一直想着把我的短板变成优势,因为热爱。絮絮叨叨说了一堆,“短板”和“优势”,每个人的角度是不一样的,比如我在机械学院做机器视觉,那什么是我的优势,什么是短板呢?就我个人而言,我在机械领域的代码能力、智能相关的idea就是我的优势,计算机学科体系就是我的短板。
短板要补,但不是最要紧的事,我可以慢慢补。甚至是把一个课题项目玩出花来,顺带着补。
优势一定要强化,而且是最重要的,因为只有优势能让我脱颖而出,才能在更好的平台、用更好的资源来补短板。
短板和优势对自己精力占用的比例,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平衡点。
准备三月份去读博,现在就是全力冲刺12月份毕业。昨晚和小马哥聊了聊,资质过人的他,在哈工大缺枪缺炮过了两年,现在准备去香港理工读博了。PP应该也是在西工大硕博连读,都挺好,在我的视角里,博士都满地爬了(物理上的满地爬,特指精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