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字人技术的发展,现在不少酒店、银行等都开始大量使用数字人,但一波闹剧过后反响平平。到底是科技革命的前奏,还是纯粹的闹剧?这篇文章,我们看看作者的分析。
在银行这个看似传统又严谨的世界里,突然流行起了启用数字人员工,他们的身份有大堂经理,有柜台员工,有大厅导览,也有移动端的形象代言人,起初它们来势汹汹,各家银行纷纷官宣着自家的数字人,再然后,一切又归于了平静。
这到底是一场科技革命的前奏,还是只是一场华而不实的闹剧呢?
数字人是依靠计算机图形学、渲染、动作捕捉、语音合成等技术打造的数字化形象或角色。它们有人类的模样、行为表现和一定的思考能力,能与外界互动交流,是多学科融合的成果,在很多领域都有应用。
这一时期主要是对虚拟形象概念的初步探索。在 20 世纪 80 年代,日本的动画产业出现了虚拟偶像的雏形,如《超时空要塞》中的林明美,动画公司以其虚拟形象发行唱片,开启了虚拟人物走进现实商业领域的先河。
随后,英国也出现了像 Max Headroom 这样的虚拟人物形象,参与影视广告等活动。
不过,这个阶段的虚拟数字人制作技术还比较粗糙,主要依靠手绘、简单的动画制作和初级的特效化妆等手段来呈现,形象的真实感和交互性都很有限。
随着计算机图形学(CG)技术的进步,虚拟数字人的制作水平有了明显提升。三维建模技术开始广泛应用,能够创建出更加细致、逼真的人物模型。
例如,一些影视制作中出现的虚拟配角,其外观和动作更加自然。
同时,动作捕捉技术也在这个阶段得到了初步发展,通过在演员身上放置传感器,将演员的动作数据记录并应用到虚拟数字人身上,大大提高了虚拟数字人的动作表现力。语音合成技术也有所进步,虚拟数字人的语音更加清晰自然,但是其智能程度仍然较低,还无法进行复杂的情感化交流。
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虚拟数字人注入了新的活力。深度学习算法使得虚拟数字人能够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模式、情感表达等。
例如,智能驱动型虚拟数字人可以根据用户输入的文本,自动生成比较合理的回答和相应的情感反应,如微笑、皱眉等表情。同时,实时渲染技术的进步让虚拟数字人在各种终端设备上的呈现效果更好,无论是在高分辨率的大屏幕还是移动设备上,都能快速、高质量地显示。
这个阶段,虚拟数字人开始在多个领域广泛应用,如客服、直播带货、教育培训等,成为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一个重要工具。
现阶段,虚拟数字人在技术融合和应用场景方面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一方面,多种技术如神经渲染、跨模态大语言模型等进一步提升了虚拟数字人的真实感和智能化程度。虚拟数字人的外貌可以更加栩栩如生,皮肤纹理、头发质感等细节几乎可以以假乱真;在思想和行为方面,能够根据复杂的场景进行灵活多变的反应。
另一方面,其应用场景从企业服务、娱乐行业进一步拓展到金融、医疗、政务等多个领域。例如,在医疗领域可以作为虚拟健康助手,帮助患者进行初步的病情咨询和心理疏导;在金融领域可以作为智能理财顾问,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理财方案等。
可分为交互型与非交互型两类。
非交互型系统依据目标文本生成对应的人物语音及动画,并合成音视频呈现给用户;
交互型数字人又可分为智能驱动型和真人驱动型。
可分为身份型与服务型两类。
可分为 2D 数字人、3D 数字人、写实数字人与卡通数字人。
不同类型数字人在各自视觉特征下发挥独特价值,满足多元需求。
19年左右开始,服务型数字人开始在银行领域逐渐崭露头角,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比如浦发银行、民生银行、交通银行等,纷纷推出数字客服、数字理财专员、数字大堂经理、数字展厅讲解员等服务型数字人,为线上线下的用户带来全新的体验。
1)数字人大堂经理 / 数字人迎宾
智能迎宾:数字人大堂经理就如同一位彬彬有礼的小管家,拥有一双敏锐的 “眼睛”,能够准确识别用户身份。根据不同场景采用合适的主动迎宾和问候策略,展现出良好的礼节。例如,当客户走进银行大厅时,数字人大堂经理会主动上前打招呼,并根据客户的身份提供个性化的问候,让银行的客户不会迷茫去哪里,找谁,怎么做。
咨询分流:它还能完美地扮演大堂经理的角色,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业务咨询服务。倘若你需要办理业务,它会凭借自己的 “智慧”,清晰地告诉客户应该前往哪个窗口,从而大大提高银行大厅的服务效率,减少客户排队等待时间。
2)数字人展厅讲解
3)数字人客服
4)数字人培训对练
1)数字人理财专员
2)数字人窗口
在银行领域,数字人业务平台有着积极的表现。
其具有多方面优势,有力地提升了银行服务质量与效率,增强了客户对银行产品和服务的了解与信任,使银行在竞争中更具优势。高效与持续性是其显著特征。在非银行营业时间,客户若对账目有疑问,通过手机银行可即时与数字客服交流并获取解答,极大地突破了服务的时间限制,让客户能随时享受便捷服务。
从成本角度考量,它能取代部分重复性人工岗位,减轻银行人力负担,降低运营成本。并且,依靠精确算法规则,数字人可提供稳定且精准的服务,不受情绪波动影响,服务质量始终保持一致。
随着技术的发展,其强大的可扩展性使它能迅速适应新业务场景,为银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然而,银行服务型数字人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面临诸多难题。
关于银行使用服务型数字人,争议不断,甚至有人认为其是华而不实的面子工程。
一方面,银行营业厅多数并非 24 小时营业,这使得数字人的全天候服务优势难以充分体现。另一方面,在涉及金钱交易等重要问题时,客户往往更信赖真人客服。真人可通过语气、表情和实际交流,给予客户更多安全感与信任感,而这正是当前服务型数字人所缺乏的。而且,服务型数字人的成本从前期技术研发到后期持续优化都很高,甚至可能超过真人客服成本。
若不能有效解决客户问题、提升客户满意度,反而可能导致客户满意度下降,给银行业务和声誉带来负面影响。
深入探究其被视为面子工程的原因,科技展示与形象提升需求是重要因素之一。
数字人常被视为 “科技创新” 的代表,银行希望借助其提升品牌形象,吸引更多客户。在政策推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银行急于通过数字人展示自身强大技术实力。
其次,内部创新指标的考核压力也促使银行采用数字人。企业决策者需要创新项目来证明自身领导力,而服务型数字人易于量化评估,成为考核指标之一。
最后,部分决策者对未来趋势过度乐观,提前布局却忽视了当下技术与实际需求的差距,导致实际应用效果与预期不符。
虽然银行的用户可以说是从8岁到80岁都有,但是产品经理在考虑设计针对银行的服务型数字人时,还是应该考虑不同类型用户对银行产品的需求和偏好。
用户的使用场景涵盖日常消费与支付、理财规划与投资、贷款业务和账户管理等多个方面。如今,线上渠道日益普及,用户对个性化服务的渴望增强,对服务质量要求提高。但在此过程中存在不少痛点。
这些用户分析对服务型数字人的功能设计和语言人设设计有着关键启示。在功能设计上,数字人应具备强大的自然语言理解和生成能力,能精准理解客户意图并准确回答。要支持多模态交互,融合语音、文字、表情等多种方式与客户流畅互动。同时,具备数据分析能力,从海量数据中挖掘有价值信息,为客户提供精准服务。此外,要能识别情感,给予客户情感回应,并拥有自我学习能力,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在语言人设设计方面,可打造以下几种类型:
展望银行服务型数字人在未来的发展。尽管当前存在诸多问题,但也蕴含巨大机遇。
随着技术进步,它有望在银行领域发挥更大价值。我们应理性看待,既认可其优势,也正视其不足。银行在应用服务型数字人时,应明确应用定位,优化用户体验,降低交互门槛,加强技术创新与伦理监管的平衡。
相信在不久的未来,服务型数字人能从用户需求出发,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实际效益,为银行领域带来全新变革。
本文由 @HMI怡伶设计心理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