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事的很多是建设项目,作为项目管理中很大的比例,近些年的建设项目管理几乎代表了国内“项目管理”这个词。
和国外不同的是,国内很多企业喜欢自己去动手管理,而不像国外那样,喜欢启用专业管理公司,这样的控制力更强,“控制”好像是贯穿整个项目的建设过程。
现在的公开公平公正,我们依然能看到控制的影子,几个亿的项目,几家候选人的报价,只相差几十万,几千万的项目,候选人报价只相差几十块的例子屡见不鲜。这可能正是控制的结果,违法甚至已经彻底公开化了,明目张胆,私营企业都不敢这么玩。
我之前在开发企业供职多年,几乎每个项目都是非常折腾,搞得各个层级的人都压力山大。
回到项目本身,一个建设项目增加了这么多管理措施、管理人员、管理势能,品质提升了多少?投资控制住了吗?进度又如何?
我只知道的是,大概80%以上的项目,到最后都在抢工,然后一地鸡毛。
不少人从学校毕业,就进入这个行业,进入类似的项目。这会让人误以为,项目建设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其实很多年前,我们的项目建设并非如此,更多的是各司其职,井井有条,稳步推进,这才是项目的建设应该有的样子。我们对比了20年前项目的各个指标,现在管理人员增多了,管理方法更先进了,材料选择更多了。令人遗憾的是,无论是施工质量、成本、还是建设进度,都不增反降,并且是大幅下滑。
对比下来,今天项目建设过程变成这个样子,究其原因其实是管理过度了。
开发公司的管理是重灾区,管理层级多,从老板到项目一线,大多数要设置3-4级管理,每个层级为了完成自己的KPI,甚至超额完成KPI,层层加码,汇总到项目建设一线,已经多如牛毛,甚至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甚至有的层级,为了显示自己岗位的存在的必要,硬生生给自己加戏。但最终结果的落脚点,都落在了建设项目上。
开发公司的目的是开发项目,所以,围绕项目建设衍生出了很多的管理岗位,严格意义上来说,开发公司的岗位属于项目管理岗位。
但真正的项目管理岗位远远不需要这么多。
当我们应用第一性原理,让项目的建设管理回归到最初的样子,会发现,只要你按照既定的程序,选择专业的建设队伍,大部分的管理是不需要的。
之所以造成很多混乱的局面,是因为各个层级的管理都落在了项目上了,导致的混乱。总结一句话就是管理过度。
学西方管理40年,发现又回到了最初的时候,这些年我们自创了不少理论和方法,实践下来好像并没有什么用,反而造成了很多问题,也闹出了不少笑话,所以,你再见到几个候选人的价格只相差小数点后面几位不要觉得奇怪,没出一个同样的价格已经是良心发现了。而这只是普通大众管中窥豹看到的冰山一角而已。
推荐:保持产品运行主体的精简
上文:未来城市方向新思考
今天早上起来,发现有点微微的凉风了,明天立秋,气温也下来了2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