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深入分析了滴答清单的战略定位、用户需求、市场表现及其功能架构,同时对比竞品指尖时光,揭示了滴答清单在提升工作效率方面的独特优势和潜在的改进空间。
随着工作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信息过载、任务繁重等问题日益凸显,许多人都面临着时间管理不当、任务遗忘和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为解决此类用户痛点,国内外相继上线了一批时间管理类APP,滴答清单以其任务管理和时间规划的功能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无论是日常琐事还是长期项目,用户都可以通过创建清单、设置提醒和优先级来进行组织和安排,确保每项任务都能按时完成。“达成更多,用心生活”,滴答清单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服务或解决方案,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转变,引导用户实现个人成长和自我提升。
1)产品定位
滴答清单为学生、上班族等需要高效管理任务和时间的用户,提供全面的任务规划和时间管理服务,解决用户在日程安排、任务追踪和团队协作中的实际需求,是一款生产力和时间管理工具。
滴答清单搜索指数 数据来源:百度指数
我们可以观察到滴答清单的百度搜索指数呈周期性波动,周日到周一有明显跃升,周一到周五缓慢下降,但总体平稳,周五到周日呈明显下降,符合产品主要“为办公人群和大学生提供日程管理和时间规划服务,提高办公效率的工具类app”的定位。
2)用户需求分析
(1)目标用户
滴答清单用户分布 数据来源:易观千帆
根据易观千帆的数据统计,滴答清单的用户群体主要特点如下:
典型用户举例
小明,男,19岁,在上大二。除了上课之外,他还参加了很多社团,平时也有些学校事务要处理,经常会有交资料、填表格等杂七杂八的小事要做,有次因为事情太多忘记填表,还在年级群里被辅导员@。为了避免再次发生这种事,小明下载了滴答清单,一有新的任务,他就记录在滴答清单上,并设定提醒时间,做完了就打上对号,他还给任务打上“学校事务”“学习”“社团”等标签,浏览起来一目了然。
小安,女,24岁,北京某互联网行业上班族。工作强度很高,手里同时进行了好几个项目,经常要开大大小小的会议。她平时会把要做的事情记录在滴答清单上,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将这些待办分配到不同的象限里,每天早上上班先做最要紧的任务,一天工作下来,浑身疲惫,再去处理那些不是很重要的事情,小安发现,这样下来自己的工作效率竟然高了不少。
小李,女,30岁,自由职业者。平时会在家写写稿子、做做自媒体,小李发现由于可支配时间太多,自己很难静下心来完全投入到工作中,为了更加自律,小李会在早上醒来时,整理好今天要做的事情,把它们加入待办,每次工作时,设置一个50分钟的番茄钟,来让自己保持专注。
(2)用户需求
根据用户反馈以及滴答清单的迭代逻辑,我们大致整理出以下需求:
3)市场分析
(1)行业分析
根据QuestMobile发布的《202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半年报告》,一线城市人群是互联网用户增量的主要来源,2024年6月同比净增1382万,这表示用户趋于向高等级城市聚集。
再看商务办公领域,易观千帆发布的数据显示,商务办公领域的活跃人数全网渗透率为34.06%,这一指标不仅突显了该领域广泛的用户基础,同时也揭示了巨大的市场潜力,为工具型产品,如滴答清单,在用户增长和市场拓展上提供了很大可能。
(2)应用数据分析
自上线以来,滴答清单多次获奖,曾或谷歌官方“全球顶级开发者称号”、最美应用“年度应用”、豌豆奖“设计奖”等奖项,并多次被Apple Store推荐。据七麦数据统计,滴答清单iPhone端近30日平均下载量为2471次,在“效率”分类中排名71。
滴答清单下载量估算 数据来源:七麦数据
App Store当前评分为4.9,共计129968位用户打分,其中超11万用户打了5星,占比91.85%,用户满意度较高。
滴答清单用户评分 数据来源:七麦数据
1)基础功能
2)特色功能
1)功能架构图
滴答清单的功能架构图如上所示,共有5大功能模块,分别为待办事项、日历、习惯打卡、设置,各个功能模块之间相互连接,其中待办事项模块最为核心,和其他模块联系最紧密。、
2)业务流程图
这里以创建待办和番茄钟为例,梳理了相关的业务流程
(1)待办创建
(2)番茄钟
1)“任务”页面
不足和修改建议:
(1)下方导航栏中的功能模块是用户可以在“设置”中进行调整的,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使用场景、有没有相应的需求、使用频率等,选择是否将该功能放入下方导航栏。
但问题是,系统提供了7个待选的功能模块,却将底部导航最大数量设置为5个,把超过最大数量的功能整合在了“更多”中。虽然这样设置的确符合界面简约简洁的整体风格,但却增加了用户的操作步骤,况且,用户既然选择把该功能加入导航栏,说明用户是有使用该功能的场景的,隐藏在“更多”中可能反而减少该功能的使用频率。
修改建议:考虑到界面风格,以及有些手机屏幕较窄,底部导航栏过于拥挤可能会产生误触,所以保持原有“底部导航最大数量为5”的规则。将“任务”“日历”“四象限”“番茄专注”“习惯打卡”列为导航栏可选项,删去“设置”,并且考虑到“快速搜索任务”这一功能几乎贯穿所有模块,故本次修改将“搜索”放置在页面上方。改后效果如下。
(2)创建任务时,滴答清单支持语音输入,当用户处于移动状态,或者没办法打字时,这项功能非常有用。但在本次体验中,并没有相应的引导或提示,笔者在浏览滴答清单官方网站时才了解到这一功能。这里建议在“添加任务”图标中加上“语音”元素,以提示用户。
(3)快速右滑某项任务时,唤出“调整时间”界面,但按用户习惯来说,快速右滑应该设置为“删除”该项任务,如果担心用户误删,可以添加“是否确认删除”“今日是否继续提醒”等提示
(4)本次体验中,还注意到一个小bug:当用户进行任务打卡时,会出现“撤回”按钮,点击撤回,可将该任务从“已完成”移入原有分组,但是该按钮只在打卡单个任务时有效,当连续打卡多个任务时,尽管仍会唤出“撤回”按钮,但是点击后无响应
2)“日历”页面
不足和修改建议:
(1)在日历模块,用户往往会查看相邻月或者相邻周,所以滑动这种交互方式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其他模块。用户要先滑动找到目标天,再进行修改任务、添加任务等操作,最后还要滑动回当天,操作时间较长,并且滑动相对于点击,是一个连续并且多次的过程,用户更容易感觉疲劳。基于此,建议增加“选择日期”功能,用点击代替滑动,缩短用户的操作路径,修改后效果如下。
(2)使用过程中,“日”“3日”“周”视图的体验不是很好,由于这三个视图中增加了时间线,所以任务列表被挤压得很小,查看任务时非常非常容易误触,我自己在体验这部分功能时,就多次误触,体验感非常差。这里建议在任务总览中增加下拉按钮,下拉可查看全部任务,并增加任务的热区,修改后效果如下。
3)“四象限”页面
四象限功能界面简洁,专注于优先级排序的功能,避免了不必要的复杂交互,易用性高,并且在此基础上,给了用户最大程度的灵活性,用户可以自定义每个象限的名称,以及象限规则,使用下来体验感非常好。
4)“番茄专注”页面
不足和修改建议:
(1)发生频率比较高的任务,可以添加为常用专注,避免了重复设置,大大改善了用户体验。但是现版本,只显示常用专注的名称和专注时长,并没有显示专注的类别,是“番茄计时”还是“正计时”,用户需要点击该专注后,在专注详情中才能查看。当常用专注数量比较多时,就显得没有条理。所以这里建议用颜色或图标对“番茄计时”和“正计时”进行区分。修改后如下。
(2)在数据统计页面,只记录了“今日番茄个数”“总番茄个数”“今日专注时长”“总专注时长”,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用户在使用番茄钟模式时,可以随意设置番茄的时长,这样一来,番茄个数在数据上似乎没有特别大的现实意义,故此,可以考虑加入“番茄总时长”作为番茄钟模式的数据补充。
5)“习惯打卡”页面
(1)除了添加习惯、选择打卡频率、坚持天数、提醒时间等,用户还可以自定义图标、鼓励语等,是滴答清单中趣味性比较强的一个模块。
(2)对于一些可以量化的习惯,例如每天喝5杯水,还可以显示打卡进度。
(3)打卡时支持点击、右滑、页面内滑动等多种方式,操作的动效做得很好,增加了用户的交互欲望。
“习惯打卡”功能做得已经非常好了,轻量化、易点击,这里只提供一点小小的建议,是否可以尝试在“添加打卡”页面增加“支持上传图片,自定义打卡背景”功能,以给用户更多的正向心理暗示。
布局清晰、有层次;蓝白配色,专业、简约,符合产品定位;icon设置易懂;可交互区视觉权重占比合理,功能可见性好
在“效率”分类下搜索“日程”、“任务”等关键词,综合产品排名和定位,本次选择指尖时光作为竞品分析的对象,下面将从目标用户和产品定位、功能模块、界面设计、商业模式四个部分对这两款产品进行对比分析。
根据易观千帆用户属性分析的数据,指尖时光用户中65.58%为女性,34.42%为男性,男女比约为2:1,女性用户占比明显高于滴答清单。
用户性别分析 数据来源:易观千帆
再看用户的地域分布,虽然滴答清单用户中二线城市及以上占比达到了60%,但整体来看分布较为平均。而指尖时光的用户则主要分布在三线、四线和五线城市,占比为75%左右。
用户地域分析 数据来源:易观千帆
最后,对比滴答清单和指尖时光的分时活跃人数和分时启动次数,滴答清单均高于指尖时光。同时滴答清单分时数据的波动更加剧烈,在早上八点、下午三点、四点、六点等时刻存在几个明显的峰顶和峰谷,而指尖时光趋势图较为平缓,不同时间的启动次数差距不大。这说明,滴答清单的用户使用情况和他们的办公或学习习惯有密切联系,产品表现出明显的办公属性。
分时活跃人数 数据来源:易观千帆
分时启动人数 数据来源:易观千帆
综合来看,滴答清单的目标用户多为办公时间规律的一二线城市工作党,产品侧重于提高工作效率的办公类app,指尖时光的用户则主要为三线城市及以下的女性,产品更偏向于生活日程管理。
滴答清单和指尖时光两者都提供了任务创建和管理、日历、打卡等基础功能。其中,指尖时光的“项目”相当于滴答清单的“清单”,指尖时光的“日程”相当于滴答清单的“待办”。
特色功能对比
(1)相比于滴答清单,指尖时光将小组件单独拎出来放在下方导航栏作为一个单独模块,共有20种小组件可选。但用户除了“添加”这一种交互动作,在这个界面没有其他可交互的东西,不知道为什么开发团队要将其特意放置在下方导航栏中。
(2)指尖时光预置了6个项目集,分别为工作、生活、购物、旅行、学习、锻炼,可见其定位并不像滴答清单那样为办公类app,而是一个工作生活集成化app。
(3)两类软件都支持模板导入。指尖时光导入的是项目模板(即滴答清单的“清单”),比如“12个必考的资格证书”、“出差必备物品清单”等,内置了35个模板,涵盖“工作效率”、“学习养成”、“目标自律”、“生活习惯”等领域,看似广而全,但是留给用户的可更改空间很小,用户只能“选”或“不选”,并不能根据自己实际需求更改模板。在这方面滴答清单显然做得更好,给出了几个模板供用户参考,用户可以随意创建自己的模板,然后在创建任务时选择模板导入,方便快捷。
模板导入对比 左:指尖时光 右:滴答清单
(4)指尖时光还提供了一些特色服务,比如纪念日提醒、生日提醒等,而在滴答清单中若想设置特殊日提醒,则需要事先在手机的日历中输入生日,再将手机日历导入滴答清单,操作相对繁琐。
指尖时光纪念日和生日界面
总结:
两款软件体验下来,可明显感觉到滴答清单侧重于工作场景,所有功能几乎都围绕着“任务”和“效率”,围绕用户使用“待办模块”时可能产生的需求,提供了非常多深入的解决方案,比如给任务打标签、任务的搜索和筛选、支持语音微信邮件等多种任务创建方式、共享协作、以及多平台同步等等。而指尖时光更偏向于管理日常工作和生活事务的集成化app,在基础功能外提供了非常非常多其他功能,可以说滴答清单“深而精”,指尖时光“广而全”。
指尖时光以橙色和白色为主色调,色彩比较鲜艳,切换功能模块时,icon有跳跃动效,整体给人活力和热情的感觉;未读消息以红点显示,优惠信息用红色横幅展示,较为醒目。两款app都支持主题颜色切换。相比之下,滴答清单给人专业和简约的印象,指尖时光则传递出活力热情的感觉。
(1)指尖时光开屏有广告,但多次打开后,广告将不再出现;滴答清单则没有设置开屏广告,就像它在设计理念中写的一样:不打扰用户,和用户做朋友。
(2)两款产品都设置了增值服务吸引用户充值会员,滴答清单的月度会员更便宜,但年度会员价格远远高于指尖时光,可能是想用比较优惠的价格吸引用户充值月度会员,再通过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将其转化为年度会员。
滴答清单的策略更注重用户体验和长期关系的建立,而指尖时光则试图通过较低的年度费用来锁定用户,两种策略各有优势。
通过以上指尖时光和滴答清单的对比分析,这里发现了几个滴答清单可以优化的地方。
这里我以AARRR模型为理论基础分析滴答清单的运营路径。
滴答清单在当前阶段主要依托于个人用户的口碑营销来吸引新用户。用户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他们的使用体验和评价,这种自发的推荐因其真诚性和公正性,往往比传统广告更具说服力。然而,由于口碑营销的自发性质,品牌难以控制信息的内容和传播方式。因此,滴答清单必须持续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以激发和维持正面的口碑效应。
建议:
通过上面战略层的分析,我们发现其用户行为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为了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滴答清单可以调整其推广策略,特别是在周末至周一这一关键时期加大推广力度,比如优化应用商店的展示和增强在线广告的投放,以提高其产品的市场可见性,从而吸引潜在用户在新一周开始前尝试并采用这款应用。
滴答清单在新用户第一次打开时,要求用户选择需要的功能模块,根据用户选择的功能构造底部导航栏。同时,首页提供“欢迎”清单,包含“新手入门”、“功能模块”、“探索更多”三个分组,通过新手引导来帮助用户快速上手,确保他们在下载滴答清单后能够快速理解并开始使用其核心功能,如创建任务、设置提醒等。
滴答清单分时活跃人数 数据来源:易观千帆
2024年2月,滴答清单在9点到24点间的全网活跃人数平均为6万人每小时。
滴答清单人均单日使用时长 数据来源:易观千帆
滴答清单人均单日启动次数 数据来源:易观千帆
2023年2月-2024年2月,人均单日使用时长从6.19分钟增加到9.32分钟,稳步提升,平均为6.81分钟。
但与此同时,人均单日启动次数逐渐下降,从4.59次减少到3.05次,这说明用户单次启动使用时长增加了。
作为工具性app,滴答清单不可避免的面临日活跃用户数量少、单人每日活跃时长短的问题,这可能带来用户对产品的依赖性降低、用户留存率下降等一系列影响到产品商业价值的后果,采用什么方式刺激用户活跃、提高用户留存是滴答清单要面对的一大难题。
1)成就等级
当用户完成任务时,会获取相应的成就值,成就值共分为12个等级,即成就等级。成就等级制为用户设定了清晰的目标,用户知道他们需要完成多少任务才能提升等级,这种可视化反馈不仅可以激发用户的持续使用,还能增加他们的退出成本,从正反两个方面提高用户长期留存。
2)我的勋章
当用户达到一定条件后,会获得相应的勋章,共有6个勋章,勋章获得方式涉及“会员时长”、“使用天数”、“完成任务数量”、“专注时长”、“打卡次数”等,有效刺激用户使用频率和单次使用时长,提升了用户黏度。
3)持续的功能更新
通过不断收集用户反馈,持续的功能更新和产品改进来提高用户满意度和留存率。7.0版本后,滴答清单截止到目前经历了28次版本迭代,在功能、UI、交互体验等方面做出了很多改进,其中涉及功能更新的版本迭代有5次。
版本7.2.11:删除分组优化
4)社区
滴答清单曾在2.0版本推出了“发现”板块,鼓励用户社交,一方面想构建用户联结、增加用户粘性,另一方面希望通过内容创收,但结果不是很乐观,后来这一板块被取消。
建议:目前成就等级和徽章玩法只能获得虚拟奖励,对用户的刺激有限,考虑加入积分兑换模式,每达成100成就值将获得一定积分,用于兑换会员权益,比如解锁外观主题、增加清单上线等会员功能
目前滴答清单创造商业价值的主要方式是提供高级功能的订阅服务。产品的基础功能,如待办事项的创建和提醒,已经满足了用户的基本需求,针对那些追求更高效和个性化时间管理体验的用户,滴答清单设计了会员专属的高级功能,来满足部分期望需求和兴奋需求。
滴答清单在任务模块、日历模块、番茄专注模块、习惯打卡以及个人成就值等位置都设置了分享功能,通过“向小伙伴炫耀”的心理来激发用户转发。除此之外,还设置了邀请好友得会员活动,好友成为新用户和首次购买高级会员时,自己可以获得会员试用。
滴答清单盈利的方式较为单一,主要靠增值服务吸引用户充值会员,一年139元。对于工作党来说,多端同步基本算是刚需,深度使用的工作党用户有较强的充值意愿。而对于学生,滴答清单提供的基本功能已经能满足他们生活和工作中的需求,且学生群体由于预算有限,通常为价格敏感型消费者,升级到会员的意愿相对较低。故此,滴答清单推出了教育优惠活动,为在校学生和教职工提供会员服务的75折优惠。
在探索变现途径时,滴答清单明智地选择不在应用的开机页面和使用界面中插入广告。这种决策与产品的”专业化”、”简洁”和”效率”定位保持一致,确保了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体验不被干扰。
(1)广告的植入往往会对用户体验产生负面影响,尤其是在一个以效率和专注度为核心的任务管理应用中,可能会引起用户的反感,从而影响用户对产品的整体满意度和忠诚度。
(2)考虑到用户每日的使用时长相对较短,即使加入广告,其潜在的曝光率和转化率也可能无法与社交或内容密集型产品相媲美。综合考虑,插入广告的确得不偿失。
思考:
未来滴答清单是否可以通过持续提供专业化服务,一步步获取用户忠诚度,打造品牌文化。在品牌营销上下功夫,从虚拟服务向实体服务延申,推出滴答计时器、滴答手表、滴答便签等产品。
滴答清单秉持“只有经典的设计才能穿越时间”的理念,让设计尽可能简洁、符合用户直觉,同时“不打扰用户,和用户做朋友”,保持克制,尽可能减少页面内红点的出现和眼花缭乱的营销活动,努力做到“帮用户管理生活中的一切”,是一款有想法有坚持的产品。产品体验的过程中,也感受到了开发团队的认真和努力,这里我提出自己的一点点思考。
(1)作为工具型产品,用户使用产品的时长和频率都是有限的,如何促活是滴答清单面临的重要问题。现有的解决方案之一是通过提醒弹窗,提醒用户点开软件、使用软件,但这样的效果有限,用户仍然会因为拖延,忽略提醒,好几天后才再次打开app。这里我的一点想法是,是否可以在提醒时加入激励性文案,并增加放弃的操作流程,比如点击“稍后提醒”后要二次确认。
(2)在增量用户的获取上,除了广告投放等常见的曝光方式,还可以和其他工具型产品联动。早在2021年5月,滴答清单就和flomo笔记进行了“任务管理+知识管理”的联动,为用户提供了一个整合工作流的新选择。同年6月,和幕布也进行了联动,详细说明了两者结合使用的场景,并推出了“联合会员立省40”的活动。
尽管目前的联动主要集中于笔记类应用,但滴答清单完全有潜力进一步拓宽合作视野。未来,可以考虑与网盘应用、扫描应用、日记应用等其他类型的工具产品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这样的联动不仅可以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的解决方案,还能通过互补的功能和服务,吸引更广泛的用户群体。
(3)滴答清单在2.0版本进行了社区的尝试,但效果并不好,原因在于用户想要的是能提高效率的、简洁专业的任务管理app,而不是一个功能冗杂的、眼花缭乱的产品。但与此同时,社区又是一种很重要的变现渠道,这里考虑,是否可以将社区融入滴答清单的微信公众号,一方面现有的“保存微信消息为任务”功能已经为公众号积累了一批深度使用滴答清单的关注者,这些人便是社区功能的潜在用户,另一方面将社区融入微信,也不会影响app端用户的使用体验。后续可以尝试在社区中用“圈子”“小组”强化社交,增加了更多变现可能。
本文由 @Renee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