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验经济的时代,设计不仅仅是外观的美化,它是一种深刻的思维方式,能够重塑用户的心智和需求,创造出超越期待的感受。这篇文章深入探讨了“新设计的‘微笑’”,作为新体验价值的第一种武器,它如何通过新美学、细节、场景和文化四个维度,定义了体验的新标准。
前文《创造体验价值(上):乔布斯和舒尔茨都强调的用户体验是什么?》中定义了「用户体验」:触点与超越期感受,并介绍了「用户体验」的8个新观点和宜家、星巴克、亚朵3个体验案例。
然而,正如文末所说,我们正迈入一个全新世界:
德国哲学家韩炳哲(韩裔)在《非物·生活世界的变革》的论述更加精彩:抽象地说,体验意味着对信息的消费。我们今天更愿意去体验而非占有,更愿意存在而非拥有。体验是一种存在的形式…。体验的全新准则是:我体验得越多,我才存在的越多。
在这个新世界中,仅仅将用户体验理解为“触点”和“感受”可能略显单薄。此时,我们需要超越“感知”、“情绪”、“细节”、“接触”、“互动”、“峰终”这些常规关键词的框架,融入更为广袤的“体验场”中,即以体验创造新价值——「体验价值」。
假如要给「体验价值」一个定义,那它便是源自对每位用户生活场景的洞察和理解,为他们提供生活持续改善和进步的解决方案,并不断创造由理性到感性,从感官到内心,超越期待的各种「新」价值。
这里,之所以称之为「新」体验价值,因为包括以下全方位革新的“七种武器”:
“所以我说的第一种武器,并不是剑,而是笑,只有笑才能真的征服人心。所以当你懂得这道理,就应该收起你的剑来多笑一笑!”
——古龙《七种武器》
在「新体验价值」中,最重要的一环无疑是重构用户的心智和需求,将外观与美学、功能与艺术、场景与生活、态度与文化精妙融合,从而「设计」出超越用户期待的感受。
探讨「新设计」为何成为「新体验价值」的第一种武器,可以从原研哉「设计」和「理想的设计」的见解说起。
以看得见的“微笑”,定义看不见的“审美、体验和关系”,必须而且应该是第一种武器,它包括以下四个要素:
我们正站在人文与科技的十字路口,…….,这是苹果的DNA!
——乔布斯
乔布斯是第一个“以设计为武器”的大师,他的伟大不仅重新定义手机,而是开启了一个人文与科学融合的全新时代。
到了当下,无论是传统巨头还是创新新锐,国货国潮还是外来“和尚”,天生数字还是新消费品牌,以此交融为基础的「新美学设计」都成为创新方向,而非之一。
这里包括狭义设计(工业设计、包装设计、空间设计)和演化出“五感”设计、沉浸式氛围的拓展,更有重构文化和交互情绪,直至“美”对内心意义的深刻触及。
如在消费升级中反复刷屏的“颜值即正义”:苹果、戴森、宜家、华为、完美日记、霸王茶姬、瑞幸及小米的SU7。
再说色彩,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视觉符号,承载着情感与意义。新美学设计,不但让色彩拥有了设计师的独特灵魂和鲜明态度,并真的为生活赋能。每一年的Pantone年度色彩,不仅描绘着潮流的脉络,更以其独特的情绪治愈力,温暖或激发着个体对未来的憧憬。
还有近年设计领域提出的“五感设计”。它认为一款产品、服务和空间,不仅要视觉上、触觉上,更应通过数字化融合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种感受,才会带来更为惊喜而美妙的体验。比如淘宝造物节,爱彼迎的“奇屋计划”,X11潮玩和TX淮海等,背后蕴含着公共空间和情绪的交互式表达。
再如把传统民艺融入生活,跨越“人X事X物”的民艺美学。李子柒复出即王者,因为她并非只将视线聚焦在物、“事”和手艺人身上,而是以见证者的身份参与其中,极具代入感的参与到对手艺人的拜访、实践和使用,像极了一个角色扮演的游戏。
奢侈品们亦不落其后。融合区域文化、时尚、设计师个性,材料科学,情绪价值等。Véronique Nichanian在爱马仕开创了男装成衣。她希望男性不羁、进取且乐观。出于这种理念,她创新性地设计了用皮革编织的夹克衫,融合了黄色、吊钟海棠色和红色,打造出一种“酸性触感”。
为什么塑料瓶也会成为一个美学问题?这是争相表态“可持续的”新审美。巴塔哥尼亚Patagonia以回收渔网为原料提炼NetPlus的系列服饰,好瓶HowBottle则将废弃瓶子变身为时尚包包——他们“越活越好”就是时代对这种新审美的认可。
向更广阔的视野延伸,则需引入吴声的「美术馆」观点:
艺术使不可见的可见,商业则使可见的更可得,可感知。
——吴声《美术馆时代》
无数的品牌体验中心,文创文旅,商业空间,社区街区,艺术节/生活节/音乐节,正伴随生活方式和美学需求的升级,开始消弭商业和艺术,时间和空间、消费与体验的边界,并以一种杂交的方式繁荣进化,构成了今天新消费的主流逻辑之一。
所有这些都表明,「新美学设计」早已不特指美学设计,而是一场由视觉到五感 ,由美学到“情绪”,由物向“事”,由审美态度到文化主张,由科技到人文艺术再向商业的纵深演进!
明明好产品,为什么卖不出去?因为你没有“设计视角”!
——熊本熊之父水野学《设计的力量》
所谓「更细节」,不再只是细节上优化和创新,丰富多样的使用和交互,还包括来自“细节之美”引发的深度参与与沉浸式体验之旅。
谈及服务体验的“天花板”,还必须是迪士尼和胖东来!
案例、胖东来的「更细节」:立体多维,随时迭代!
胖东来全方位立体的“更细节”,理解的原点是真正的“站在人的角度思考”。不过必须得承认,这很难复制,没有于东来就没有胖东来的“幸福”细节。
还有一种“更细节”:超级ID和体验的一致性。典型玩法是将作为用户的唯一性ID需要全终端打通,实现多屏幕、多终端、全场景的个性化和一致性融通。如瑞幸咖啡。
最后,看看「更细节」的参与感。B站小小“弹幕”和抖音“刷礼物”,不仅帮助平台跳出视频“你播我看”的传统,更是打开了一扇全新「更细节」的大门:比如董宇辉“赋能式直播”和李诞的“对话式直播”。
案例、爱彼迎的「更细节」:丰满而富有温度。
1)互评系统
回顾淘宝、大众点评、携程、滴滴等平台的评价系统,这样的体验已经延续了10年。而Airbnb,早在2015年就在点评展示方式上进行了革新——为了避免双方互相影响和防止虚假评论的产生,特别是商家通过“利诱”换取的好评,Airbnb创新性地引入了一种同时「发布」双方点评的机制。
2)分享和奖励机制
第一,体验细琢。例如,在称呼方面,注意“你”和“您”的差异、“我”还是“我的”命名;同时,注重语言的友好本地化;将关键信息可视化展示,给予用户贴心的状态提醒等。
第二,通过Referral奖励机制实现病毒传播。即为每个用户提供专属的推荐链接,并给予推荐者和被推荐者双方一定金额的旅行信用额度作为奖励。
第三,“利他”的文案。如,“向你的好友赠送25美元旅行经费”而不是“邀请好友可以获得25美元”。
3)“神助攻”心愿列表(Wish Lists),激发情绪价值
Airbnb“心愿列表”功能在上线数年后一直没有引起太大的关注,直到2012年,Airbnb将代表收藏的“星形”图标改为了“心形”。就是如此一个不起眼的小小改动,用户使用率提升了30%。接下来的四个月里,有45%用户使用了此功能,并创建了超过10万个心愿列表。
有一种解释是:这个改动将“心愿列表”从简单的功能上升到了象征着爱、温暖和关怀,更加直观地表达自己的喜好。这就是「更细节」的力量。
此时,请转换一下视角:从产品细节、空间细节、服务细节,再到场景细节、体验细节,延伸至交互细节、“边缘需求”细节,乃至时刻细节、参与细节、情绪细节… 。
这是一种全新的视野:在这无限媒体的环境中,每一次交互都是独一无二,每一个时刻都有可能与众不同。
好消息是「更细节设计」有成熟的方法论:①“同理心”②从关注需求到洞察「需求背后的动机」③“站在用户的立场思考”。请诸位悉心感知!
新观念,商业与生活之间!
——《LAUNCH》首发
实际上,「场景力设计」早已独立成书,诸如马修·施维茨《场景营销》和吴声的《场景革命》《场景纪元》等著作。
这是一个可大可小,极其能“打”的理念。品牌猿之所以只将其纳入“新设计”的范畴,是希望帮助大家换一个角度观察“场景”。
马修·施维茨《场景营销》
核心观点:场景营销是一种新的增长模式。
这本书围绕以下5个维度精心绘制了一幅「场景架构图」!
吴声《场景纪元》
核心观点:从数字到新商业进化。
书中提出5个方面的「场景力设计」,浅看一下:
想想看,把产品、服务、体验、超级会员“换算”成场景,把碎片化时间、数字化空间、分享思维、亚文化、新生活方式视为孕育新场景的“母巢”,“蓝海”何其大,未来何其广!
深度了解,请参阅《场景营销》和《场景纪元》。
所有的「新美学」设计、「更细节」设计,「场景力」设计都要从属顶层的文化属性,没有「文化力」的美学、细节和场景是单薄、脆弱,没有生命力的。
在中国,有借势“文化自信”壮大的李宁、完美日记、花西子等国潮国货;也有汲取“文化真传”而迸发活力的故宫博物院和敦煌博物院。
假如以2022年张艺谋的冬奥会开幕为节点,「东方美学」蝶化为生活方式,国风国潮让位于「中国式浪漫」、「东方信徒」成为年轻人的共识时,「文化力」成为一种新的价值力量。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霸王茶姬、八段锦、《罗刹海市》、李子柒、《黑神话·悟空》,无法论说“谁成就谁”,但必须承认,背后都离不开「文化力」这一底层。
在「文化力」设计的诸多方法论中,推荐华与华「文化母体」概念:
文化母体就是整个养育我们的文化,我们生活中循环往复、不断重复的那一部分。重复到成为我们所有人的共同经验、共同知识、共同观念。这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祖先传下来的、每个人都知道的,而且每个人的观念和行为都会受其影响,甚至会受其操控的文化。
——华与华
所谓「文化母体」,就是某个民族共同拥有的集体记忆和认知(集体潜意识)。简单来说,它也是一群人共有的行为习惯或认知。
那么问题来了,新锐品牌和小众品牌需要找到“文化母体”吗?又如何识别具备商业化潜质的“文化力”?如何设计“文化力”?
首先是“精准”。“文化力”设计不应期望与公共文化联系在一起,而应该而是要深入挖掘目标受众认同的某种亚文化、小追求、小故事、小态度,甚至是一个画面、一段旋律、一个字!
要相信这句话:越小众越成功,越边缘越主流。
其次,设计的关键不是“找到和抢占”,而是真诚「设计」:
最后,持续为文化力注入时代的活力。
以耐克为例,“Just Do It”从一个励志广告语到个人拼搏意志,从贫民窟逆袭到新美国梦的全球化,早已超越了“胜利女神”的文化本意。
再看蜜雪冰城,没有与用户持续的互动和众创,仅靠雪王IP和一首歌,即使有再多的文化内核,也无法出圈。
结论就是,文化力设计并非一个静态名词,而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动词,是动态的,需要持续行动和赋予新价值,千万不要奢望找到一个“牛皮”的文化元素,就能坐享破天富贵。
不管是哪一类设计,重要的是如何通过提出全新的观点来解决眼下存在的问题。
——佐藤大《用设计解决问题》
让我们把「新设计的“微笑”」四大要素放在一起,并以人格化的方式来探索之间的关系:
当这四个要素交相呼应,“设计力”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设计的能力”,而是一种全新思维方式:运用“设计视角”发现真正的问题,找到解决办法,创造隐藏价值的方式!
当我们欣然接受「新设计的“微笑”」所拓展的边界,以及重新定义其为「新体验价值」的利器时,我们可以越来越远离内卷的方式应对“内卷”,从而找到专属自己的“确定性”未来——那里有我们夺人心魄的“回眸一笑”!
未来待续:《2025年老狗也要学新把戏:新体验价值七种武器2——新效率的“快”》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品牌猿】,微信公众号:【品牌猿创】,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