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随手发的一篇文章,发现居然爆火了,转发量都一千六百多,就是说还挺突然的,因为我也不知道这有啥好看的(我发布过的文章从来都当放了个屁,自己是不会再去看的)。
最近一段时间,开始了自我反思。我得反思,我得明白,我才会自在。(在Agent智能体里加一些反思模块,会不会是什么创新点呢)
硕士毕业后,带着过往的一些荣誉和骄傲,像一位披着绶带的新晋骑士,意气风发地踏入博士的殿堂。心中鼓噪着同一个声音:“快!快出成果!”
于是在一些idea的尝试中,我成了忙碌的试错机器——参数盲目堆叠,方法随意调用,为什么要用?那似乎已是无关紧要的注脚,因为别人这么用,ai也说差不多,那就用呗。于是,我仿佛陷入一场思维的短跑,只求冲向终点线,无暇顾及脚下道路的根基是否坚实。
老话说得好,欲速则不达。虽然在不断地尝试,但是效果很烂,并且一直困在里面出不来。好在我是一个比较喜欢借力的人,自己实在搞不定不如去问问老师。
上次和导师的对话,当被问到“为什么选择这个模型而不是那个?架构是什么?别人是怎么做的?“,我张着嘴,却只吐出些模糊不清的术语碎片。导师目光如炬,可能也带着一些无语。那一刻,仿佛一道惊雷劈开迷雾,我猛地惊醒:自己正沉迷于制造结果的幻觉,却亲手切断了抵达真实理解的路径。
原来,急功近利的浮躁成了我的一副无形枷锁。我误以为必须不断证明自己配得上曾经的荣光,于是将知识探索的马拉松生生扭曲为百米冲刺。殊不知,这“快”字底下,是根基的虚空在蔓延。
这浮躁的病症,其源正在于此:当功利的负担压过求知的本心,当速度的焦虑盖过理解的耐心,我们便主动抛弃了认识世界最本质的方式。当“怎么做”粗暴地取代了“为什么”,工具理性就异化成了一种新的蒙昧——在数据与指标的迷宫中,我们迷失了方向,却自以为在前进。
论文或者其他成果对一个在读博士生来说,固然重要,但是“急于求成”便能真的成吗?(当然自己编造数据乱发paper也是可以成的,但我不会干这事的)
于是决心沉静下来,决定重新筑基,那个少年回来了!
每个方法使用前,必先逼问自己三次:它从何处来?核心思想为何?局限在哪里?——如工匠了解手中工具每道纹理。当然可以不自己去“创新”,魔改别人的工作本身也是一种创新。但是我需要知道为什么要在这个基础上魔改。
同时,也得甘愿忍受暂时的“产出空白期”,其实博士期间能水个几篇也就够了,我这种老工科也没啥必要奔着十篇二十篇去发文章。静下心来去学点东西、感受生活的美好,才是活着的意义。
当真正将心沉入原理的深水区,一种久违的清明与力量感正缓缓回流。我逐渐明白,博士生涯最珍贵的馈赠,不是速成的成果,而是这段被允许“慢下来”、“缓冲”的奢侈时光。
知识从不惧怕缓慢的耕耘,它只畏惧浮光掠影的虚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