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群体的个人不管是谁,他们的生活方式、职业、性格或智力不管相同还是不同,他们变成了一个群体这个事实,便使他们获得了一种集体心理,这使他们的感情、思想和行为变得与他们单独一人时的感情、思想和行为颇为不同。若不是形成了一个群体,有些闪念或感情在个人身上根本就不会产生,或不可能变成行动。”
— Gustave Le Bon,《乌合之众》
当弹幕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一路从A、B、C、D站(Acfun/Bilibili/吐槽网/嘀哩哩)滚动到了各大主流视频网站,当这种原本属于二次元文化的表达以一种未经修饰,粗鲁但充满生命力的形式欢快的奔腾进了大众视野——“弹幕+影院”、“弹幕+音乐”、“弹幕+搜索”、“弹幕+教育”,甚至“弹幕+阅读”——在这一场场看似很美的亚文化和所谓的“弹幕社交”的胜利中,有多少人受到精神污染,又有多少人笑出了腹肌。
弹幕为什么会火?在三次元的世界里有没有水土不服?花花绿绿、大小不一的文字,这看似糟糕的体验为什么成了一种情怀?在搞清楚这些问题之前,如果你还不知道「神吐槽」、「高能预警」、「空耳」,不明白死宅们被戳中笑点后为什么会发出一连串2333333,先来「科普」一下。
弹dàn幕mù(日语:弾だん幕まく)本义是指战场上由密集子弹形成的火力网(子弹密集得像幕一样),相当于中文的“枪林弹雨”。而日语中,“弹幕”一词除了指密集子弹火力网,还用于代指密集移动的事物,现今多用于视频网站中飞过的即时评论字幕。
就分类来说,弹幕包含普通字幕、空耳字幕、解说字幕三类。其中的普通字幕还包括了诸如歌词、台词、翻译等内容。
就表现形式来说,弹幕包括普通表现形式(普通滚动字幕,顶端固定字幕和底端固定字幕)和神弹幕表现形式(利用普通模式制作的特殊弹幕效果,和高级弹幕制作的花样弹幕效果)。
「空耳」—来源于日语“そらみみ”,是“幻听、听错”的意思,指故意将一种语言听成与另一种语言类似字句的文字游戏。常见用于将一种语言的影片、音乐作品,以另一种语言的谐音重写内容,以达到比如恶搞或一语双关的目的。
「233」—通常用来表示哈哈大笑,来源于猫扑论坛表情符号的第233号,是一张捶地大笑的表情。经由QQ以及其他论坛的传播渐渐流行开来,而之后更是在各大弹幕视频网站以及微博上大为传播。
— 来自万物皆可萌的百科全书《萌娘百科》
“很多网站出了弹幕功能,但是默认关闭,就很说明问题了。”
— 知乎网友,Torres Chen
“为什么要看弹幕啊乱死了!”
— 知乎网友,嘀咚
虽然黑格尔说存在(real)即合理(reasonable)——但彼之琼瑶,我之毒药。不可否认,如果你是一个误打误撞进入二次元文化的新鲜人,看到满屏的“前方高能!非战斗人员请火速撤离”、“自古红蓝出CP”、“女主真是玛丽苏中的战斗机”“主角光环”等等弹幕,抓耳挠腮的想着明明每个字都认识,但就是不知道在说什么的时候——更大一波弹幕正你推我挤、层层叠叠、披红戴绿的奔腾而过,不禁会让人以为刚刚发生了一场文字的踩踏事故。来,感受一下——
不奇怪,对于弹幕的诟病主要集中在视觉上的混乱对观赏造成的干扰和内容的良莠不齐上。一方面,如果你选择开启弹幕,过分的弹幕厚度自然会对用户的注意力造成干扰,乃至完全覆盖观赏内容,甚至弹幕评论之间互相拥挤造成了弹幕本身的阅读障碍,这也是为什么在土豆网刚刚引入弹幕时,一大堆人都在刷“**,都闭嘴,挡住我看视频了”“我去***这玩意哪关啊”。
另一方面,弹幕作为完全的UGC,自打从二次元走向三次元世界以来,「神吐槽」、「科普帝」、「空耳君」、「真·高能君」等高质量内容越来越少,而吵架、刷屏、剧透等行为越来越多,已经脱离了弹幕欢乐吐槽的内核,而成为一种拥挤嘈杂,实则没什么信息量的评论形式。
除此外——时而如七彩霓虹,有超高饱和度的文字以各种意想不到的排列方式在小小视窗里毫无秩序的你追我赶,对设计师和强迫症患者的杀伤力,堪比PPT的艺术字(但这种原始刺激的表现形式似乎还兼备鸡血的功效,成为将群体的评论热情推至歇斯底里程度的一针助燃剂)。
“弹幕是拿来玩的,不是拿来看的。”
—知乎网友,自来也
“一个人的吐槽是寂寞的,群众的吐槽是欢脱的。”
—知乎网友,璞豉
“自从有了高能预警,半夜都敢看恐怖片了。”
—知乎网友,杨吉睿
“Even when the videos are boring, the viewers are getting together and entertaining each other.”
—弹幕鼻祖 Niconico的Director,Hiroyuki Nishimura
引用一句acfun.com的slogan——认真你就输了!用这种带着二次元幽默感的态度来对待脱胎于二次元文化的弹幕似乎更为合适。当你观赏某项内容的乐趣和满意度并不单纯是来自于内容本身,或者说不是纯粹的内容消费,弹幕作为一种具有社交属性的补充,所带来的乐趣和惊喜,甚至让那些已经乏人问津的作品也焕发了第二春,成功制造了一次又一次的群体狂欢和热门传播案例(小苹果、雪姨、尔康等的走红)。
用户体验就是这样一种神奇的存在,有时用户会因为产品的一个优点而忽略掉其他方面糟糕的体验,甚至给出正面的评价(但经常被人们与可用性的概念混淆起来,其实除了好用易用之外,评价因素是多元甚至主观的,包括可量化和不可量化的部分),所以除了考察部分用户对密集晃动物体的主观感受外,到底是什么因素让弹幕对另外一些用户产生了如此粘性,甚至体验到“自从有了弹幕,再也不用看内容了”的感受?
「群体共情」-“一旦你知道大家都在和你做同一件事, 你的底气就会足很多, 动机也会强烈很多”
可以从本文的引言中一段引自《乌合之众》的叙述窥见一瞥——当你成为一个群体中的一员时,是极易受到群体情绪的感染的。当你一个人守在屏幕前,所有的槽点、笑点、萌点、泪点都撒向身边的虚无,没有回声没有附和时,很多乐趣变的兴味索然。但当你看到那些遥远的屏幕前坐着的你的同好们,在屏幕中敲击着你的槽点、笑点、萌点和泪点,一切都不一样了。每一个细节都产生了巨大的共情,笑点和泪点开始成倍的膨胀,这中间的每一个孤独个体产生的归属感、安全感和认同感正是让这种来自于小众文化的评论形式也可以让大众文化领域产生共鸣的一块敲门砖。
无疑,如果把弹幕看作一种社交方式,它与传统的社交群概念会有很大不同——从强关系(以微信、QQ空间为典型代表)与弱关系(以微博、百度贴吧为典型代表)的角度来看,它的信息传递呈现单向和双向共存(甚至单向居多),互动频率较弱的特点(弱关系),这使得弹幕具有更大的连接可能性和更低的维系成本,而弹幕的内容却呈现出强关系的特点——对于内容的宽容度(无论是不时出现的神吐槽或是纯粹的「激情刷屏团」都能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以及弹幕用户在观看视频中颇高的使用频率。
除此外,从社交的来源角度来看,弹幕应属兴趣型社交(典型包括豆瓣小组、微博),它的用户关系相对扁平,相较于传统的兴趣小组模型,弹幕的话题核心和话语权更为流动,这种即时性带来了与兴趣内容更紧密的联系(更高的参与度和活跃度),但优质内容沉淀更加困难,导致了社交深度不足。
对“弹幕社交”的用户特征加以归纳,暂且可以概括为:信息多元化、兴趣聚合、高活跃度、扁平化、流动性和弱关系主导。
「实用的标签」-“有激烈地世界观人生观讨论,看完比影片本身更能受教”
如果我们把弹幕看作一种特殊的评论方式(本质也是如此),它天然的即时性让每一条弹幕都变成了时间轴(内容序列) 上的一点,而用户自发产生的内容又将数量众多的点拓展为一个个标签——相较于传统更趋向于针对内容整体的“留言式”评论,这种具有维度属性的标签评论的实用性是显而易见的。
1.一目了然的观看指南——从人们对信息接收越来越离散和碎片化的习惯,以及大部分视频并不具有「全程高能」的属性来看(如果视频内容需要全神贯注的沉浸体验,大部分用户会选择关闭弹幕),弹幕可以一定程度解放用户的时间和精力——当你想要跳过无聊的部分或是担心错过精彩内容,只需跟随弹幕的厚度变化和「高能警报」来观赏即可(一个福利是,深夜一个人看恐怖片也毫无压力)。
2.及时有料的内容补充——弹幕的即时性带来的另外一个好处就是实时的内容补充——一些视频的高级梗解释、「翻译生肉」和纠错、冷知识科普、围绕某一剧情的引申讨论。这些补充内容都直接的帮助了用户理解视频内容,增加参与感——这就像是把传统的与内容割裂分布的离散评论重新整合,打上时间标签,聚合在特定情节之下,让信息贴合在原本的位置,变成一种有力的补充和讨论,并且用户也不必脱离观看环境,产生体验的中断。
3.脑洞大开的二次创作——这也是弹幕迷之魅力所在。相较于内容补充性质的弹幕,「吐槽」、「空耳」这种对内容进行二次创作的形式门槛更低,往往能获得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既挖掘了笑点,又在互相启发、添砖加瓦的过程中点燃了用户的观赏情绪,吸引了一批即便已经去过电影院(或在其他平台有过观赏体验),却仍然想要再刷一遍弹幕版的拥趸。
虽然弹幕在发展和传播过程中遇到了诸如版权纠纷、根植于ACG文化的二次元语言习惯与大众领域之间的语言屏障、改变用户原有浏览体验时面临的巨大挑战等种种难题,但这些都没能阻挡弹幕在更多领域的试水——因为弹幕去除了小众文化的外衣后,作为一种独特的评论方式(UGC内容补充)仍然具有很大的魅力。这里仅对弹幕进入公共场景下的表现和与阅读体验结合的可能性做简单探讨。
“弹幕+影院”
很容易想到,其实就是将弹幕从自家的电脑屏幕搬到了影院的大荧幕上。而解决的痛点可能是影院作为公共场合不能大声交流, 而一众槽点满格的国产电影又拍的让人不吐槽会憋出内伤,抑或是尿点频繁。
但从去年试映的三部弹幕电影(《小时代3》、《秦时明月》和《绣春刀》)的反馈来看,似乎弹幕和影院的化学反应并不那么容易达成——首先,适合弹幕的影片至少需要具备满满的槽点和众多粉丝,否则失去了趣味性和热闹氛围的弹幕只会徒增违和感,影响观影体验,只这一点已将大部分影片排除在外;其次,观看弹幕电影就是奔着吐槽去的,某种程度上拯救了部分国产烂片,但这也可能造成影片质量的恶性循环。
“弹幕+阅读”
相较于视频,文字阅读具有更大的私密属性,导致阅读的实时互动交流更为困难,这也正好给了弹幕(时间序列标签属性)发挥的空间,主要基于这三点:
1.阅读文字的节奏比视频慢,针对某一情节或观点可以有更加深入的讨论而对阅读节奏不会造成太大干扰, 对长语句的容忍度比视频弹幕高。其实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会有更多的思考,相比于传统的评论方式或转换平台进行交流,弹幕可以保持思考的热度,让交流更高效。
2.文字作品需要语境的补充(除了作者的注释),上下文和背景知识的补充都可以很好的帮助用户理解文字表层之下的意图或者单纯的梳理情节脉络。
3.文字具有更大想象空间,尤以网络小说为典型——每个人脑里构建了一个精彩绝伦的世界,但每个世界都不尽相同,正是这种思考和想象的差异性导致了交流的可能性和欲望——这时候将众多读者的脑洞链接起来往往会将本来单一的描写引向意想不到的地方,甚至一个平行的结局。
最后,为了让想要在弹幕里一试身手的同学避免成为不经思考,闷声作大死,犯错不自知的「小学生」,并树立正确的弹幕观,三点建议:
1.评论短平快
2.不做剧透党
3.拒绝口水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