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绍了五个核心维度—目标相关性、功能完整性、体验可用性、技术可行性和设计创新性—来评估和优化交互设计方案。这不仅帮助设计师们系统地审视和改进他们的工作,还确保设计方案能够有效地满足业务目标和用户需求。
需要判断交互质量的角色大概有三类,分别是:方案交付前进行过稿的团队Leader、方案交付后评审会上的参与各方,以及负责设计的设计师自己。
交互设计师的职责是确保每个设计方案都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业务目标和用户诉求,如果在设计的各个阶段仅依靠直觉和经验对设计方案进行审视,很多问题点往往无法被发现,导致方案交付后需要返工,甚至在上线后因体验缺陷影响整体目标的达成。
本文将从五个维度展开,提供一个评估交互方案的框架,帮助大家特别是新手同学更好地完成设计交付。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介绍的方法主要适用于方案上线前的预评估,并非是建立在客观数据、用户反馈、指标体系等基础之上的体验度量模型。
无论是改进现有产品,解决某个具体问题,还是从0到1打造一个新的平台,业务诉求始终是思考的源头,也是设计的起点。
所以评估方案时,首先要看是否有围绕目标在设计,确定不是在自嗨。具体怎么判断呢?可以依次提出三个问题:
三个问题之间是关联的,设计策略→设计目标→业务目标,以此判断设计方案能否最终指向业务目标,避免两者脱节。该问题链是站在方案已完成的状态下进行反推,而在项目启动时,则是正常的认知顺序,交互设计师需要对产品所能提供的核心价值、服务范围、商业化方式等信息进行了解,掌握业务的现状和问题,以及可衡量的目标。再综合考虑业务目标和用户特点,确定设计目标,最后将设计目标拆解成具体可执行的设计策略。
在设计开始执行前,一定要把这些问题搞清楚,才能确保方案不偏离方向。如果业务侧提供的诉求或目标较为模糊,切勿盲目下手设计,通过紧密地沟通讨论,各方达成共识再启动。
功能完整性就是判断设计方案中是否涵盖了所有业务的关键功能和服务,并确保在每个场景下,功能逻辑能够形成闭环,也就是说,用户在任何使用场景下,都应顺利完成所需任务,而不会被某个场景卡住。因此,功能完整性不仅仅指功能本身,还包括从开始到结束使用某项功能的体验路径,以及不同路径间的衔接,这样才能算是完整的功能体验。此外,功能完整性还涉及与竞争产品的功能比较,如果竞品具备的功能你都具备,而且在某些方面还更为出色,那么你的产品功能完整性就较高。
功能完整性如何判断呢?
接下来就是逐层检查交互是否可用、易用、好用,可以从框架、流程、内容、反馈和文本五个方面展开,层层推进,系统地进行评估。
对于技术可行性的评估,不要等到方案全部完成后再进行,设计进行中,当交互方案可能涉及复杂实现技术,就要及时让开发人员参与进来,了解其中是否存在技术限制,评估设计方案能否在可接受的成本范围内实现。由于设计师对于技术并不擅长,所以无需搞懂具体实现的技术细节,评估技术可行性时可以关注这三个方面:
关于创新性,我想谈两点。首先什么是创新?许多设计师误以为完全的原创才是创新,结果无形中给自己增添了很多压力,苦寻灵感而不得。实际上,世界上不存在所谓的真正的创新,往往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已有事物进行复制、转换、重组,创造出具有增量价值的解决方案。“原创”的说法只是因为人们并不了解其真正的参考来源,绝非凭空出现。
再一个,是关于创新性评估的把控。从设计师的视角来看,创新很重要,但对于项目来说,交互方案的核心是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即使没有令人兴奋的创新点,只要满足了前面提到的四个维度,同样可以达到优秀的标准。在此基础上,再看看方案中是否存在闪光点,有哪些是同类型竞品没有的,哪些流程换种方式可以更加高效等。千万不要本末倒置,这也是我把设计创新性放在最后讨论的原因。
很多时候,设计经验意味着我们掌握了更多的设计套路,而这些套路会增强我们的路径依赖,逐渐形成设计惯性,导致我们不再思考,设计作品无法再展现更多可能性。为了避免这一点,这里有一个设计创新的小技巧:
通过多次否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设计经验带来的惯性输出。正如凯文·凯利所说:“要做出伟大的事情,只需重做、重做、重做。制作精美事物的秘诀在于重新制作它们。”
通过相关性、完整性、可用性、可行性、创新性这五个维度的评估框架,我们可以及时完善设计,交付一个优秀合格的交互方案。而每一次相对完备的评估,都是在不断积累经验,使自身的交互思维更加敏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不知大家是否已经发现,这几个维度其实也是交互设计最重要的基本盘,是每个设计师在工作中必须掌握的能力框架,如果你是一位刚刚踏入交互设计领域的同学,以上维度可以让你对岗位要求建立一个基本认知,明确未来努力的方向。
最后,希望通过本篇文章的介绍,可以帮助大家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进行设计,交付更多优秀的的交互方案。
本文由 @设计来电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