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多或少研究马克思的人,大概都知道马克思有一本书叫做《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里面阐述了很多马克思的理论观点,以至于今天的人们如果必要从马克思角度去研究自己的专业,甚至是哲学的研究,都要从中去寻找理论,比如关于犯罪,马克思就认为这是一种孤立的个人反对统治关系的斗争。但是现在我们能见到的,市面上出版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大多数都是节选版,按照某些官方的说法,结合 Mega 研究,是删去了其中被认为不重要的比较“专业”的内容,但是具体呢,谁知道?
不知道我们现在读历史的人有没有这样的感觉,似乎总有一种无形的推力,在推动历史学研究者们,把古代社会中的民族问题,从国与国的冲突,定调为朝代与朝代的冲突,这就造成了一个看似合理,实际上却有问题的说法,比如当我描述宋代时期辽金、金与蒙古、蒙古与宋等战争或者关系时,总是会说宋朝与金朝、与辽朝等,也就是说处于同一时期的当时的所谓中国大地上的仅仅只是朝代与朝代的斗争而不是国与国的冲突,那么必然要问,一个朝代往往是有指向的,比如明朝,我们会说这个是一个维持 276 年的时代,把朝与朝作为纷争的主体,那么你说的到底是宋的时代与金的时代冲突,还是究竟是国与国的冲突?
至少我想当时人们会说我“大宋国”,“大明国”而不是我“大宋朝”,“大明朝”,这是因为古代社会一方面是对于普遍大众而言没有民族的概念,尤其是没有现代意义上基于苏联模式定义的民族概念,另一方面也没有说把自己仅仅视为一个朝代而不认为自己这个时代不会长期存在下去的某个时代的国民,因而认为自己也会成为历史上某个朝代,通常在一些古籍中最常见的都说“皇朝”、“国朝”、“我朝”。
造成这个情况的主要因素是当前中国的特殊情况,基于历史的线索,“某些人”认为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一直以来都在欺压周边少数民族,因此在历史的问题上,要突出少数民族对中国这个概念的认同,进而从历史的角度去考察少数民族对中国的概念的维护而衬托出成天欺负他们的主体民族汉族因为欺压少数民族而造成的打击中国“多元一体”的可恶行为,所以近些年来慢慢开始出现了一些谓“岳飞算什么民族英雄”的说法,甚至对于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朱元璋都有很多攻击,比如说有的人说朱元璋屠戮湖南,杀了一些所谓的“铁木真”后代,促使部分该民族人士改变形式,而形成一种所谓“铁改余”并强行把自己余姓姓氏挂靠到铁木真上去,这些人是真的从历史中读出什么来了么?
我们知道读历史,但是有人真的认为读史使人明智,这我就很困惑,以今人对古代历史的评价以及扭曲看,设使我们真的想明智,那么就应该以真实的历史为参考资料,而实事求是又是这些人经常挂在嘴边的,那么他们不可能不知道历代以来所谓的少数民族对主体民族也就是汉族的侵略与屠戮造成了多少损失,要是以惨烈来说这些死难的悲惨毫不比近代发生的几次战争逊色,可是为什么大众只记得今天的战争的惨烈和屠杀的悲壮?
无非就是因为古代社会中大规模的屠杀都是发生在所谓的各个民族,就是当时的中国与敌国之间的斗争,这些当时的敌对国家,现在慢慢消失甚至成为了中国国内的少数民族,那么我们还能说他们的历史吗,比如汉代与匈奴战争,拍电视剧现在不敢说多,只说是与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那个年代有少数民族概念吗?现代拍摄古装剧最大的困难不是历史的细节错误有多少可供批判的,而是我们对于历史的真实情况,即便知道哪些是真的,也不敢展示,比如明末清初的战争史,在这段时间,满清对中国大地上不服从者的屠戮难道不会迎来批判和谩骂?如果只是以中国本土民众的心态称谓这些生活在沙漠、草场甚至极寒之地的人为“达子、达妇”这本身在当下就是政治不正确了,何况是面对这些不人道行为带来的咆哮?试想,如岳飞所言壮志饥餐胡虏肉,我们也顶多是说一种代称,说胡虏,如果以朱元璋北伐的旗帜驱逐胡虏来说,这个胡虏就是元代统治者蒙古人,也就是今天的蒙古族的一部分,但是宋金交战,那时的金人就是女真,那么难道可以说壮志饥餐女真人肉吗?
中国古代有所谓的华夷之辨、正统论,从明代对元代的改朝换代,我们可以看到部分资料,比如说朱元璋需要登基时,说宋代的灭亡乃是运,运没了,天命真人于沙漠入中国,现在胡人的运也没了,就轮到我了,这个运是个什么运?没人能了解,但是朱国瑞这个老头得了元朝天下,却没有把元人当自己人,说什么“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对北方这个“少数民族”不断出兵北伐出兵赶出了当时的国境,收回了丢失了数百年的领土,这岂不是又制造了一个华夷之别?但是我们今天为什么要用团结这个词来制造一种政治正确的价值观念——难道不是因为古代所谓的民族之间不团结么,可是为什么古代他们不愿意团结,难道不正是因为他们对于中国这个概念的蔑视与不在乎吗?
为什么拿下中原就算是中国了?如果我现在制造一个概念,说拿下南京就是中国了,假设日本人当年声称自己就是中国,那今天的人还有机会去如昨日那样纪念南京大屠杀吗?要说这些当时的外国人,有什么自称中国,就是中国一民族,今天的日本和朝鲜半岛两国也都该是中国的一部分。但这是可能的吗?孙文革命之际,常有言论说五族共和,什么满蒙回藏汉,莫非大众真的不想知道为什么当时似乎只有五族的论调,现在我们却有 56 个民族?当然是学的苏联模式,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就开始启动民族识别的工作,愣是在中国大地上识别出来了 56 个民族,然而这还不是极限,主要是因为有一个数量和分布的标准,假设我们把可以定位少数民族的数量定低一些,或者放宽一些标准,也许中国就不该只有 56 朵花。
我们从 20 世纪下半叶的一些情况也能发现一些端倪,在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到文革结束改革开放开始前,至少我们的教科书对于满清是这样的:我们对于明朝的腐败当然是唾弃的,但是对于效忠于明朝的将领和人民的抗清举动却是大加赞赏的,甚至今天很多人都不知道的南明,当时都有大量的描写,所以在当时有类似《南明史》这样的书有专门的写作。但是到了改革开放时期,大约从 1980 年代开始到 2004 年左右,教学大纲对这段历史的教法,又说对于清初人民的反抗以及清政府的镇压,可不细讲,只需要点一下即可。而 2004 年以后到 2019 年左右的教学大纲,又提出了类似的要求,要求在建立和谐社会的今天,尽可能淡化处理,淡化这些矛盾。而在今天的教学大纲,又说要理解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渊源,要树立学生的正确的价值取向……
毛选第五卷的著名文章《驳“舆论一律”》中说:
在内部,压制自由,压制人民对党和政府的错误缺点的批评,压制学术界的自由讨论,是犯罪的行为。
在现实中我们的历史学对与实事求是都做不到,而必须要效力于某种格式化的政治标准,以至于任何古代社会的不符合实际的事件都必须要强行和教学方法、教学大纲捆绑在一起,那么我们的历史教学,到底能教出来什么,历史服务于价值观,历史就是政治。
文化是政治、经济是政治、历史是政治、文学、电影、绘画都是政治,一切都是政治,而学术自身的目的性是存在缺失的,类如历史,强行给在这种情况下的历史,塞一个明智的概念,明何人之智,你学习的历史都不是真的历史而是符合当前意识形态需要的历史,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中慢慢开始淡化这些历史事实,以春秋笔法,意图营造一种错误的历史认识,反倒是美其名曰要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取向,在这里我唯一能知道的是,如商传老师说的,正史里面净是假的东西的结论,或许今天还适用,但是对于阅读着这部分历史的人,就需要直面一个问题:读史使人明智的前提读史我们都读不到真的历史,那些我们常看甚至自认为了解的历史信息,要么是被掩盖的,被遮蔽的历史,要么就是被不允许提的,不让我们了解的历史,这种情况下何以有后来的明智?
张雪峰拼命劝人学理工,问题是他是否能意识到自己会对后来的社会造成什么影响,这一点我们从京东的例子可以看出来,一线的工作者,快递员工作不涨反跌,但是涉及到领导、采销等大量女性存在的工作,工资已经连续数年上涨,张老师也应该知道古已有言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学文科的男人越来越少,女的越来越多,这个社会上的 T0 事件也就越来越多。今天的人们会说,在这种情况下,读史使人明智而去纠正这些问题吗?
历史观察者对于历史中某些人和事的批判并不能改变历史的实际情况,人可以掩盖历史,但是历史是一种客观存在,改变它是不可能的,但是历史学家是有坚定的政治立场的,你是自由派,你就会举一些自由主义的历史研究来论证当前社会制度的失败,你是反自由派,你就会举一些相对的历史来论证当前制度的成功。
回到原题马克思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我们发现似乎只有马克思本身的著作及其研究才得以在中国社会得到出版,即便是能出版,也有节选本,那些从外国来的研究,外国的批评与质疑,若是来到中国,免不了伸头斩一刀,问题是难道只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是绝对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诠释者?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书中谈到这样的内容:
资产阶级思想由于它的出发点和目标始终是(虽然并不总是有意识地)为事物的现存秩序作辩护或至少是为这一秩序的不变性作证明,就必然要遇到一个不可逾越的界限。“于是,以前是有历史的,现在再也没有历史了。”马克思在谈到资产阶级经济学时就是这样说的。
虽然卢卡奇说的是资产阶级思想,但是我们可以把他运用到我们对历史的思考,人是有意识的动物,我们今天的存在正是基于我们过去的历史连贯性,这里面历史的真实是很容易错过的,这就导致我们不需要依靠对回忆进行记录,并对这些记录进行重建来达到了解真实历史的目的,但是这种回忆,本身受其立场认识影响,必然会有一些错误,现阶段,就算是已经可以公认的历史事实,我们大多也都知道是一种大概的真实,而不是全面细节的真实,在此情况下,我们又受到所谓的旋律呀,意识的影响,必然出现不能直面历史真实的现象,于是“以前是有历史的,现在再也没有历史了(马克思《哲学的贫困》)”。
但是真理是有立场的吗?
至少,有人认为,只有自己才是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