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美式复古风格,很多人一定会想到牛仔、机车、工装、军士等常见元素。没错,风靡全球的美式复古风格甚至和美利坚合众国的历史还要长 ——— 经典的美式复古风格正代表了时间打磨下的永恒风尚。十七世纪初。第一批从弗吉尼亚踏上美国大陆的欧洲移民,几乎都是赤手空拳,生活用品对他们来说是极度匮乏。初期殖民地时代,移民的衣料主要仰赖英国或者欧洲其他国家输入,尺丝寸缕异常珍贵。
进入拓荒时代后,在东海岸城市的所谓上流阶层,虽然可以从欧洲进口衣料,但在边疆拓荒的平民百姓,仍然需要自己费尽心思的解决日常衣着问题。当时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使得衣料极易磨损,特别在 1849 年之后,大量矿工蜂拥而至加利福尼亚,形成着名的淘金潮时期,这个现象表现得尤为明显。在这样的生活背景下,坚实、耐用的牛仔裤应运而生,也正在此时形成了美式复古风格的第一大元素:牛仔裤。
i See – issue.10
T.I.M.E / 编辑 & 整理:DANGRAN.ME
美式复古元素 - Jeans / 牛仔裤
Jeans 即牛仔裤,最早记载于 1567 年,是对来自意大利港口城市热那亚(Genoa)商船水手所穿裤子的称谓,有时也会称作 Genoese 或者 Genes。Jeans 这个响亮的名字只是从 19 世纪 60 年代开始才被利维公司(即 Levis )正式采用,在这之前的很长时间,它们被统称为齐腰工装裤(Waist High Overall)或直接称为裤子(Pantaloons)。
利维·斯特劳斯(Levi Strauss)被公认为是牛仔裤的发明者。他原是一个干货批发商,做面料、服装、谷物类生意,由于善于经营,在当地赢得良好的信誉。他出售的灰色帆布工作裤结实耐穿,而且穿上这种裤子后人显得精干利落,深受矿工们的喜爱。
据说利维的这种裤版型是受到得克萨斯牧童所穿的浅裆紧身裤的启发设计而成,斯特劳斯先生于 1850 年正式成立利维·斯特劳斯公司,大规模生产牛仔裤。利维公司生产的 501 牛仔裤就是世人所知的牛仔裤的鼻祖了。
牛仔裤的诞生无疑与边疆繁重的户外体力劳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天生就是为矿工、牛仔、铁路工、伐木工、拓荒者设计的工作装。在不断向西部边疆开拓的进程中,农耕文明飞速发展,并伴随着工业的日渐繁荣。
虽然城市人口迅猛增长,但对于 1880 年的美国,尚有六分之五的人口居住在农村,衣着方面依然遵循因陋就简的风格,较为随便。牛仔裤完全是作为工作装,鉴于它本身的优越品质,越来越博得体力劳动者的青睐。一夜骤富的”黄金梦”与好莱坞西部电影所描摹的牛仔形象,都使牛仔裤充满了浓郁的传奇色彩。
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经济进入萧条时期,大富大贵的东部人对去欧洲度假都已经感到经济上力有不逮,于是广阔的西部大陆就成为他们理想的好去处。东部人不仅为中西部的旖旎风光所陶醉,同时也迷上了西部传奇英雄牛仔的故事,他们喜欢牛仔们穿的英姿飒爽又弥漫着乡土气息的牛仔裤。
到了 30 年代中期,中西部农业地带几乎人人穿着的牛仔裤第一次被带到密西西比河以东的繁华都市,自此,原本廉价粗制的牛仔裤开始步入流行服装的行列,成为整个美国大陆最常见的衣着单品。1935 年,美国《时尚》杂志的流行专栏就刊登过妇女的牛仔工装裤。
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牛仔裤风行世界的决定性因素。当时美国当局把牛仔裤指定为战时重要物品,一度作为美军制服,随盟军深入欧洲腹地。战后士兵返回家园,大量积存的牛仔裤便在当地限量发售,欧洲本地的工作服制造商纷纷争相仿效美国的原装货色,从而使牛仔裤普及开来。
在美国本土,战争令妇女走上男子的工作岗位,为牛仔裤在女性中的普及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机。当时的学生也穿牛仔裤作为与劳动者团结一致的象征。战后形成一种人人穿牛仔裤局面,牛仔裤可谓当时最有影响力的服装。由于供不应求,牛仔裤还曾是美国与前苏联及第三界国家黑市交易的大宗物品,可见其流传之广。
50 年代,影视传播业的崛起塑造了美国人心目中的反传统英雄形象,牛仔文化伴随着好莱坞的辉煌时代进军全世界,如电影《无端的反抗》、《天伦梦觉》等,片中男主角占士甸身穿牛仔裤在银幕登场,成为全界世少女的梦中情人。
牛仔裤同样是好莱坞名星马龙·白兰度、约翰·韦恩、猫王、麦当娜等人的爱物,成为青少年们效仿、追求的目标,影视娱乐行业对带动牛仔裤的国际流行风潮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20 世纪 60、70 年代,牛仔裤在二战后成长起来的新生辈倡导的反战、反体制、反传统运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再次被视为革命和反叛形象的代表。工人及其他劳动者依旧把它作为工作和生活装,在校生、嬉皮士等年青人也乐意以此为轻松、时髦的日常装。迪斯科舞厅使牛仔裤成为晚间服饰的爱物。
这个时期牛仔裤的外观发生了较大变化,最明显的特点是裤管传统的瘦身裁剪演化为喇叭造型,即牛仔喇叭裤,裤管的阔度前所未有。装饰、面料、色彩、后整理等方面的新手法更加层出不穷,牛仔裤的流行因而一日千里,进入了一个崭新时代。
其后,设计师牛仔裤的面世将牛仔被带到了流行时装的最高层。牛仔裤的卖价与高级女装相比也毫不逊色,这对于它最初的生产者而言,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天方夜谭。
经历了十余年的流行高潮,80 年代虽然设计师牛仔裤席卷世界,但西方诸国的牛仔裤流行热潮实际上却有所降温,老牌牛仔公司如利维公司纷纷采取措施压缩规模与生产线。
美式牛仔裤品牌 Levis
80 年代中期,Levis 率先掀起回到基本型的宣传活动,其他老牌牛仔公司随之响应,导致怀旧风潮一直延续到 90 年代,五袋式经典、红裤边、铜钮取代拉链的牛仔裤又成了抢手货。
大萧条时期,牛仔裤常常会给人一种生活不如意的联想,穿的人越多就越让人觉得普通劳动者悲惨的命运无处不在。这一印象在当时的摄影师多萝西娅·兰格及沃克·伊万斯的作品中得到强调,并被昭之于众。
罗斯福新政中就包括向贫困者提供牛仔裤,从经济萧条中缓过神来的人们把它视为“幸存者的制服”。二战时期几乎人人都穿的牛仔裤提醒着节俭、团结一致与为国工作的光荣,没人愿意被当作不劳而获的有闲阶级。二战把牛仔裤浓重的美国味传播到世界各国。
Levis 牛仔裤经典版型变迁
我们常常会说的世界上第一条牛仔裤,其实所谓第一条牛仔裤,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生来就那个样,甚至连”牛仔裤”(Jeans)这个名字也是从 19 世纪 60 年代开始才被利维公司正式采用,第一,也只是指代 Levis 的第一条牛仔裤罢了。
所以,我们讨论牛仔裤的板型变迁,不妨以牛仔裤鼻祖利维公司的经典之作 501 牛仔裤为例,来一起回溯牛仔裤从诞生到成为经典的时间与潮流变迁。
1855 年,最早的牛仔裤只有一个后袋,并且没有约克;
1872 年,始创用金属铆钉加固牛仔裤受力部位;
1873 年,牛仔裤由灰色改为靛蓝色。后袋饰以橙色双拱式线迹;
1886 年,把后腰标牌的图案由小矮人改为两匹马;
1890 年,加上一个表袋与后约克;
1905 年,加上第二个后袋,至此牛仔裤有五个口袋的形制固定下来;
1922 年,在裤腰增设腰带襻;
1937 年,后袋的铆钉被藏在里面;
1941 年,取消了牛仔裤前开襟下部的铆针。
二战期间,Levis 牛仔裤也有一些跨越性发展,如,去掉了后腰蝴蝶结及表袋铆钉,后袋双拱式线迹由印制的相似图形代替,拷钮上的标志 L.S.&Co.S.F.Cal. 代之以一枚月桂树叶,等等。
1947 年,战时配给制结束,拱式线迹重新出现;
1950 年,为符合修身时尚,裤管裁成更瘦身式样;
1955 年,投产第一批装有拉链的 501 牛仔裤;
1959 年,开发出经过预缩处理的牛仔裤;
1966 年,后口袋角处以条棒形短线迹代替铆钉固定;
1971 年,红色标牌上的大写”LEVI’S”改为小写的”Levi’s”;
1983 年,由于织机的改进,门幅增宽,红裤边消失。
时间的积累令牛仔裤获得了今天的完善结构,牛仔裤不仅因其特别的用料、色彩与剪裁使其在浩瀚的服饰之林独树一帜,而且它的繁杂的细部构造同样富有特色,易于识别,通过不断的改进赋予了牛仔裤更加多样化的经典内容。在技术不断革新的过程中,牛仔裤最引人注目的变化当属拉链的使用。
众所周知,拉链最早由怀特肯·贾布森(Whitcomb Jubson)于 1893 年发明,并于 1913 年由他的一个雇员进行了改进。拉链的运用不仅带来前所未有的方便,也带来全新的观感。第一条拉链牛仔裤于 1926 年由 Lee 公司推出。
自利维公司于 1938 年推出有史以来专门为女士设计的牛仔裤之后,美国早期老牌牛仔服公司 Lee 、 Wrangler 等也先后于 1949 年投产女式牛仔裤。
但女式牛仔裤在装拉链位置的安排上却费了一番周折。起初女士们对裤子像男装那样把拉链开在前面感到难以接受,于是拉链被移到侧缝处,最后才普遍成为现在样子。
美式牛仔品牌 Lee
1889 年,亨利·大卫·李在美国堪萨斯城成立了 H.D.Lee.Mercantile 公司,专门生产和销售牛仔裤。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Lee 牌牛仔装如今已经成为美国牛仔服饰的三大经典之一。
公司创办人 H.D. Lee 最初只是一位工作服制造者,Lee 品牌最初也只是工作服制造商,主要供应日常工作服给美国中西部的农民和工人。该品牌早年的经典产品有些至今仍在流行,如 1911 年推出的吊带工人裤,以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美军制服的长袖连身工人裤等。
1926 年,Lee 品牌率先制作出世界上第一条拉链牛仔裤,并推出了“量身裁剪”的宣传口号。在当时,Lee 的这一理念创新而独特,这使它始终保持一贯的实用与时尚兼备的风格,并在牛仔裤由实用转向时装的演变过程中,发挥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Lee 凭借其狂野西部牛仔裤形象的成功,将市场伸展至美国东部,并逐渐走向全国。Lee 塑造的西部形象不只是一种时尚,同时也对整个牛仔服饰市场起了带动作用。这期间,著名的“Lee”字样大皮牌开始出现,并成为了 Lee 的经典标志。
Lee 对牛仔装历史的主要贡献,是打破了男子垄断的局面。它在男装牛仔市场的成功建立,为女装牛仔系列登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49 年,Lee 正式推出女装牛仔裤,进而掀起一股女性穿着牛仔裤的风潮。
美式牛仔品牌 WEANGLER
1897 年,20 岁的 C.C Hudson 离开田纳西威廉森县的 Spring Hill 农场,来到北卡罗来纳州的新兴纺织大城市,并计从纺织业中掘金。1904 年, Hudson 与其兄弟成立 C.C Hudson Overall Company ,生产并销售牛仔工作服,开始为美国东海岸的铁路工人们生产质量最好、最耐穿的工装。
1919 年,一群长期光顾 Hudson 多年的铁路工人,将车站的铜摇钟送给 Hudson 兄弟以表示谢意,Hudson 先生将之放在工厂内,经过一段时间后,钟面铺满蓝色的尘埃,Hudson 于是将公司改名 Blue Bell Overall Company,并将顾客对象锁定为铁路工人。1926 年,位于肯塔基州的 Big Ben 制造厂以 585,000 美元收购 Blue Bell 公司。
1936 年,Blue Bell 公司引进超级工作服技术(Super BlueBell Overalls),生产 100% 不缩水布料,令缩水率低于 1%,为业界订立新指标。1943 年,Blue Bell 公司收购了Casey Jones 工作服公司及其下的 Wrangler 品牌。
1947 年,著名牛仔服设计师 Rodeo Ben 设计及经过多次改良的经典款式 13MWZ 面世。13MWZ 绝对是针对美国西部牛仔实际的需要,其独特设计堪称为经典的 Cowboy cut , 从此致力于牛仔路线,创造了蓝牛仔裤的西部形象之典范。
美式复古元素 - WORK WEAR / 美式工装
19 世纪后半期,对于美国而言,无疑正是一个多事之秋,特别是,南方的奴隶制度与北方的自由劳动制度之间的矛盾,已经发展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最终,广袤的北美大陆沐浴了一场熊熊战火的洗礼。
南北战争给美国造成巨大的心理创伤和物质损失。交战双方耗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造成了许多家破人亡、生离死别的人间悲剧。这场战争的总费用达到了 200 亿美元以上,造成的人员伤亡接近 100 万,这对于当时只有 3100 万人口的美国来说,无疑是一个令人心惊的数字。
不过另有一点也值得特别注意,那就是,内战使得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首先在军事上得到了应用。在战争过程中,南北双方都使用了金属弹壳和后装填步枪,都使用铁路和蒸汽船快速集结兵力,都使用蒸汽铁甲战舰进行海战,机械连发枪也被首次投入实战。
此外,北方还发展了制造标准化零件组装武器的生产方式,大大提高了工业生产效率。实际上,内战正是美国历史上的一道重要分水岭,内战后,美国迅速走上了“加速工业化”的道路,跨入了工业社会的门槛。
虽然战争令整个国家满目疮痍,百废待兴,但是战后奴隶制的废除和国家的统一却也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对美国人而言,内战结束后的半个世纪可谓是一个“大跃进”的年代。
1884 年,美国工业比重在国民经济中首次超过了农业,这一变化标志着美国已经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工业社会在新世纪的曙光中现出了端倪。由于工业化对非技术工人需求量的增长和经济发展对东南欧劳动者的吸引力的加强,有大量移民涌入美国。
从 1870 年到 1920 年,共有二千六百多万移民进入美国,其中大多数都是来自东南欧地区的穷人,这些人进入美国后大多滞留城市,成为产业工人。由于工业发展的需要,中西部兴起了匹茨堡、底特律、克里夫兰、芝加哥等大批新工业城市。
随着美国工业化的进程,衍生出大量的不同领域不同种类的产业工人,数量的巨大,并且不断的增长中,在这其中工人在工作时的服装需求可见一斑,敏锐的服装企业迅速加入到这一领域。
在 19~20 世纪左右时间,应运而生出相当多的工装公司,专门为不同工种工人设计生产。如今再次回看,当年的工装设计真是精彩纷呈,除了强调实际功能性的细节、面料、版型的要求以外,很多设计感超强的地方都是让人值得反复玩味的乐趣所在。
经典美式工装 – Overalls-四袋工装
Overalls 的概念来自西服外套, 所以 overalls 就是工人阶级的外套。 上世纪二十年代之前的 overalls 主要以三袋设计为主,之后因为设计的改进,大致固定在了四个口袋的摸样上,因此也有了四袋工装的称谓。在面料使用上,Overalls 除了使用牛仔布以外,,还有条纹斜纹布, 不同颜色的帆布, 甚至 Patchwork。
因为考虑到季节性,所以还有羊毛内胆的保暖设计。虽然不同品牌在细节上有着不同的考量,但在版型(阔身,方便工作)、面料(耐用耐脏)、功能(多袋方便收纳更多工具)、车工(白色棉线,扎实的三针锁链线为主),这几方面都有着高度的一致性。
经典美式工装 – Bib Overalls – 吊带工装
历史最悠久的美式工装,非 Bib Overalls 莫属,最终出现于 19 世纪甚至更早,适用面非常的广泛,几乎所有工种都可以使用。而不同品牌对此都有着不同的名称,最简单直接的叫法就是:吊带工装裤。
Bib Overalls 的最初概念就是将围裙(Apron)加上工作裤,达到可以保护身体、提供足够收纳工具设计之余又可以最大限度的方便工人活动、伸展;在服装设计结构上,Bib 是指上一部份,而 Overalls 是指下一部份;Bib Overalls 亦分为两种:High Back Overalls,Low Back Overalls。
经典美式工装 – Work Jacket – 工作夹克
Work Jacket 的范围很广,从农场工人到牧场牛仔,从店铺营业员到油站职工,甚至办公室工作人员和医院、执法人员、军人等,都会穿着 Work Jacket,而它亦可以是很有设计感,不同公司、工作场景打造不同的设计。
广义来说,绝大部份的 vintage 牛仔衣服的原本目的都是作为工作服,除了之前的四袋工人服,现在我们所定义的 Work Jacket,都通常是属于短身剪裁款式,方便日常的工作,并且是多袋的,方便摆放和收纳物件,还有就是厚实耐穿、耐脏。
经典美式工装 – Dungarees / Carpenter Jeans -四袋工装裤
Dungarees 准确的出现时间无从稽考。 根据可找到的资料显示,Sears and Roebucks 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的 Catalog 已出现 Dungarees 款式的牛仔裤,但当时还不是叫 Dungarees,依然是 Denims名字。
Dungarees 是典型的美国蓝领血统,完全是一条功能性的工装裤,拥有相当宽阔的剪裁设计。Dungarees 的出现时间晚于Bib Overalls 。仔细观察的话,Dungarees 便是BibOveralls 的下半部份,大概是一些工种不适合穿 Bib Overalls,,于是便有 Dungarees 的出现,也算是一个功能性的进步与完善。
美式复古元素 - MILITARY / 军事风格
以 A-2 为主的美国二战飞行服在战后被幸存返乡后的穷小子们利用到了摩托车上,这是他们当中绝大多数人唯一仅有的皮夹克,唯一可以充当摩托车夹克的上衣。战后的时代正好也造就了他们继续可以走上街头体现自我,手中的飞行服就这样自然而然的延续了与主人的共伴。
此时很多人手中的飞行服都有着战时与战友间自作的背画,此时的飞行服已经不再是军服,不是军队要求必穿的工作衣,更可以自由的描述它使用它,把领子立起来,增加口袋,甚至更有人去掉针织袖口改成拉链闭合,以寻求酷似专用的摩托车夹克(Riders Jacket)。
当年在穿 A-2 驾驶摩托车的坏小子们,自然会出现某种款式的 A-2 领子更好看啊、某种款式的兜盖更漂亮些啊、等等审美观。以寻求更酷炫的时尚概念,从而使得 A-2 在他们中最受欢迎,而当年提供军方最多数量的也正是 Rough Wear。
就这样,从二战时美军的独特松散军规导致的大量机头画和背画中,由于属欧洲战场最残酷,飞行员死亡率最高,导致机头画和背画和飞行服数量也最多,在战后摩托车小子中产生了又一次利用和爱戴,慢慢的这些摩托车小子们随着美国经济的发展和摩托车人口的增加,逐渐分裂成两条路线。
进入 60 年代,二战的飞行服便被走向赛车爱好者们所欢迎的、更为简洁型的 Single Riders Jacket(J-100是其中代表性的 Single Riders Jacket,它走向经典的故事也是从这里开始的)以及走向另一方的彻底哈雷闹事游荡团伙族的另类夸张改装的 Double Riders Jacket(以哈雷皮衣的固有款式为主,包括其他 Vanson 等很多美国皮衣品牌的类似款)所取代。
二战的美军飞行服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原因和故事正是由于战后继续在摩托车小子身上使用得以更加深入的爱戴,也因此更多影响到民间的时尚服装上所致。并非在二战仅仅几年中的服役期间。其实特别是 A-2 曾经出现在很多 50 年代反映民间清洁的电影人物身上,而他们并非扮演军人。
所以美式复古文化寻找复刻对象的款式中认为 COOL 与否是从二战后的摩托车还小子身上的飞行服款式和穿戴风格上选择的,而并不是寻求军人正规打扮。
同样是二战时代的美国海军飞行服,M-422,AN-J-3A,G-1 等等,也许由于海军航空兵并非像陆军航空队那样损失惨重,也许同为美国军队,海军要远比陆军军纪严明,海军的飞行服上并没有陆军那么多款式和花哨,更也许当年的海军飞行员都出身豪门较多。
他们不会太多夸张修改自己的军服,也许晚上去酒吧更多换上体面的西装。所以海军的飞行服一直没有陆军航空队飞行服利用到各种场合多,尤其在战后马龙•白兰度代表的一代摩托车小子身上几乎看不到海军的东西
至于 G-1 的经典,其意义上的确只来自海军飞行员士兵们内部服役生涯中的长期爱戴吧!属于军队军人中的长期爱戴品。而这个意义更加突出的年代其实更在 60 年代后 70 年代直到现在,偶尔会看到身穿 G-1 的摩托车骑手。
但他们基本只出现在类似 TOP GUN 的纯描写军队空间的电影里,或者只是骑着崭新的现代型哈雷摩托车,不加任何改装得走在马路上,总之比较少见,估计更多应该在纯军品爱好者的聚会上吧,但肯定都是近代的 G-1,也许是因为太过军事了。
事实上,越是成功的军服越远离民间潮流越远,这方面最具特色的当属二战纳粹德军的军服了,军服角度的威猛和机能非常成功的服装,反过来也导致了平时民间无法流用。除了刻意这样装扮自己的党派或团伙。
虽说 G-1 倒不至于像德军军服这么军事风格,但的确民间实用性的改造空间很小,不如说 G-1 的很多设计元素体现在了民间服装上,机车夹克上也有很多 G-1 元素。但与 A-2 为首的陆军航空队飞行服在民间也能风骚使用相比显然无可比性。在如今更多适用设计的民间服装中,G-1 更偏向一款适用的普通皮衣服。。。
美式复古元素 -BIKER / 机车风格
美国 RIDERS JACKET 的 ROOTS 是来自美国印第安原住民的 LEATHER(皮革)文化。为了便于野外狩猎,从大自然索取的皮革素材尽可能的减少浪费,进行最大限度的使用中所产生的独自皮革文化。当初他们使用美国公牛的皮革制护身的成衣服,使用鹿革防护手脚。
1900 年代,由于汽车和摩托车的登场,原来的牛仔(COW BOY)们使用的胯下移动工具 – 马匹 – 的需求量逐渐减少,也因此出现了大量牛仔失去原有的放牧职业,他们逐渐转行到摩托车产业上工作。
另外,1903 年来特兄弟首次飞行成功带动飞机行业登场的同时,名为飞行服的专门驾驶飞机飞行用的机能性服装开始有了需求。由于人类发现高空不同于地面随时寒冷,在初期时代飞行服为了主要的防寒目的都是直接利用地面现有的摩托车服装。
后来随着人类对空中驾驶飞机所处环境的新发现和对应飞机驾驶技术不断革新的需求对现有飞行服(摩托车服)采取更多改良,此时同时反过来也大量影响着地面摩托车服装的设计。
1900 年代初期的摩托车服装还谈不上好看,在设计上也并没有没有考虑过多的时尚潮流元素,单纯是为了保护手脚和身体的保护型服装。最初的飞行服也都是这样直接利用的摩托车服,封闭方式使用钮扣以及上下连体型皮装。
这个时代的飞行员多是有钱人,从飞机下来后的地面移动以及爱好中,驾驶摩托车和汽车(初期多是敞篷无顶)同样是他们的专利。
进入到 1930 年代后的 RIDERS JACKET 外形设计上逐渐出现类似如今皮衣的款式;飞行服方面进入 1930 年代后,如今大家都知道的二战期间发挥了巨大作用的 A-2 / B-3 / B-6 等设计款式飞行服开始逐渐登场,开始采用拉链的飞行服开始更加影响地面的各种皮衣,尤其是 RIDERS JACKET。
1931 年,哈雷公司首次向大众发表了单领款式皮革拉链夹克(Single Style Leather Zipper Jacket);1935 年,继续发表了同样单领、但腋下装有收紧皮带的革新进化款(Motorcyclists Soprts Jacket),特别是后者,受到 30 年代大量摩托车爱好者的好评,成为代表美国 30 年代的摩托车夹克。
哈雷公司的 RIDERS JACKET 通过当年美国兴起的通信贩卖方式飞速普及了市场。30 年代著名的通信贩卖公司西亚资罗巴克公司与蒙哥马利沃德公司开始设立自己的皮夹克(Leather Jacket)品牌赫拉克雷斯和威德沃德,开始出品自己的皮夹克。这里统称为皮夹克的原因是包括哈雷在内的皮夹克品牌至此还未曾有过 RIDERS JACKET 的定义叫法。
这些品牌都把自己出品的皮夹克列入当时的运动夹克(Sports Jacket)和田赛运动夹克(Field Jacket)领域进行贩卖的。到了 1939 年,哈雷开始出品如今被称为双领(Double Riders)的原型 AVIATOR STYLE JACKET。大小五个兜,兜口也开始采用拉链封闭等,在当时是非常显著的革新,这样的夹克是如今各种类似风格皮夹克的完整祖先。
进入道 1940 年代,诞生了很多如今皮夹克爱好者们念念不忘的著名皮夹克品牌。在二战期间由于大量军需而诞生的多家皮革公司,取得二战胜利后的美国和平年间更加延续发展起来。在战前皮革公司基本上都集中在东海岸(以纽约/波斯顿为中心)。
随着战争物资需求的影响战后逐渐移动到西海岸,特别都向加利福尼亚州集中。这其中原因主要受西海岸的气候和文化所带动出的巨大摩托车人口影响导致了对摩托车皮衣的大量需求。
40 年代的摩托车夹克领袖依然是哈雷公司,尤其在取得二战胜利之后,美国人民面貌一新,对未来冲满希望,人们收入迅速增加,也导致摩托车人口暴发型增长,由此还诞生了更多的摩托车夹克品牌,如 Buco 和 Beck 。
如今依然健在的、世界闻名的「Langlitz Leathers,Inc」也是在这个时代诞生的公司( Buco 与 Beck 都在1970年代倒闭消亡了)。哈雷的名作皮夹克(Cycle Champ)以及如今被称做摩托车夹克最高峰的 Buco J-24 也是诞生在这个时代。
1950 年代,这个时代摩托车产业在经济发展和大量消费的社会背景下得以更加发展壮大。电影业同样更加进入了人们的休闲生活中。
1953 年马龙白兰度主演的 The Wild One 上映,同时摇滚歌星猫王引领的 R&R 歌唱方式进入大众生活等,此时受包括电影/音乐以及社会面貌等等全面因素影响,摩托车就等于皮夹克再等于不良形象的意识定型也是在这个时代开始的。
在 50 年代的美国,上述提到的各家皮革公司在大的经济发展环境下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壮大,60 年代到 70 年代之间各种赛事活动开始席卷美国各地,如今依然健在的皮革公司「BATES LEATHERS」此时在洛杉矶诞生,其他还有同为洛杉矶的「By Star」/「Cal leather」以及圣弗兰西斯科的「Golden Bear」等公司都诞生在这个年代。
1960 年代,摩托车产业的持续发展,摩托车人口的剧增带动并诞生了各种赛事的人气。同时由于皮夹克的供不应求,材料上开始马革转为牛革也是从这个年代全面开始的。并且受赛事影响皮夹克开始增加上各种颜色图章花哨起来。
从这个年代开始,以前的摩托车等于皮夹克在等于不良的白兰度风格族开始出现转变和分支,更多的摩托车爱好者开始热衷赛事,而少部分人继续不良甚至更加强烈,开始更加强帮派行为,突出自己的帮派名字并加剧肉体刺青来体现团伙,甚至与赛事摩托车手们对抗,更加与社会对抗。
这些人群的平均年龄不在年轻,更加走向极端那种自由放荡我行我宿,尤其 70 年代越南战争后,美国的反战运动一代之后这种摩托车团伙更加富有组织性,延续至今甚至更加富有了文化性。
其实不断使用哈雷进行野性风格改装玩儿至今日的就是他们,哈雷皮衣的double双领款也是他们的爱戴(美国**也采用过双领)。但他们——-主要是70年代以后的他们,他们的哈雷风格,他们之后的哈雷皮衣款式,他们的整体着装,他们的刺青,他们的服装团队名章都不被 AMEKAJI 复古所选用。
这也正是 AMEKAJI 相关的资料以及品牌很少牵扯介绍如今还经常浩荡游行的现行哈雷俱乐部信息的原因。大家应该注意到,如今 AMEKAJI 复刻品皮衣中的双领 Double 款一定都是马龙白兰度以前的,也就是 50 年代以前的为主,因为那个时代更加文明素雅并带有绅士味道。
进入 1970 年代,随着越战结束,美国经济开始走向衰退。对皮革品牌们来说70年代的美国是个黑暗时代。此时以 Buco/Beck 为首多数皮革品牌相继倒闭消失,当时 NO.1 的 BATES 公司效益也非常低迷,持续到80年代不得不取消了装饰品牌只存留下皮革部分。
虽然处在黑暗时代,可谓乱世出英雄反而出现了新风品牌。1976 年,迈可邦德斯利森只有一人创办了 Vanson,如今世界闻名的它出品的摩托车夹克同样是大众最受欢迎的摩托车夹克之一。
经过黑暗的 70 年代后,摩托车夹克产业开始缓慢回升,连同日本市场需求扩大的外围因素,美国皮革公司进入 80 年代逐渐复活起来,主要原因可归纳如下三点:
1. 美国国内乃至从它国良质皮革能够稳定索取到;
2. 重新请回雇用熟练的工匠,同时注重培养年轻下一代工匠;
3. 建立了健全的经营模式和随时的市场考察结构;
如今健在的公司,有 BATES / Vanson / CHROME HEARTS / Langlitz Leathers 等,遗憾的是他们已经没有真正的老年代工艺款式皮衣,因为他们是大众品牌生存路线。
美式复古元素 -WESTERN / 西部牛仔
美国历史始于东部,但最能体现美国精神的却是西部文化和牛仔精神。从东部大西洋岸一隅起步,年轻的美利坚扩张的脚步跨过阿巴拉契亚密西西比河和落基山,向西直达太平洋。一代代拓荒者的不懈奋斗和奋斗过程中升华出来的精神气度,把西部从一张白纸成成农牧王国,直至成为当代世界信息产业的龙首和摇篮。
开拓进取、注重实效、积极行动、乐观向上、个人至上、崇尚民主、百折不挠、敢于创新…这写新大陆上锤炼出来的民族精神,这种独特的思想、性格和行为方式的高度统一,也就是所谓的美国精神。
“GO WEST,到西部去”!早在北美殖民地时期,狭长的 13 个州徒弟已显拥挤,向西移民的活动就开始了。从 1763 年开始,经过美国独立战争,到 19 世纪 50 年代,是以土地开发为中心的西部开发阶段,形成美国历史上著名的“西进运动”。
1783 年,英国把阿巴拉契亚山以西至密西西比河这一大片印第安人所有的徒弟,开放给了美国,1787 年,美国国会制订并通过了《西北土地法令》,规定西北土地上只要有足够的人居住,哪里的人就可以组建自己的政府,只要田间成熟,随时可以申请加入联邦共和国。
密西西比河流域成为美国西进的主战场,也是美利坚民族成长的摇篮。1836 年,惠特曼夫妇受命于美国教堂协会,由密西西比河畔的圣路易斯市出发,成功地唐初一条马车可以通行的小路,后人称之为俄勒冈小道.1843年,这条小道见证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批有一千多人参加的西部大迁移。
在随后的 25 年里,大约有 50 万人通过这条小道,奔向西部,为了纪念当年的西进拓荒精神,美国政府特地在圣路易斯市密西西比河畔修建了举世闻名的西进纪念碑。
Cowboy 这个词实际上来源于西班牙语,是由西班牙语 Vaquero 直译而来。Vaquero 发展于词根 vaca ,意思是牛,因此 Vaquero 翻译成英语就是 Cowboy 。
最早的牛仔是那些来美洲居住的欧洲人后裔。登陆到美国东海岸的英国和法国殖民者根本不熟悉西班牙人的畜牧方式,他们开始只会采用圈养的方式养牛。当围栏里的草被牛吃完后,牛群就被赶到一个新的有草的地方继续放养,这样的牧牛人在英语称为“Driver”。
但西班牙人不像其他殖民地的殖民者一样因躲避政治、宗教迫害而来,他们是贵族、冒险家,他们严谨、聪明、有绅士风度、有胆识、富于野心、爱冒险、喜欢表现自己……他们把“I Can”的精髓融入到“America Can”之中。
他们养牛的方式是真正的放牧,把牛放到没有边际的草原中,牛仔们骑马随牛群驰骋。这些西班牙人的精神代表了传统的牛仔精神。在新墨西哥州的乡下居住着这样一些顽固的传统牛仔,他们就是遍布美国的西班牙人后裔,他们的血统和文化一直很好地保存了下来。
1846 年,美国与墨西哥开战。战争中美国人打败了墨西哥人,建立了新墨西哥州。但是非常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新墨西哥州的牛仔文化却彻底地征服了美国。没有任何区域能像新墨西哥州那样对美国牛仔文化的发展产生如此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事实上,牛仔们并不像电影中反映的那样带有强烈的英雄主义色彩。据一位牛仔专家劳恩·泰勒说,现实中的牛仔就是骑在马背上的农场工人,负责看管奶牛。他们在户外的时间一天长达 12 到 14 个小时,工作既沉重又危险,报酬又低。
一到冬天,大多数的牛仔都不得不再找其他的工作。1865 年到 1895 年是牛仔的鼎盛时代,新的肉类保鲜办法的出现、市场对牛肉的需求急剧增长,同时铁路延伸到大多数村落,使得牧场经营业在美国西南部非常兴盛。
放牧业、牧场经营业主们用较低的成本在西部饲养大批的牛群,然后通过铁路把它们运到东部的市场。而牛仔们就在户外放养牛群,然后把他们运到最近的铁路上。然而就是这些处在社会最底层、充满着美国开拓精神的西部牛仔们,形成和完善着自己的牛仔文化,并且身体力行地把牛仔文化发扬光大。
美式复古元素 -Ivy / 学院风格
常春藤联盟是指美国东北部之八所老牌顶尖大学组成的体育赛事联盟:布朗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达特茅斯学院、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除康奈尔大学外,全部都是在北美独立战争前创立。
20 世纪 50 年代的美国,游荡在大学校园中的男生们普遍都穿着类似的衣服,衬衫、T 恤、西装外套、夹克衫之类的款式,但在各种细节处却悄悄地暗示着它的不同,譬如短款西装(Sack Suit)的领扣是 3 比 2 的样式:看似 3 个扣子,却只有两个是真正能用的。
此外,还有一丝不苟地将裤管翻折起来,只穿天然面料的衣服,以及标志型的鞋款 ——— Penny Loafers。这些服装往往出自Brooks Brothers 和 J.Press,大学生促进了这些衣款的热卖,像单排扣西装、乐福鞋等。据统计,仅在 1957 年一年间,有 70% 以上的销售额都源自于这些热卖款式。
同时,又因这些大学生往往来自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隶属于常春藤联盟的美国高等名校,所以他们独特的衣着风格就被称之为“常春藤风格”,Ivy Style 一直是高尚、优质贵族学院派着装的代表,受过高级教导、审美传统、低调却又追求精良品德,是常春藤绅士的独特特征。
Ivy Style 是温文儒雅的,书卷味的,含蓄而内敛的,务求将个人修养具体化、时尚化。他们喜欢戴胶框眼镜,穿 CHAMPION 卫衣、皮袖棒球外套、V 领开胸苏格兰山羊毛衣、BROOKS BROTHERS 牛津纺恤衫、RALPH LAUREN 卡其裤,配斜纹领带、百慕大短裤、TOP-SIDER布鞋或loafer或帆船鞋……
到了 70 年代末,“常春藤”逐渐演变为“预科生”(Preppy),相比起来,“预科生”的服装更运动、鲜艳。更因钟情橄榄球、马球、游泳等运动,源自美国的 Brooks Brothers、J. Press、Ralph Lauren 的 Polo Shirt、L.L. Bean 的牛津布衬衫、冷衫等,都成为了当时大学生们的首选。
经典的常青藤风格面料有灯芯绒、开司米、法兰绒以及粗花呢,这些来自天然的面料具有良好的质感,另外,这些材料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更具时间感,显出更独特的品位。
Preppy 这个词出现于 1970 年的畅销小说和电影《Love Story》,在美国,Preppy 较多用来形容生活在中上层社会、在名校接受高等教育、穿着简约得体而低调的人。Preppy 代表的已经不仅是一种穿衣风格,也体现着特定的生活方式和态度。
Preppy Style 就是向美式经典致敬,《Official Preppy Handbook》的作者 Lisa Birnbach 认为,这种风格能随时在你的衣柜里找到,而且旧的东西会比任何新的东西都显得更 Preppy。
此外,源自日本的常春藤风格品牌还有 Van Jacket 等。Van Jacket 由 Kensuke Ishizu(石津谦介)创立于 1951 年,上世纪 50 年代末开始自己生产美国东岸学院风格的服饰。
美式复古元素 - OUT DOOR / 户外风格
户外运动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 18 世纪的欧洲。据史料记载,法国著名科学家德·索修尔为探索高山植物资源,渴望能有人帮他克服当时看来是不可逾越的险阻 ——— 登上阿尔卑斯山顶峰(在法国境内的勃朗峰,海拔 4810 米,是西欧的第一高峰)。
他于 1760 年 5 月在阿尔卑斯山脚下的夏木尼镇贴出一则告示:“凡能登上或提供登上勃朗峰之巅线路者,将以重金奖赏。”直到 26 年后的 1786 年 6 月,夏木尼镇一位名叫巴卡罗的医生揭下了告示,他经过两个多月的准备,与当地山区水晶石采掘工人巴尔玛结伴,于 8 月 6 日首次登上了勃朗峰。
1787 年 8 月 3 日,由德·索修尔本人率领、巴尔玛做向导的一支 20 多人组成的登山队,再次登上了该峰,揭开了现代登山运动的序幕。在整个登山过程中,他们进行了有关人体生理、自然环境等多方面的考察,取得了许多高山科学的宝贵资料。
后来,人们把登山运动称为“阿尔卑斯运动”,把 1786 年作为登山运动的诞生年,把阿尔卑斯山下的夏木尼镇作为登山运动的发源地,德·索修尔、巴尔玛等人则成为世界登山运动的创始人,并得到了国际登山界的公认。
在 18 世纪,有一些传教士为了传教,不得不穿越山区;科学家开始走入山区,做一些自然生态的研究,除了这些人外,还有一些因拜工业革命所赐而形成的实业家和企业家等社会新阶层,这些人有了一定的资金后同时也为了追求另一种刺激,就开始把登山当成另一种休闲方式。
在当时,首登(某座山头被人类第一次登顶)就成为所有登山者追求的目标,当那些在阿尔卑斯山区中,比较平缓而容易到达的山头都被首登过后,剩下的就是有着相当难度的大山了。
当时的登山者,为了克服这些终年积雪的冰岩地形,进而发展出一整套技术。只是此时无论技术上还是装备上都还相当简陋。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为了符合特种地形作战上的需求,军队开始发展了这些技术,攀岩和野营才逐渐有了雏形,而真正形成分类的体育项目还是在上世纪 70 年代以后了。
但这些项目的历史虽然很短,但在后几十年中已经成为各个发达国家里很普及的运动了,同时野外露营更是欧美国家上至老人下至童子军都十分喜爱的活动。
早期的户外运动其实是一种生存手段,采药、狩猎、战争等活动无一不是人类为了生存或发展而被迫进行的活动。二战期间,英国特种部队开始开始利用自然屏障和绳网进行障碍训,其目的是为了提高野外作战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这是人类第一次系统的把户外活动有目的的运用到实际中。
二战中发生多起海难,后来经过统计发现在海难中能逃生的人群年龄群分布在 28 – 38 之间最多,经过专家研究发现在这一年龄群中人员大多心理成熟,有各式各样的生活经历,有良好的团队精神,而恰恰是这些因素能帮助他们逃生。
二战后,随着战争的远离和经济的发展,户外活动开始走出军事和求生范畴,成为人类娱乐、休闲和提升生活质量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1989年新西兰举办的首次越野探险挑战赛后,各种各样形式的户外活动和比赛在全世界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
目前在欧洲每年都有众多的大型挑战赛举行。在美国,户外运动的参与人数和产值都位居所有体育运动的第三位。户外运动的概念:户外活动是指以自然环境为场地的,带有探险性质或体验探险性质的体育活动项目群。
户外运动是一项在自然场地举行的一组集体项目群。其中包括登山:体育运动的一类。运动员徒手或使用专门装备攀登各种不同地形的山峰或山岭。穿越 :主要靠行走去完成起点到终点的穿越里程。
中间可能要跨越山岭、丛林、沙漠、雪原、溪流、峡谷等地貌的一种户外活动。徒步:也即 HIKING,是户外运动的基本构成,可以简单的理解为长途步行。
英国素称“户外运动之乡”,也是近代竞技运动的重要发源地。18 世纪 60 年代开始出现工业革命,在英国蒸汽机和纺织机广泛地应用在生产上,促进了工业生产的飞跃发展。
尽管当时以军事为目的兵式体操运动正席卷整个欧洲,但英国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解决由大机械生产、生产节奏加快及城市人口剧增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在全国积极推行发展户外运动和游戏,如狩猎、钓鱼、射箭、旅行、登山、赛艇、帆船、游泳、水球、滑冰、疾跑、跳远、跳高、撑竿跳高、投石、掷铁饼、羽毛球、板球、地滚球、高尔夫球、曲棍球、橄榄球、足球等。
户外运动作为理想的体育休闲手段,正以一种更加自由、随意的运动方式,倍受英国大众的青睐。随着英国的对外发展,户外运动和游戏的影响很快传到了美国、法国及世界其他国家。
英国户外运动和游戏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深受英国大众喜爱、普及面很广;各项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规则的制定和渐趋统一;全国性的单项运动协会陆续成立以及各项体育运动向世界各国的传播。
美式复古元素 - INDIAN / 印第安风
西南印第安人珠宝具有闻名世界的美丽,西南印第安每一个部落都有自己的独特鲜明风格,并不断创新。印第安人纳瓦霍(Navajo)部落最著名的是壁球花项链(Naja),纳瓦霍首饰艺术家使用大件绿松石,珊瑚和其他石头,用独特卷轴环绕,串珠和花瓣等形状用银制作。
印第安人祖尼(Zuni)部落用各种宝石和贝壳进行镶嵌,以错综复杂的彩色珠宝花式而著称,有马赛克,频道镶嵌,群镶,针绣镶嵌(Needle Point)和针尖镶嵌(Petit)多种工艺进行珠宝制造。印第安人霍皮(Hopi)部落使用银覆盖技术是霍皮首饰的特征标志,长期使用的篮子和陶器的图形元素用于银饰设计中。
印第安人圣多明各(Santo Domingo)部落最精通擅长的是宝石和贝壳工艺,是最娴熟的黑石贝壳串珠项链的制造者,珠饰制作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一个单一的项链可能需要数以百千计的手工小珠子形成。
所有西南土著印第安部落制造首饰的银成分是 92.5 纯银和 7.5 铜,银很软,增加铜,可以使银具有一定可塑性。首饰打上标识,最初是为了知道这是由印第安哪个部落制作。后来西南印第安珠宝艺术家开始在他们制作的首饰上打上他们名字缩写的印记,表明谁是首饰的设计制作者和信誉的承担者。
这些首饰上的手工錾刻标记都会传授给下一代,而且一代一代传下去,因此缩写标记可能是他们的父母或祖父母。
1864 年,西南印第安人被美国军队击败,大约8000人被押送到萨姆纳堡(Sumner)监禁;
1868 年,印第安人结束四年监禁回到他们心爱的梅萨和峡谷地带。印第安人纳瓦霍(Navajo)部落Atsidi Sani的在萨姆纳堡(Sumner)监禁期间向墨西哥人学会了银的制作方法,然后又教给他的儿子;
1872 年,Atsidi向他最亲密的祖尼部落(Zuni)朋友 Lanyade 传授银器制作工艺;
1880 年,绿松石开始出现在纳瓦霍(Navajo)银饰上;
1899 年,霍皮部落(Hopi)第一个银匠 Sikyatala 从祖尼部落(Zuni)部落学会银器制作工艺;
1920 年,美丽的印第安首饰艺术被外界在西南地区发现和开始迷恋;
1925 年,经典壁球开花项链(Naja)首次进入市场;
1930 年,经典康乔带(Concho)样式形成;
1938 年,在亚利桑那州(A Z)开始出现霍皮人(Hopi)专有风格的作品;
1945 年,越来越多的西南印第安人以传统的方式手工制作银首饰;
1968 年,简朴和自然美景的绿松石首饰在美国时尚舞台开始风靡,成为许多明星的珍爱与收藏。
印第安风典型元素 – 鸟 – 上天的使者
鸟对美洲人而言一直具有神圣的魅力,因为鸟是灵魂的象征,在天地间起中介作用。通过接近它们的羽毛,人们试图与神灵对话南美洲的人对鸟类有一种深厚的文化信仰,这其实有究可考:南美洲鸟的种类占据全球的 1/3,而其中大部分又属于候鸟(候鸟的冬去春来等习性易让原始人联想到与太阳的关系,诱发其对鸟类的敬畏和崇拜)。
虽然在 16 世纪时,经受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天主教徒对亚马孙流域的大规模传道,但他们对鸟羽顶礼膜拜的传统信仰却躲过了西方文化的冲击,顽强地存活了下来。
这些约在几万年前从西伯利亚跨过白令海峡来到美洲定居的印第安人,对自然有着天然的领悟能力 ——— 原始的心灵沉湎于对鸟类的幻想,向太阳献祭鲜血的方位寻找肉身之腐转为精神飞升的依托。他们是有潜力的艺术家,哥伦布到达美洲前的文化是印第安人创造的。他们对鸟类有着特殊的情感。
拥有鸟羽并用其装饰依旧象征着美貌与财富。在巴西与秘鲁的边境区域,卡希纳华人在卡萨那瓦(Kacha-Nawa)宗教仪式中,根据人们持有的神鹰羽毛的数量来选举首领。
由于在寻求鹰羽过程中充满险阻,取之不易,他们也就成为了勇敢忠诚的不二象征。获得最多数量鹰羽的人便被推选为首领。得益于此,在世界上亘延数千年的人类对鸟羽——上天与人类间的联系使者 ——— 的神圣信仰,仍将生生不息地流传下去。
印第安复古风格品牌 – Double RL
Double RL (简称 RRL ) 始于 1993 年 Ralph Lauren 旗下美式复古高端系列,是古着风格的先驱者。Double RL 的质朴魅力是 Ralph Lauren 美国梦的另一种诠释,这个品牌把户外生活的原始和艰难与美式的折中主义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充满 Early Years 的美式风格。
Double RL 无论是设计、用料与剪裁都相当高级,融合了各地旧时光元素做为创作养份。RRL 的精髓在于就算是不懂服装的外行人也会觉的好看,乐意接受,没有那些时装大牌的矫揉造作,故作高雅的阶级划分。
《Free & Easy》杂志最推崇的品牌就是 RRL, 用他们编辑长小野的话说,最喜欢 RRL 的地方就是再忠实还原品的同时适当的加入了现在的时尚元素。
印第安复古风格品牌 – GORO
GORO 是一个热衷旅行的人,28 岁的 GORO 第一次去了一直想去的纽约。在纽约的博物馆中,GORO 第一次看到了有关印第安文化的展览,当时展出了印第安人的生活器具,服装,装饰品等等。GORO 看到那些艺术品感到非常震惊,因为它们实在是太美了。
这次展览对 GORO 产生了很大的震撼,回国以后, GORO 每天除了制作皮带以外,还尝试制作别的东西,自己穿的,自己戴的也自己制作。也就是从那时候,GORO开始热衷于印第安文化了。此后,GORO 有机会去了美国亚里桑那州,在那里结识了当地的印第安银匠。他们互相学习银器的工艺和皮革雕刻的工艺。
在与印第安住民在一起生活的过程中, GORO 的视野开阔了很多。他从传统的制作工艺中吸取了很多新的技术,运用自然的东西灵活搭配制作饰品饰物,珊瑚,土耳其石等各种色彩艳丽的天然宝石和羽毛,皮革等都成为了 GORO 制作饰品的材料。
印第安人是白人给他们的名字,其实他们拥有自己的文化和崇拜。他们为了实现神明的意志而来到这个世界。大地是所有生命的母亲,大地上的所有人都是有同等权利的兄弟。在白人来之前,他们是拥有自己独立宗教文化,自成体系,没有土地私有制。过着与大自然共生,热爱生命和大自然的民族。
35 岁的时候,GORO 先生参与了印第安的成人礼,这是成为印第安勇者的标志。与此同时他也得到了一个印第安人的名字 ——— YELLOW EAGLE。 从那以后的 5 年间,GORO 每年都要去参加仪式。仪式完全结束了以后,GORO 成为了真正的印第安人
YELLOW EAGLE,在印第安文化里的意义是,东方来的雄鹰。印第安文化深深影响了 GORO 先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他把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态度,都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来。
我是个工匠,GORO 总这么说。有时有人会问,你满足自己的作品吗?他的回答是:当然不!当然不满足,等我满足了自己的作品,这一切也就结束了,我的制作生涯也就结束了。是的,GORO 就是这样一个把制作当作自己生命的人。
GORO 制作的东西已经超越了年代和性别,运用自然的东西,用自己的双手打磨,雕刻大自然创造的东西,从无形变成成有形,为作品输入灵魂。虽然现在为了赚钱而制作的东西越来越多,但古朴真实,手工制作的东西却能超越时间,超越语言,这点是GORO一直深信不疑的。
亲手制作,会不断有新的发现。GORO 现在每天坚持在桌子旁边制作饰品。除了买些日常用品以外。都在废寝忘食的工作之中。不光是店内出售的饰品,自己穿的衣服,店内的装饰,制作所需要的工具,都是 GORO 自己制作的。自己动手,才是 GORO 生活的乐趣,也是他生活的一部分。
印第安复古风格品牌 – Red Wing / 红翼
RED WING SHOES 成立於 1905 年, 百年的 RED WING SHOES 缔造了美国明尼苏达州一段永垂不朽的传奇故事,早已成为美国家传户晓的杰出品牌,是铁道工人、钻油平台工程师、森林狩猎者、西部牛仔、铁骑士甚至美军部队的信心首选。
RED WING 公司的起始者查尔斯‧贝特曼率领著 14 个成员在此创建了第一家鞋工厂。1919年到1925年间,他们所陆续推出的几款长统靴以及可佩带小刀的小短靴,都十分受到消费大众的喜爱。从此 RED WING 在美国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
明尼苏达州坐落于美国中西部蜿蜒流动的密西西比河旁,也是 RED WING 公司总部所在。明尼苏达州原为印第安土著的领地,由 WAKUTA RED WING苏族大酋长所管辖。之后在 17 世纪白种人来此开发后,印地安文化渐渐式微。后来的人们为了保持他们独有的文化而在当地设了一个名为 RED WING 的街道。
1905 年, Red Wing Shoe Company 始创人 Harles Beckman 率领着 14 个成员在这条叫 RED WING 的街道创建了第一家鞋工厂,并以街道来命名:Red Wing Shoe Company 。创业当时仅系一个日产鞋量 150 对的小规模厂家。1919~1925 年间,RED WING 所陆续推出的几款长统靴以及可佩带小刀的小短靴,受到消费大众的喜爱。
1952年,知名的 Irish Setter 猎装鞋诞生,由于这对鞋是以工作鞋样式底所改良而成的,因此结合了原有鞋款的优越活动性能优势及猎装靴独特的造型推出之后,马上成为了 RED WING 最有人气的鞋款,加上兼具休闲味的外型设计,使其强大的人气优势至今都居高不下。
印第安复古风格品牌 – Wesco
当 Wesco 的始创人 John Shoemaker 明白如何制造一只好的皮革靴后,他开始了自己的制靴事业王国。John Shoemaker 在 Oregon 开设了自己的制靴工厂,为了应付当时对伐木业用的工作靴大量需求,他由 1918 年至 1929 年期间作出了四次的搬迁。无可避免地,John Shoemaker经历了美国的经济大萧条。最后 John Shoemaker 和他的家人于 Scappoose 定居下来,亦在他的家附近重新兴建了他的制靴工厂。
时至今日,Wesco 仍然扎根于 Scappoose,保留了John Shoemaker以人手缝制出一对一对的皮革工作靴的承诺。观看Wesco的皮革工作靴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情,因为她由开始至完成一对皮革工作靴总共需要一百五十五个工序。正如 Wesco 的始创人 John Shoemaker 说过:“一对完美的皮革工作靴不可缺少了好的皮革和造靴技巧。”这一番说话正好证明了 Wesco 的理念:一对好的皮革工作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印第安复古风格品牌 – White’s
White’s 在当年美国内战前在 Virginia 创办成立,White’s 在当时意识到西北部的伐木业工人对于一对高品质的伐木业用的工作靴的需求,于是便在 1902 年向西面搬迁到 St.Maries,最后于 1915 年扎根在 Spokane 。
White’s 的百年历史,标志着对如何制造一对优质的皮革工作靴的坚持与承诺。时至今日,White’s 依然坚持以人手一对对缝制出她独有的皮革工作靴。她只有一个简单的信念,就是为世界各地的皮革工作靴爱好者制造出最优质的皮革工作靴。White’s 深信只有用上最上乘的皮革,加上永恒的设计和纯熟的工艺,才能令的皮革工作靴爱好者支持爱戴。
White’s 已经被公认为当今其中一个最高荣誉的皮革工作靴品牌之一。White’s 的成功之道在于一个简单的事实:White’s 专注于品质,注重她所制造与售卖的每一项细节,品质的坚持也带来顾客满意的保证。
White’s 拥有百年手制靴的历史,是目前最佳的工作靴品牌,森林伐木的工人,森林火场的消防员,以及农夫和铺路工人,一双制作坚固值得信任的工作靴就孕育而生。White’s 就是在这样的顾客需求中,维持一贯的品质而深受信任。
— 当然周刊独家编辑整理、谢绝任何形式转载 —
主编推荐: | ||||
![]() 骑着单车优雅生活:2015 北京复古骑行大会现场回顾 |
![]() 抢鲜释放人物版宣传大片,2015 北京复古骑行大会正式启动 |
![]() 预热 2015 北京复古骑行,700BIKE 发布复古野餐主题宣传大片 |
![]() 直击 2014 伦敦 Tweed Run 复古骑行大会 |
![]() 新鲜复古潮流体验:当然周刊在郑州盛开潮品复古市集 |
无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