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关于房地产行业最新的一些新思考,这个行业将萎缩一半,也就是说,保证每年8-9亿平方米还是有的,这是基于既有的市场规模以及每年的建筑折旧情况估算的,这不是我说的,是非常有分析能力的黄奇帆老师预测的。
那也就是说,之前19年前的最高峰18亿平米将腰斩。
从统计局2023年度的数据来看,房地产销售面积已经逼近这个数据,那么很大的可能在未来会维持这个数据,当然,这其中有很多城市强制保交付的冲刺数据,如果完全按照市场化发展的话,交付的面积数字可能还要低一些,这个数据应该在2024-2025年达到最低数值,之后会有一个缓慢市场恢复的过程。不太可能出现深蹲起跳的大反弹了,这是很多人、很多地方政府的一厢情愿。上面这些数据和结果是理性分析的结论,对我们这种行业从业者很重要,对于准备卖房子的人也很重要。
从区域来看,东部发达地区基本上占据半壁江山。虽然这是2023年的数据,不出意外,未来的数据应该也不会有太大的区别,除非发生重大国家政策变动。
从政策面上来看,上半年各地方加速收购存量房,金融层面也在加速消化这方面的坏账。应该是为了7月份的新政策出台做准备,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按照时间点上来看,高层对于今年解决房地产的问题是有截止时间的,考虑到市场数据相对于政策有一定的延后性,2025年应该能够真正迎来房地产行业的新常态。
期待反弹的或者报复性反弹的,还是洗洗睡吧。
不少专家分析的言论还是比较克制的,认为这一轮房地产还不能算是硬着陆。我在两年前的文章中已经明确表示房地产行业硬着陆,这是98年房地产市场化大爆发以来,第一次迎来挑头转向,不如另一个阶段,或者说是另一种发展模式。
基于这样的判断是,几百家房地产公司申请破产,或者是实质性破产,从资本市场退市,债券暴雷。这特么不是硬着陆是什么?之所以你看到很多房地产公司还没有破产,那是因为他们的历史使命还没有完成,烂账还没有 处理完毕,否则按照市场化,它直接申请破产,走入司法程序破产清算,买了房子没拿到房子的老百姓怎么办?如果在西方国家,这只能认栽,各位债主能拿回多少是多少,房地产公司倒是来了个痛快,自此解脱。那么受苦的出了哪些供应商,最没有办法解决的就是作为债主的银行和没拿到房子的老百姓,各种极端的情况都有可能出现。那将会酿成一场浩劫,不亚于美国前些年的次贷危机,甚至更甚。
所以,社会主义国家的我们是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的,人民的生活安定高于一切,国家的金融系统不容有失。
推荐:房地产职场迎来转机了吗?
上文:合作从来不是靠服从性
已经有不少城市的主管部门“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更名为“住房和城市更新局”,甚至再过一些年,整个社会的住房都将不再需要一个部门去管理,而是像新加坡一样,只需要一个城市运营管理机构就行了。有个住房总公司来负责所有住房的金融运作,像美国的房地美,有生之年还是能见到的。苏州园区采用新加坡模式,运营很多菁英公寓,或许是未来可以推广的一种模式,新加坡的组屋模式会不会在长三角亦或者苏州落地,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