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泡泡玛特本周股价创出新高 270 港元,市值突破 3600 亿,他的创始人王宁登上河南首富的宝座,这个 1987 年出生在很难新乡的年轻人,在这个高考季,他当年上的学校郑州西亚斯学院同样火了一把,并且大书特书。
推动其股价上涨并且成为首富的,是这个公司的产品 labubu 在全球热度居高不下。泡泡玛特其实不是今天才火的,疫情前就大火的 Molly 正是出自这家公司。
本来定位只是一家潮玩品牌店,和你现在在很多地方看到的潮玩店并没有太大区别,类似的商品在浙江义乌满大街都是,即使他们官方网站的 logo 都是 POP MART 几个毫无设计感的英文大写字母。而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们创业后走的道路与众不同,和一般潮玩商店什么火了做什么不同。泡泡玛特在前期布局签约了大量的艺术家,也就是说,人家走的是正版原创路线,这是很多潮玩店最大的区别。
他们的店开在北京国贸、上海国金中心、恒隆广场这种核心地段,可想而知其运营成本得多高,早期创业的时候,其实很多资本并不看好,投入巨大,以至于亏损了好几年,2020 年在香港上市的时候股价 75 块,而后两年跌到只有 8 块多。其走明星代言路线,迅速打开局面,更是将很多商店开到国外。
而最近在国外大火的 labubu 正是 Lisa 等明星效应使然。
在很多资本看来,在很多传统大众看来,这种做盲盒、玩偶的公司,能有什么投资价值,这种产品能有多大的价值,顶多也就是个玩具,凭啥炒到几千块甚至几十万一个?
并且让人奇怪的是,labubu 这种看上去也不算美丽可爱,竟然不仅在国内,在国外全部火爆异常,说只让人费解。这不禁让人感叹。
「搞消费,还得靠泡泡玛特」
创始人王宁的一席话,让人颠覆传统思维,无用」 的东西才是永恒,产品有了功能属性,都意味着与生俱来的衰变。
一个玩偶,一个盲盒,看似无用,但是它却可以一直存在,甚至无处不在。而那些看上有用的产品,往往被锁死在他的具体用途上了。
试想一下,如果拔下 labubu 的头,其实里面是个 U 盘插口,这个产品可能很快就会被人抛弃,比如不用 U 盘了,U 盘坏了等等。
但是现在的 labubu 不会有这种局面,因为本来它就没什么具体用途,你可以挂在包上,挂在钥匙上,或者放在办公桌上,放在床头等等。他不会被锁定在某个特定的具体用途里。
所以很多公司的产品都逃不过的宿命就是被投资人问到,你们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为什么用户要购买你的产品而不是其他的。而泡泡玛特给大家最大的启发,可能是开启了另一种商业模式,和以往的几乎所有公司的产业模式和发展路径都不同。
推荐:陷入混沌,个人如何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