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1. 三折叠,折叠手机究极体
2. 三折叠,真的有必要么?
3. 折叠之后又三折,但这或许才是折叠屏的最终形态
4. 折叠屏的终极形态终于来了,为什么说大折叠只是半成品?
5. 大折叠手机只是半成品?三折叠才是手机终极形态
第一台量产的三折叠屏手机要来了,第一个吃螃蟹的可能是华为。
越来越多的信息显示,华为的三折叠手机即将在年内面向市场。甚至有博主晒出,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在机舱使用三折叠屏手机的照片。
照片显示,余承东正在使用的软件很可能是微信 APP,三块屏左边是消息列表,右边是网页内容,但面积比普通大折叠手机大了不少,侧边的保护壳里还疑似隐藏了手写笔。
此前,华为余承东也曾董宇辉的直播间里爆料:
下一代的折叠屏,别人都能想得到,但做不出来。我们已经想了五年了,终于可能快要出来了。
五年前,华为发布了第一代折叠屏手机华为 Mate X,彼时折叠手机还是个新鲜玩意儿,对于外折还是内折的设计也仍在探索阶段。五年后,主流的折叠手机已经都是内折叠方案,而售价也从 15000 元往上杀进了 6000 元区间,无论是技术还是成本,折叠手机都已经趋于成熟。
但折叠手机的产品形态,还远远没有到头,三折叠的折叠手机,可能才是折叠手机的究极体。
关于三折叠手机的形态,基本上也是分为两种折叠形式——S 字型外折、G 字型内折。
作为折叠屏幕最大的供应商之一,三星曾在 2022 年的 CES 上展示过三折叠手机的两种形式方式。
这款名为三星 Flex S 的三折叠原型机,就采用了「S」字折叠的方式,手机的外屏是折叠屏的一部分,展开之后,折叠藏在内侧的另外两块屏幕和外屏共同组成了一块超大屏:
另外这款名为三星 Flex G 的三折叠手机,采用将两边的手机屏折向中间的「G」字折叠方式,这显然对铰链、屏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了量产的难度,看上去也更加笨重:
此外,也有二者合一的产品形态。今年 5 月,TCL 华星也曾在 2024 SID 活动中展示了 Tandem 三折叠屏手机原型,能在「S」字和「G」字折叠方式之间自由切换。但这种「可内可外」的折叠方式无疑对屏幕的柔性和耐用性、铰链的强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综合来看,「S」字形折叠结合了目前已有的内折和外折技术,还能有更紧凑的整体结构,最有可能会成为主流的三折叠方案。而在今年 3 月华为发布的一份三折叠手机专利中,也印证了我们的猜想。
华为提交的专利申请书显示,这款设备包含了三个壳体、两个铰链和一个柔性屏。每个壳体厚度不等,从而降低了设备整体的厚度,减轻了重量,也可以提供更好的握持手感。
关于摄像模组的处理,专利书中提到了几种不同的处理方式。
其中一种是在壳体上设置凸起部位来安装前置摄像模组,并在其他壳体对应位置布置凹陷部位,这样在设备折叠时凸起部分就可以隐藏在凹陷部位中,从而降低折叠状态下的整体厚度。
另一种策略是,如果壳体被设置成楔形,摄像模组将会被安装在较厚的那块壳体上,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模组厚度对设备整体厚度的影响。
专利说明书还提到了通过一个开关自动展开折叠屏的操作方式,这主要利用了壳体中的磁性部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显然,多加一块屏幕意味着每次展开/闭合都要多一步操作,而利用磁吸的助力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 电动展开与手动展开相结合的操作方式
从专利书中可以看到,华为对于三折叠手机的考量是非常全面的,摄像头如何摆放、折叠屏如何展开、怎么样更好地让产品轻薄,都有细致的研究,其他诸如电池、天线、柔性电路板等部分的设计也都有非常详细的介绍,有的地方还会出现多种不同的设计方案,看得出华为在三折叠手机技术方面确实下了不少功夫。
五年磨一剑的三折叠手机,华为既要攻克工程制造难题,但更关键的是,是要攻克折叠手机的内容供给难题。
其实纵观智能手机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从最初 iPhone 的 3.5 英寸,到后来 iPhone 6 Plus 的 5.5 英寸,再到如今的 6.7 英寸,屏幕越来越大是智能手机发展的主旋律。
这主要由于,屏幕是智能手机输入 / 输出信息的最主要媒介。面积的扩展增加了用户与产品之间的信息输出及输入能力,所以屏幕的扩大某种程度上来说意味着手机在信息交互能力上的提升。
制约智能手机屏幕扩张的,是人类手掌尺寸的大小,以及所能承受的重量,而折叠屏的诞生就是为了挣脱这一桎梏。折叠屏手机的诞生,成功让智能手机的屏幕突破 7 英寸,主流的大折叠屏手机能达到 8 英寸,几乎是跟 iPad mini 一样的显示面积——但事实如此吗?
绝大多数用户都是抱着平时用手机,展开用平板的期待买了折叠屏手机,但实际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艾瑞咨询有一项调研报告显示,62.6% 的折叠屏用户期待硬件有所创新,而期盼软件创新的用户,高达 97.6%,原因很直接:手机上有海量的内容,并没有适配折叠手机的屏幕,这块 8 英寸大屏并不能得到充分利用,有时候还会拖后腿。
与之相对应的是,Canalys 刚刚发布了 2024Q2 全球平板销量统计,出货量同比增长 18%,说明消费者对于大屏智能设备的需求并没有下降,甚至有逆势增长的潜力。而其中卖得最好的产品,屏幕尺寸基本上都是 4:3、3:2、16:10 这样的长方形比例屏幕,他们可以很好地兼容手机端的内容。
▲ 几款主流厂商平板
但大折叠内屏却与手机和平板电脑截然不同,目前市面上比较主流的几款大折叠,展开后内屏长宽基本都是接近 1:1 的比例:
从实际使用来看,大折叠手机无论游戏、视频、日常社交媒体的使用中,都会出现一定的信息缺失。
▲ 左为普通手机画面,右为大折叠手机画面,大折叠明显出现了一定的画面缺失
在游戏中,常常会出现成片的空白区域,而在游戏中又会出现一定的视野盲区,造成一个很诡异的现象,明明手机屏幕变大了,但可以显示的内容却少了很多:
▲ 手机、大折叠、平板在游戏中视野对比
在观看视频、电影等固定画幅的内容时,这个问题更为明显。目前我们观看的大部分视频内容都是 16:9 的横屏视频或 16:9 的竖屏视频,还有一些电影或纪录片会出现 21:9 的超宽比例。因而在大折叠屏内屏上观看此类视频时往往会出现大面积的黑边:
▲ 普通手机、大折叠、平板播放 16:9 比例的视频时均出现黑边
如果从观感上来看还不够明显,那么我们就做一个简单的数学题:
假设视频长宽比为 16:9,而大折叠内屏的比例为 1:1,那么视频内容在屏幕中所占比例约为 9/16,约等于 56.25%。屏幕利用率仅为一半多一点。
针对这一问题,很多厂商通过采用了多样化的分屏操作、重构元素等方式适配方形的屏幕,尽可能地利用大折叠在屏幕面积上的优势。
还有的厂商试图通过新的交互逻辑,来解决这个问题。例如 OPPO Find N3,你可以想象它在屏幕后面,有一张大约 15 英寸的幕布,同时打开三个应用时,它们能以多种排列方式,以符合逻辑的直观方式铺在这张幕布上。
显然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问题,但并未触及核心——我们需要的是能够完整显示内容的大屏手机,而不是并在一起的两块手机屏幕,不然微软 Surface DUO 早该成功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或许我们在一开始就把问题本末倒置了——并非软件难以适配硬件,而是方形屏幕硬件本身难以适配软件。
而这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能解决的难题——如果想要展开状态接近平板电脑比例的大屏,就要承受闭合状态更宽大的屏幕;如果想要闭合状态仍然像一款普通手机,就要承受与内容不匹配的方形屏幕。
关于这一问题,同样是方形屏的小折叠外屏给出了另一种解决方案。
例如小米在最新发布的 MIX Flip 在其 4 英寸的外屏上,划分出了一块 9:16 比例的 3.5 英寸屏。
用一个普通手机的比例,去适配大量的应用,可以看作是一个很好的通过硬件适配软件的案例。
但显然,大折叠屏手机并不能像小折叠外屏一样做「减法」。
不过好消息是,大折叠手机能够做「加法」。
也就是通过加上一块屏幕的方式,使其拥有更接近传统的长条形屏幕,与主流的视频、软件内容更加匹配,拥有更高的屏幕利用率。
更重要的是,通过对长宽比的补充,使其真正完成大折叠「合上是普通手机,展开是平板电脑」的使命。
从这个角度来看,或许我们从一开始,想要的就是一款三折叠屏手机,但受限于技术原因而不得不选择从两折叠开始做起。
目前的大折叠手机,只是一种「半成品」,即真正从手机到平板跃迁的一个跳板、一个在折叠技术发展过程中为了催熟铰链、屏幕等技术的阶段性产品。
或许多年之后,当我们回望历史会发现,曾经如火如荼的大折叠手机,其实只是一个过渡产品。
三折叠,才是大折叠手机的最终形态。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