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通过一个银行收单业务的案例,深入探讨了如何在面对需求时进行评估,并制定出既能满足业务需求又具有战略价值的方案。文章指出,即使是相同的方案,不同的出发点和定位会导致其价值大相径庭。
产品方案,就这么轻微地一调,蹭蹭蹭,价值就上去了,这是产品绝杀技。
当需求来了,如何评估需求,要不要接这个需求,为什么要接,接了打算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都是门道。
我们就借一个小案例,聊聊这个门道。
即使是同一个需求,同一个方案,出发点不同或者说定位不同,它的价值也将截然不同。
北京线下班课间,一位朋友跟我聊了一个她当前面临的“刁钻需求”,之所以说“刁钻”,是因为她觉得不该做,但是又被需求方骚扰的实在受不了,不尽其烦,但是又没有足够的理论支撑和办法去说服和拒绝需求方。
这是工作中常见的困境,不想做,又没足够的论据去拒绝,做吧,又感觉会掉坑里。
她的场景是这样的,她们是一家银行,做收单业务,当前给商户的结算是根据成功的订单,但是经常出现长款,也就是清算机构清给他们的多,但是给商户结算的少。
这里有很多原因,比如因为自己系统不稳定造成的平台掉单。
出了长款怎么办呢?她们财务就给商户补款,补来补去,烦了,非得要求他们做一套对账体系,而且是“先对账,再结算,给商户结算准确的渠道清算结果”。
这个需求初看没什么问题,再一看好像还是没问题;不过在场的很多人都觉得有问题,大家觉得对账肯定要对,但与渠道的对账不应该影响给商户的结算。
单挖问题的本质,其实是银行系统不稳定造成的,并不是对不对账造成的,如果要治本的话,应该优化收单系统,但是,这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需要很长一个过程。
财务头疼医头也可以理解,但是即使对账上了也会带来新的问题和风险,比如对账做的不好,到了给商户结算的时间点时依然没有完成对账的全部处理,你说要不要结算?
结吧,账还没对完,不结吧,商户能答应么?商户会骂娘么?为什么你们银行总是不能按点结算呢?
不做也不是,做也不是,该如何是好。
究竟该不该先对再结呢?一般情况下并不建议这么做,对和结还是要独立分开,避免与上游渠道的纠缠影响与下游商户的良好关系。
但是,对于银行来说,你老是结错,每次都给我补账,是不是你们不行啊!其实丢钱是小事,商户对你失去信任是大事,特别是银行,信用比天大。
特事特办,既然现阶段咱系统不是很强,那就不能中规中矩,必须出奇制胜,剑走偏门,咱就先对再结算,这样,不就保住面子了么。
话说面子都是自己挣的,你先对再结,如果不能按点结算,不照样丢人吗?
这就是上面这位朋友的困境,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
不过在我看来,困境还有另外一层,做,好像是财务逼你做的,并不是你的初衷,等再换一波财务就可能觉得“你怎么能先对再结呢?”,你不就掉坑里了么。
需求可以做,但不能为“某个部门做”,不能因为她强势你就做,不然,回旋镖早晚会打到自己,所以,我们一定要将价值,转换到公司价值层面,这样,不会因为团队变化而峰回路转。
那么怎么把“先对再结”转换到公司价值上,得到一个无法被拒绝的理由,而值得去做呢?我们要从痛点出发。
以上三痛,就是“数据准确、商户体验、银行形象”,三个方面的痛,要想解决所有痛点,皆大欢喜就需要。
通过对账确保数据准确,但又不能影响商户按时结算,从而维护银行形象。
先对再结,虽然结算准确,但有可能不能按时结算,进而影响商户体验,损害银行形象;如果不对就结,虽然结算及时,那就会结算的不准确,也会损害银行形象。
这也不是,那也不是,难道就没有解法了么,肯定有,价值百万的方案来了:即能确保数据准确,又能确保按时结算,同时还能让银行保住面子。
为了数据准确,我们要先对再结;为了结算及时,我们要预留阈值,到点结算,也就是到点你对不完,不好意思,我先结为敬。
这个方案另一个妙处是,不一口吃成个胖子,也不躺平做咸鱼。
有多大能力,解决多大的问题,能解决多少解决多少,先对起来,确保结算准确;但是早期对账能力不强,我们还保留原有结算模式,确保按时结算,但是我们要不断的提升对账能力,逐渐降低超过结算时间而对不完的发生概率,直至100%的结算是“先对再结”。
等到有一天,我们的收单系统能力提升了,能做到100%准确,那么再“对·结分离”。
合为了更好,分也是为了更好,只不过,在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选择。
为了财务而做,只值5毛,为了公司而做价值100万,产品价值观不同,结局截然不同;格局打开,蜂蝶自来。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陈天宇宙】,微信公众号:【陈天宇宙】,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