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知道中国有一本《天工开物》,人人又都知道《天工开物》的作者是明末的宋应星,如果是会看电视的,也许还能看到央视制作的经典镜头,一个剃发易服的宋应星,笑脸洋洋地和撒贝宁一起穿越到现代参观现代技术的发展,问题就是,他们真的知道宋应星其人吗。
实际上,在清代编著的相关资料中,排除掉被康雍乾等人禁毁掉的书籍,很多幸存下来的书籍,都提到了或者引用到了《天工开物》,但是问题就是尽管很多书提到了甚至有的大段摘录,但是没有流传下来整本的书,反倒是在日本这些域外国家,竟然有部分当地的翻刻本。
1914 年,学者丁文江去云南调查地质和矿产情况,在阅读地方志的时候,发现其中有引用《天工开物》的部分资料,但是在回到当时的首都南京之后,却始终没有发现天工开物这本书的原著,后来在好友帮助下,得到了一个日本的刻印版本。
不过此时中国本土却没有见到这部书得到大力传播,结果就是一直到这部书被发现后多少年,有人指出:“其中图样繁复,雕刻困难,故流传绝少,古今图书集成录入十分之七……”这当然有些道理,不过思考一下明代末期当时的社会印刷发展,我估计也不只是什么雕刻困难的说法,毕竟比起该书更为复杂的书籍也有的是,而清人不将其全部录入书中,我看,也多少有些猫腻。一个吊诡的问题就是,虽然这部书的信息存在满清的数据库内,但是对这个人的介绍显然着墨不多,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这样的书在编著过程中毁掉了多少好书不说,就算是这些书内把全国各地的书都摘录入内,也不能说这些书就是当时通行或者允许发行的书籍,反有可能因此而被抛弃,造成正本不被传播甚至完全消散,导致丁文江完全不知道宋应星是何许人,这里我们全文转载刊于1923 年 1 月 7 日《读书杂志》周刊的丁文江原著。今年正好是天工开物重新被大众所知大约 100 年,虽然些晚了,不放做一个纪念。
一些中国失传古籍,分别在韩国和日本找到对应时代的版本,而中国却没有,这恐怕是我们的一大遗憾。
文 / 丁文江
原载于 / 《读书杂志》周刊 1923 年 1 月 7 日
民国三年余奉命赴滇,调查迤东地质矿产。读云南通志矿政篇,见所引宋应星著《天工开物》,言冶金法颇详晰,因思读其全书。次年回京,遍索之厂肆,无所得;询之藏书者,皆谢不知;阅四库书目,亦无其名。惟余友章君鸿钊云,曾于日本东京帝国图书馆中一见之,乃辗转托人就抄,年余未得报,己稍稍忘之矣。今年迁居天津,偶于罗叔韫先生座中言及其事,先生曰,“是书余求之三十年不能得,后乃偶遇之于日本古钱肆主人青森君斋中,遂以古钱若干枚易之归。君既好此;当以相假。”于是始得慰十年向往之心,然初不知宋应星为何许人。
书计十八卷,九册。凡食物,被服,用器,以及冶金,制械,丹青,珠玉之原料工作,无不具备。说明之外,各附以图。三百年前言工业天产之书,如此其详且明者,世界之中,无与比伦;盖当时绝作也。书为日本管生堂所翻刻。前有明和辛卯年(乾隆三六,西一七七一。)日本大江都庭钟序;次为著者自序,序末书“崇祯丁丑孟夏月奉新宋应星书于家食之问堂。”汉文旁加有和文字母。卷首载“天工开物,分宜教谕宋应星著。”欲觅奉新分宜两县志证之,急切不能得。思教谕大抵出身举人,因取江西通志选举门阅之,果见其名于万历四十三年乙卯科表中。下注;“奉新人,知州。”同科又有宋应昇。下注:“奉新人,知府。”奉新旧属南昌。复于通志列传南昌人中得宋应昇名。其文曰:
宋应昇,字元孔,奉新人。尚书景曾孙。万历乙卯乡试,与弟应星并魁其经;时有二宋之目。五上公车不第。谒选得湘乡知县,复补恩平,历广州同知,升广州知府。所至有慈惠声。家居孝友恭谨,亲族困乏,必勉振之。自广州请吿归,未几卒。所著有方玉堂集。
乃略知先生家世。后数日于京师图书馆得顺治奉新志。选举门载:万历四十三年乙卯举人,“宋应星,字长庚,北乡人,第三名。福建汀州府推官,升南直毫州知州。著有《天工开物》,画音归正杂色文原耗诸集行世。又载“宋应昇,字元孔,北乡人,广州知府。有传。”传文曰:
宋应昇,字元孔,北乡人。少为诸生,试辄冠军。领万历乙卯乡荐。崇祯末以恩平令两迁至广州守。广州故羶地。应昇独以廉著,邑墨吏望风解绶。及闻甲申之变,杜门守丧,拊心啮齿。时按粤刘公逵募兵勤王,尽括妻拏粧饰以助。嗣是病眩。次年告归。归日忏佛以诗曰:“朝汉台前海水流,千年洗净赵陀羞。如何今日光天德,偏入黄巾半壁秋?岭表衰臣惭禄仕,佛前血疏告君讐。誓同戮力询方去,追恨当时水火谋。”抵家,不入城市。有欲要之出者,笑而不答。约同志披缁百丈,会大雪不果。书二绝曰:“撒手悬崖谁未休?归山正欲唤同游。如今开落知何似,一夜六花散九州。千里江山带雪看,无君此日亦无官。一生忠孝归何处?惟有冰魂念岁寒。”自是朝夕向祖宗前呢呢默诉,询之亦不对。一日忽泣然曰,“吾其死乎?”家人惊遽。次日无疾坐中堂而逝。左右扶就篑,鼻口喷紫血数把;盖仰药云。刻有方玉堂集。”
成于顺治十八年,先生无传,疑其时尚存。宋应昇传辞意亲切,当即先生手笔。先生之曾祖宋景,字以贤,嘉靖丙午为都察院左都御史,卒赠太子少保,吏部尚书,谥庄靖。志亦有传。景子介庆,字幼微,嘉靖十九年举人,南直黟州知州或即先生祖也。又据志所列,宋庆,宋应和,子士中,均举人。庆子国华,仕至贵州左布政使。因知北乡宋氏为奉新望族。
京师图书馆又有乾隆十五年修奉新县志。选举不及旧志之详。文苑列传,亦有宋应昇名。传文与通志同,盖皆录南昌府志。惟应昇传之下,附应星传。其文曰:
“应星,字长庚,官至亳州知州。崇祯间邑贼李肃十等为乱,应星破产慕死士,与司李胡时亭等讨平之。著有《天工开物》,《画音归正》,《卮言十种》等书。”
凡上所引,无言及分宜教谕者。乃复征之分宜县志。学识门载:
“宋应星,奉新人,举人。崇祯七年任。升汀州府推官,有贤声,汀人肖像祀之。”下列“陈良壁,崇祯十一年任。”
于是知先生于十一年去分宜。复检亳州汀州各志。中仅载姓名,无他事实可考。惟亳州志载其为明代最后之知州。意先生于十一年赴汀,任满后始赴毫欤?
原序中所称之涂伯聚,疑即通志有传之涂乔迁。南昌人,万历进士,官至南京太仆卿。以拒建魏琼生祠去官,卒于崇祯末年。
因综述以上事实而为之传曰:
先生讳应星,字长庚江西奉新县北乡人,宋氏为奉新望族,科第甚盛。先生曾祖景,嘉靖丙午官都察院左都御史,卒赠尚书,谥庄靖。景子介庆,嘉靖十七年举人。仕至黟州知州。万历四十三年乙卯先生与兄应昇同魁其经:先生名列第三:一时有二宋之目。然卒不第。崇祯初,著《画音归正》,其友涂伯聚为之梓行。未几,邑贼李肃十等为乱,先生破产慕死士,与司李胡时亭等讨平之。七年任分宜教谕。著《天工开物》。十年刊行。十一年升任汀州府推官,有贤声。十四年再迁亳州知州。甲申解官归,遂不复出。所著尚有《杂色文原耗》,《卮言十种》等书。兄应昇,官老广州知府。国变后告归,未几卒。著有《方玉堂集》行世。先生生于万历中叶,卒于顺治康熙之交。兄弟早领乡荐。不第改官,所至有惠政。遭逢国变,弃官不出。居乡孝友恭谁,以文学著述自娱,邑志府乘均有传云。
论曰,明政不纲,举风荒陋。贤士大夫在朝者以激烈迂远为忠鲠;在野者以性理道学篇高尚;空疏顽固,君子病焉。殆乎晚季,物极而反。先觉之士,舍末求本;弃虚务实。风气之变,实开清初诸大儒之先声。先生生于豫章。鄱阳之煤,景德之磁,悉在户庭;滇南,黔,湘,冶金采矿之业,又皆操于先生乡人之手。《天工开物》之作,非偶然也。善乎先生之言曰:“世有聪明博物者,稠人推焉。乃枣梨之花未赏,而臆度楚萍釜▵之范鲜经,而侈谈宫鼎。画工好图鬼魅加恶犬马,即郑侨晋华岂足为烈哉?”故先生之学,其精神与近世科学方法相暗合。乃身遭国变,著作沦散;非邻国流传,天幸遇合,期毕生之业,没世而无闻矣。悲夫!
传既成,就正于叔韫先生,复承先生之命,以付印事商诸张菊生先生。因原刻附有和文,不宜摄影,乃另抄副本排印,加以句读,而书其始末于首。后生末学与有荣焉。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