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 AI 搜索,行业最前沿认知是:用户对搜索引擎更高的需求,并不是找到相应的“蓝色链接”,也不只是把海量信息整合生成为“答案”;而是更进一步加工为适用场景化需求的“创作”,并且进行分享,完成二次分发。
而这种需求,传统网页搜索引擎的“蓝色链接”模式,完全无法满足。
这就需要AI——也只有AI,能让搜索引擎做如此巨大的改变。
AI 给搜索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机会,与此同时,也给行业带来的激烈的颠覆。新玩家闯入、老玩家革新,让固有的商业格局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最热的赛道,最新的战场,风云际会之下,搜索引擎行业的“天”,要大变了。
01
“守成派的窘境”VS“挑战者的机会”
今年8月,当谷歌前 CEO 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中,谈到谷歌当下面临的困境时,“一不小心”讲出了几句大实话:
“我要坦白的说,谷歌认为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早点下班、以及在家工作,比赢得当下的竞争更重要。”
失去锋芒,是大厂们发展至今的一个重要困局。但对于谷歌来说,更大的挑战是,当新业务(AI搜索)可能会颠覆固有的钱袋子(搜索广告)时,这个新业务面临的公司内部的挑战和困境,可能会比在其他所有公司都大。
这就是著名的《创新者的窘境》(The Innovator's Dilemma)
守成派:至今没有推出AI原生搜索引擎
对于谷歌来说,直接颠覆企业赖以生存的主要业务的创新项目,天然因为组织弱点难以推进,也很难得到慷慨的资源支持。为了一个“可能失败”的新业务,而赌上可以躺着赚钱的现金奶牛——网页搜索引擎——需要相当大的决心和魄力。
即使谷歌具备行业最为充足的AI技术储备,但公司内部的阻力,也会导致其推出自己AI原生搜索引擎之路困难重重。
因此,只能在原来的网页搜索引擎上,用AI来进行“修修补补”。
谷歌 AI Overviews 就是这种“修修补补”的典型代表。但拥有了此功能的 Google,并没有改变网页搜索引擎的身份,它能够提供给用户的,仍然主要是一条条“蓝色链接”,其「AI含量」非常低,仍然处于“搜索引擎1.0”时代。
AI Overviews 功能,只是对某个“蓝色链接”中的信息进行简单提取,距离人们对 AI 搜索的想象,还是相去甚远。
不做“原生”,则决定了守成派 AI 搜索的天花板。
过去二十多年,网页搜索引擎的基本逻辑,就是追求点击转化率(CTR)——他们更倾向于为用户提供点击率更高的网页,但这些网页中的信息,往往并不能准确解决用户的问题。
比如,一个用户想要搜索“北京公积金如何提取”,很多时候,互联网上大量的用户自制内容,比如论坛、知识问答网站,点击率相比有权威性的政府网站会高出不少。
如果搜索引擎盲信这些信源,一些错误的答案,过时的答案,往往会把大模型带到“沟”里。
比如 Google 5月发布的 AI Overview,此前就闹过很多“乌龙”:基于Reddit论坛的答案,AI 建议用户在做披萨的时候,应该多放石头;甚至在用户遇到挫折的时候,推荐可以通过自杀逃避痛苦。
挑战者:激进,再激进!
在国外,搜索引擎市场份额第二的代表,非微软莫属;在国内,360则当然不让。
二者对于AI搜索的态度,相对于以谷歌为代表的市场老大,可谓是激进,和更激进。因为它们都是搜索引擎领域的挑战者,而AI搜索是它们完成超越的最大机会。
微软CEO纳德拉在媒体采访时表示,AI加持的搜索引擎,是他在任 9 年来微软公司“最重要的产品”,并高调宣战,称:“比赛从今天开始”。
集成了 Copilot 的 New Bing 更像是ChatGPT,兼具搜索和聊天机器人的性质,已经超越了传统网页搜索引擎的“蓝色链接”模式,而能对用户的提问直接给出答案,因此被称为“答案引擎”。
New Bing 要比谷歌搜索的 AI 含量更高,但仍是基于传统搜索引擎的AI化改造。
而大洋彼岸的360,则更为破釜沉舟,在2024年1月直接推出了基于AI打造的AI搜索。显然,AI原生搜索引擎,要比改造版本的New Bing AI含量更高,但仍然属于答案引擎的范畴,也就是仍然属于搜索引擎2.0。
“答案引擎”,可以在利用 AI 生成答案的同时,在输出结果中附带引文,让结果有据可依。用户体验和使用效率, 相对于传统网页搜索引擎,有了大幅的提升。
对此,用户的选择是:用脚投票。
根据业内第三方AI产品榜(aicpb.com)网站榜单,现在在全球AI搜索引擎上,微软和360旗下的AI搜索产品,分列第一和第二位,并且相对于其他追赶者,有着量级上的优势;如果只看原生的话,那么360就拥有了全球最大的AI原生搜索引擎。
并且,雷峰网认为,AI搜索作为大模型技术最为重要的应用方向,相对于其他领域的AI产品,也有非常大的优势。
从数据来看,截至2024年10月份,360的AI搜索引擎月访问量达到了2.87亿,月活跃用户近1亿。
这是什么概念呢?360的AI搜索引擎已经成为PC端国内最大的AI应用,并且其访问量远超榜单从第2名到第20名的总和。
但即便如此,用户习惯的形成和改变仍然是比较缓慢的,AI搜索的用户量,相对于传统搜索引擎,仍然有着较大的差距。
从历史经验来看,即使微软和360的AI搜索,相对于网页搜索引擎的使用体验有100%,乃至于300%的提升,它们仍然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慢慢蚕食谷歌的市场份额。
如果想要在更短时间内颠覆Google,它们必须找到能够提升10倍产品体验的技术和方法——多模态。
在11月27日的纳米搜索发布会上,360创始人周鸿祎当众立下目标,要做“世界第一的AI搜索”。他之所以敢这么“许愿”,就是因为其AI搜索新产品,是首个“多模态内容创作引擎”。
“创作引擎”是答案引擎进化体,它包含答案引擎,但又不止于答案引擎。而是集“搜学写创”对应的“答案、学习、写作、创作”引擎四合一的综合体。
具体来说,在输入方式上,除了常规的文字提问,还支持拍照、文档、语音、短视频等多模态内容的输入。
而输出的形态上,纳米搜索也支持富媒体形式,用户随手拍摄一张照片并提问,它就能以脱口秀、评书、脑图、视频的形式,把复杂的信息以多模态、场景化的形式带给用户。这使得。纳米搜索能够实现内容生产的闭环,以至于实现“搜索即创作”。
应用了多模态技术的纳米搜索,正在实现“一切皆可搜学写创”,而这就是“创作引擎”,可以称之为“搜索引擎3.0”的版本。
体验过纳米搜索之后,我们不难想象,这种能够实现“AI生产闭环”的创作引擎才是AI搜索产品的终极设计,而360此前推出的已经大获市场认可的AI搜索,也只不过是周鸿祎的“过渡性产品”而已。
而这,正是就是360和微软们所追求的,10倍提升产品体验的技术和方法,也是挑战谷歌的利器。
这一次,用户依然选择了用脚投票:数据显示,纳米搜索正式上线首日,用户访问量就已突破100万。
02
AI 搜索,创业公司的路
正当排名市场第二的挑战者们开足马力,想要借AI搜索,超越既得利益的守成者的时候。他们的身后,也同样挤满了追赶者。
谈到时下的 AI 赛道,聚光灯照耀的地方,往往更多汇集在各种令人瞩目的新创公司身上。
明星创始人、更好听的 AI 故事、无数资本的青睐和超高估值……如此种种,都让人难免浮想联翩——或许 AI 未来的舞台,他们将成为毫无争议的主角。
按照前面的逻辑,在 AI 搜索的竞逐中,如果“市场第二”都能超车,那创业公司们只要身怀技术,机会是否更大?
然而,至少在通用AI搜索引擎这条道路上,事情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其中关键,正是AI搜索中的“AI”,所对应的老生常谈的“人工智能三要素”。
通用AI搜索:“三座大山”难以跨越
先谈算力——万卡GPU是门槛。无论是做大模型,还是做AI搜索,算力都是必须要投入的基础硬件设施。而对于通用AI搜索来讲,和传统搜索引擎一样,存在着网络效应。
因此,如果创业公司希望“留在牌桌”,也基本上都需要自建万卡GPU集群和算力中心,而仅这一项就是巨额投入。
即使有了算力,数据也是困扰 AI 搜索厂商的老大难问题。今天的互联网网页规模已经超过万亿,想要拥有覆盖千亿网页的自建索引库,就需要耗资百亿人民币——只有如此,才能保障 AI 搜索能够为用户提供具有准确性、时效性的回答。
这百亿人民币,对于创业公司来说,又有几家能拿得出呢?
对于AI搜索来说,传统的关键词索引库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必须还要采用AI的方式,重构传统索引库。比如说,采用关键词索引+向量索引+GraphRAG 并行的索引方式,做索引库的智能化建设。
并且,如果想要保证回答的专业性、准确性,离不开高质量的专业内容,所以即使自建了覆盖千亿网页的索引库,也还不够,还需要建设专属的知识库,其中得包含高质量论文、报告、知识视频等更具深度的优质内容。而这,同样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资源。
这还没完,作为AI搜索主要算法之一的大语言模型,同样是一种奢侈品。阿里巴巴 CEO 吴泳铭直言:“全世界先进模型竞争的投入门槛,将达到数十亿、数百亿美金的级别。”
而这个数字,则已经远超国内“AI六小龙”的融资额。
垂直AI搜索:小而美,充满可能
在数据、算力、算法这三座大山之下,创业公司就和AI搜索“绝缘”了吗?创业公司路在何方?
答案是:垂直领域AI搜索。
要做出一个覆盖千亿网页的通用 AI 搜索引擎,需要投入巨大的资源。但在垂直领域里做“小而美”的搜索,或许是不少新创公司的机会。
由斯坦福博士生 George Sivulka 创立的 AI 搜索公司 Hebbia ,在 B 轮已经拿到了1.3亿美金的投资。他们是从企业向的 AI 搜索做起,面向企业内部文件、信息检索,利用 AI 为用户的日常工作提供帮助。
而另一家名叫 Glean 则在企业 AI 搜索的领域走得更远,5年内完成五轮融资,今年更是在9月完成了2.6亿美元的 E 轮融资。
在采访中,Glean 创始人、谷歌元老级员工 Arvind Jain 表示,AI 创业者不应从 AI 出发创业,而应从用户出发,先通过关键功能为用户提供清晰的价值,再扩展到更多的 AI 功能。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创业公司想要做通用AI搜索引擎,或许生存机率渺茫。但是,在更垂直、更深度、更专业的领域,创业公司完全有可能建立起自己的护城河和壁垒,做出“小而美”的垂直AI搜索引擎。
03
老二“不被反超”,还有哪些底气?
如今,在AI搜索的赛道,以微软、360为代表的传统搜索市场第二玩家,已经一骑绝尘。
但仍有不少人认为,传统搜索市场第一的大厂坐拥更大的用户盘子,技术只要不掉队,即使在当下的阶段落后了,后期也有可能奋起直追、迎头赶上。
没错,单纯在产品、市场上的先发优势,并不代表就能成为最终赢家。
真正的护城河:AI生态
其实,微软、360,甚至于OpenAI,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已经在纷纷开始开始打造自己的“护城河”,并且他们的方式和手段非常一致。
重金投入,买域名、建浏览器,打造完整的AI生态。
产品容易超越,生态难以颠覆。无论是在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还是AI互联网时代,这都是共识。
对于在传统搜索引擎时代处于市场第二的厂商来说,他们往往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积累起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产品和生态矩阵——这是厂商在获取用户时的重要入口,也是用户能用好 AI 搜索的场景保证。
于是我们看到:微软 New Bing 紧抱 Edge,以浏览器为根据地向着谷歌发起反击;360 为纳米搜索启用花费接近一个小目标的 N.cn 超短域名,并且在更早之前就已推出360AI浏览器。
此外,OpenAI也做了同样的动作:重金购买更短域名chat.com;招募Chrome团队创始成员,开发AI浏览器。
域名和浏览器,都是PC互联网时期的重点,为何在AI互联网时代,反而又成为关键?
原因之一就在于,AI搜索作为“生产力工具”,PC端是非常核心的使用场景。
而PC端,则是微软、360的“传统优势”:微软拥有操作系统、浏览器、网页搜索引擎,而360则拥有“准操作系统”的安全卫士、浏览器,和网页搜索引擎。
独有的竞争力:大模型调度系统
并且,二者的优势还不仅于此。
微软拥有OpenAI的相当数量的股权,对后者具有显著的影响力,因此在大模型上具有诸多优势。
而360则首创了CoE(Collaboration-of-Experts,专家协同)技术架构,集成了包括百度、字节跳动、阿里巴巴、腾讯、华为、智谱AI、月之暗面等国内16家主流厂商的超过50款当家大模型,模型综合能力超过GPT-4o,媲美“最强大模型”OpenAI o1。
借助 CoE 技术架构,360旗下的AI搜索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慢思考能力的产品应用,整个赛道上堪称领先。
在 CoE 架构下,16家主流大模型厂商的当家模型不是简单接入关系,而是能够完成复杂任务的协作关系。比如,在纳米搜索中,文心一言、Kimi、豆包可以分别担任规划者、反思者、总结者等工作,一起回答一个问题,或干脆一起进行头脑风暴、辩论,让 AI 搜索结果实现1+1>2,给了行业巨大的想象空间。
而落回到商业上,CoE 架构能够实现,让最强的大模型回答最难的问题,让专家模型回答垂直领域问题。这无论是对于产品的运行效率和产品体验,还是商业成本,都是具有相当大的优势。
也正因如此,360做纳米搜索这样的AI搜索产品,才能领先行业率先实现商业闭环。
并且,360还具有一个独有的优势,就是周鸿祎的个人IP。可能有些人对于企业家做短视频不以为然,认为和公司业务往往难以结合。但我们看看周鸿祎就知道,一个成功的IP能为公司带来什么:
做AI搜索不到一年,就收获国内PC端最大的AI应用,访问量比第2名到第20名的总和还要高;
视频里不到3秒的产品口播,就为App带来数万下载,直接商业价值数百万元;
为了给纳米搜索做推广,老周躬身入局自编自演了他的首部短剧,产品还没发布就获得了巨大的关注,上线首日访问量百万。
具备以上种种优势的微软和360,决不肯错过AI搜索。
一年前的微软掌门纳德拉,就直白地表示:“自2007年以来,我还没有见过(AI 搜索)这样的情况,那时候云计算才刚刚出现。”
而今天的周鸿祎,则更加直白,他在纳米搜索的发布会上立下目标——要做世界第一的 AI 搜索。
只要 AI 搜索给用户带来的价值是实打实的,那么行业的红利就会一直在。据IDC 最新报告预测,从2023年到2028年,AI搜索将实现27.2%的复合年均增长率,全市场年收入将达215亿美元。
与此同时,面对 AI 搜索的冲击,行业报告预测,到2025年,谷歌在美国搜索广告市场的份额或将首次跌破50%。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但就像跑马拉松一样,竞争者虽多,但对于要跑在前两名的选手来讲,其实只需要做好自己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