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博客汇
  • 首页
  • 精华
  • 技术
  • 设计
  • 资讯
  • 扯淡
  • 权利声明
  • 登录 注册

    历史的意义,或许是一种虚无

    老李发表于 2025-04-05 14:38:00
    love 0

    不知有多少人,在读书的时候,不是选择网络文学、传统小说而是社科文献,尤其是读历史。在你阅读历史作品时,你会不会认为这本书里面写的东西就都是真的?我相信大多数人可能都没有想过,而是读过就当是读过,实际上我们阅读历史,更多的也只是想要从中得到一些有利于我们的生活的经验或者从中得一些乐子——事实上如果你阅读笑林广记,可能比一本明史有意思多了。

    面对当前万事都可 AI 的环境,我们实际上还是需要考虑一个现实的问题——即当技术越来越先进时候,我们可能反而会越来越受困于一个信息的茧房之中,我们可以尝试这样思考一下,比如说大家都知道我们可以用 AI 来做一些事,比如通过 AI 来算命。但是算命本身属于一种封建迷信活动,就如西方世界的灵媒一样,完全是非科学、愚弄人的把戏,但是在 AI 系统中,由于算命积累了一种传统的外套,使得它可以从文化角度被宽恕和原谅,而顺利成为 AI 系统讨好用户的工具,在我们要求 AI 提供一个算命结果的时候,它可能并不会向用户解释——算命是封建迷信活动,它不推荐用户通过自己算命。在此情况下,就意味着 AI 实际上除遵守企业制定的法律规范之外,本身并不会去质疑用户提问的合理性、科学性以及是否符合逻辑,进而先去判断这些问题是否值得回答,而是一定会提供一个回答,这就使得 AI,尤其是针对问题的生成式 AI,只是提供一种符合用户道德、文化以及价值观的工具,而不是真正作为一个客观、公正的全知者,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被 AI 所生成的信息所误导,这是必然的。

    在人文社会科学问题上,尤其是这样,因为没有一个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结论,是百分之百可以说准确的,那么在 AI 用以训练的数据库,即便是使用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也不能说就是掌握了人文科学的事实,比如说历史事实,因为这所有的数据库中的资料,都是人类研究出来的,AI 用以研究世界的信息,局限于人类已经研究出来的成果,而不是基于世界的真实信息。以历史为例,历史的存在是一个不可逆的事实,但是人类对历史的书写,是有限的,也是有意识的,那么对于人类而言,人类所认知的历史自然也不过是历史之九牛一毛,何况其中还有所谓的伪史之说,那么即便是最先进的 AI 给出的历史资料,也不过是一个半真半假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于历史信息的掌握,也不过是在循环,于是这里又新成了一个新的,更庞大的信息茧房,它虽然大,却依然是茧房。说到底,AI 只是一个人类的工具,因此它本身是无法突破人类的局限的。

    于是我们必须要面对一个现实,即我们必须要知道元信息——历史的意义是什么?

    想想看,既然我们无法知道历史的实际状况,而大多数都是基于我们对于历史的记录的研究进行的分析和解释,那么我们的研究中必然有是非的立场,因此得出来的历史信息,一方面具有主观性,一方面也毫无意义,只是给我们增加了一些历史信息,当然出于经济上可能有些意义。

    但是当出现矛盾的时候怎么办,比如因为历史上出现了一个名人,如果其故居、生活之地有明确记载,那倒罢了,要是没有明确的记录,反而有好几个重名之地,那么即便是要搞学术研究,也可能吃力不讨好,比如就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的这个南阳,现在到底是哪里,也没有一个准信,说了这里,那里不高兴,说了那里,这里不高兴,又会引起地域歧视,如此一来,我们对于历史的认知既不过是将其作为一种装饰品。

    我们之前也谈到过,政治的、文化的因素对于历史的影响是巨大的,一个错误百出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勉强把夏代定位到公元前 2000 年前,但是这种数据真的准确吗,如果说读者读了这些文章,而产生了错误的认知,基于这些认知,我们的历史经验,到底是基于事实,还是故事?我们看父母、教师讲故事,都喜欢说古人如何如何,但是这些大都是虚构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历史有什么意义?

    我们的教科书里所以能用的文言文,一般而言都没有任何关于民族歧视的内容,这不是说古文中没有,因为历史上中国社会中极其讲究华夷之辨的,因此以汉人角度批判和辱骂四夷、戎狄的文章多了,这些文章之所以不存在于教科书,即是为了避免引起矛盾,比如在苏武传中,删掉了一些南越、宛以及朝鲜的内容,这些地方曾经的统治者以及国民现在是中国某些少数民族,于是为了顾及这些,不得不删除,但是对于历史读者而言,这些内容缺失,使得历史文献不再完整,我之前也提到过,类似这种事屡见不鲜,甚至在一些古籍资料进行再版时也难免,比如清代回乱时期,会把回教徒进行的杀戮行为刻意隐去,导致记录不完整,实际上造成了历史信息的认知错误。

    在历史教科书中,把汉太祖刘邦,称为汉高祖,这不能说错,但是如果因此而不提刘邦真正的庙号,又会使人产生错误认知,如果不是刻意去了解这段历史,有多少人一生到死都会认为刘邦只是汉高祖?历史书上,把已经证伪的所谓朱元璋的文字狱以及剥皮萱草的谣言作为一种既定事实表述,过去由于人们对此事毫不知情,似乎以为那些后世的史书该怎么说就怎么说,说的就是对的,这就会造成一种很荒诞的现实——中国历史固然是有大量的记录文献,汗牛充栋,但是其中真实的部分,又有几多?

    试想,一个被视为历史学家的研究者赵翼,能在廿二史札记中通过堆砌史料的方式,论证一个经不起检验的结论,到底有什么意义?无非是让他们自谓所谓拥有史德的说法破产罢了,但是读书人该怎么办,王国维因为对甲骨文的研究,而信任史记说,通过二重证据法刻意论证商代存在,并说,通过这个方法,似乎可能验证夏代的存在——这看上去很合理,但是又不严于逻辑,这说到底也是想当然,史记中很多信息都无法得到彻底地验证,证明那里记载的东西都是百分百准确,何况如史记这种书,也有一些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没有被记录,这样的资料,提供的信息也是有限。

    那么我们完全可以说,就算再好的历史记录,也都不过是一笔笔糊涂账,有人为《明史》辩护,说它没有怎么黑明代,当然了,因为明史似乎没有记录朱元璋的文字狱、剥皮以及朱棣的诛杀十族之恶,因为这里面似乎不是很合逻辑,看上去它给大明回护了,可是明代除了大量的宫廷编撰的典籍以及档案之外,几乎没有编订过国史,那么使用野史资料就很正常,比如明史有说朱元璋曾经废除田器和书籍税收,这导致明代社会中书业繁荣,但是这些记录也有可能是从野史或者非官方史料来,这样明史即便是再怎么完备,似乎也不完全能说真实记载了明代的历史。

    一朝一代如此,整个历史本身又何尝不是,想想看,满清乾隆时期,纂修四库全书,名曰修书,实际上毁书,不但如此,还大量删改违碍之处,而我们今天,又何尝不是如此,因此,举目望之,任何一个朝代的所谓历史,都不仅仅只是我们所了解的历史,在这情况下,历史对我们而言的意义,又有哪些?



沪ICP备19023445号-2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