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经济情况,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吉凶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内容一般是占卜所问之事或者是所得结果。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使用了一段时期,是研究商周时期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甲骨文其形体结构已有独立体趋向合体,而且出现了大量的形声字,已经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文字,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被称为“最早的汉字”。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汉字在几个世纪以来发生着巨大变化,但最大的转换早已过去。公元前二世纪,秦始皇命李斯等人进行文字整理,”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把原来的大篆简化为小篆。后来又简化字体,采用狱吏程邈把小篆圆转笔画变成方折的字体,便于书写,这就是”隶书”。秦以小篆作为标准文字,用于官方文书法令,以隶书作为日用文字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现在的楷书,就是从隶书演化而来的。到西汉时,隶书便成了通行全国的文字。
早期的汉字是由图画文字发展起来的象形文字,因此描绘物体的精细程度各不相同,在甲骨文中,一些字就同时存在简繁之分。由于汉字是由偏旁、声旁与记号所组成,偏旁选取的角度因人而异,声旁又不同于拼音文字中的字母,所以,一字多形的现象在汉字的历史上比比皆是。隶书是篆书的简化,行书和草书又是隶书的简化,简体字正是楷书的简化。解放区和建国后出现的是101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与解放区的大量刊物和宣传品曾经采用和创造了一些简体字,这批新创的简体字被称为「解放字」),其余420字(占80%以上)都是解放前就已经流行或存在的,其中先秦的有68个字,秦汉的有96个字,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有32个字,隋唐五代的有29个字,宋辽金元有82个,明清有53个,民国60个。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印刷术发明之前,文化的传播主要靠手抄的书籍。手抄费时、费事,又容易抄错、抄漏,既阻碍了文化的发展,又给文化的传播带来不应有的损失。印章和石刻给印刷术提供了直接的经验性的启示,用纸在石碑上墨拓的方法,直接为雕版印刷指明了方向。中国的印刷术经过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两个阶段的发展,给人类的发展献上了一份厚礼。印刷术的特点是方便灵活、省时、省力,是古代印刷术的重大突破 。
以后,一些刻书工人在模仿洪武体刻书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非颜非欧的肤廓体。特别是由于这种字体的笔形横平竖直,雕刻起来的确感到容易,它与篆、隶、真、草四体有所不同,别创一格,读起来清新悦目,因此被日益广泛地使用,成为16世纪以来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体,仍称宋体,也叫铅字体。中国政府花费超过10年的专门工作,完成其角色简化方案,时至今日简化字的出现仍有非议。出于同样的原因,没有太多的创新字体。不过这种情况正在改变。更好的设计技术、显示和传输使得中文字体诞生出不少优秀的作品,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字库字体的创意、制作中去。
英文字体的默认设置包含大约230个字符,中国的简体字,需要近7000个字符,而繁体字相对更多,能达到13053个字符。一个经验丰富的设计师,独立创作,可以在六个月创建一套全新的英文字体,但创作一套中文字体,则需要团队协作而且制作周期不少于两年。
「一切的一切都有渊源」字体制作之初,可能只是一些模糊的概念,像是一些关键字或者概念,“平易近人、友好、男性化“,继而根据这样的特点发生出基于字型结构的变化与创新。
人们模仿宋体字的结构、笔意,改成笔画粗细一致、秀丽狭长的印刷字体,这就是仿宋体“仿宋体”也是模仿“宋体”而产生一种字体,其发展十分迅速。是人们最喜欢使用的一种规范字体,在印刷品还有各种不同场合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此同时,“黑体”也诞生了,这种字体醒目大方,笔迹全部一样粗细,结构醒目严密,笔划粗壮有力,撇捺等笔画不尖,使人易于阅读。由于其醒目的特点,常用于标题,导语,标志等等。丰富了汉字的表现形式。黑体字又称方体或等线体,没有衬线装饰,字形端庄,笔画横平竖直,笔迹全部一样粗细。
汉字的黑体是在现代印刷术传入东方后依据西文无衬线体中的黑体所创造的。由于汉字笔划多,小字黑体清晰度较差,所以一开始主要用于文章标题。但随著制字技术的精进,已有许多适用于正文的黑体字型。在中文中,没有衬线的字体通常称为黑体,这时这个词的范畴和无衬线字体(Sans-serif)是类似的。所以在中文字体中常用“黑体”,在西文中常用“无衬线体”的称呼。而宋体就可以被称作衬线字体。
同一首唐诗,不同的字体会有不同的感受。中文的印刷字体有两个主要风格,一为黑体,另一为宋体,类似于西文中的衬线体和无衬线体。黑体有点像无衬线:干净,直线没有额外的装饰。宋体则类似于衬线,有额外的装饰衬脚,有种书生气。
光有概念和一套风格统一的字体还相去甚远,设计师开始一张张绘制字体草图,有时多字一张,有时一字一张,然后反复推敲,成型的字体再施以墨色,平衡视觉。
永字八法其实就是「永」这个字的八个笔画,代表中国书法中笔画的大体,分别是「侧、勒、努、趯、策、掠、啄、磔」八划,以柳宗元所着中国书学浅说一书中解说较为明了。以“永”字八笔顺序为例,阐述正楷笔势的方法:点为侧,侧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锋;横为勒,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可顺锋平过;直笔为努,不宜过直 ,太挺直则木僵无力,而须直中见曲势;钩为趯(tì),驻锋提笔,使力集于笔尖;仰横为策,起笔同直划,得力在划末;长撇为掠。起笔同直划,出锋稍肥,力要送到;短撇为啄,落笔左出,快而峻利;捺笔为磔,逆锋轻落,折锋铺毫缓行,收锋重在含蓄。
永字八法虽不足以概括整个文字书写系统,但其作用和地位不可小觑。
笔划除横、竖、的种类较少外,撇可分为横撇、竖撇,点又有竖点、撇点等叫法、捺有平捺等小区分,提有竖提。折分得多,有横折、又撇、横钩、折钩、横折钩、言挑、风钩(横折斜钩)、横弯(横折弯)、凹折(横折折)、九钩(横折弯钩)、乙钩、耳钩、走之、建折、乃钩、凸折、易钩、竖折、竖弯、竖钩、儿钩、马钩、专折、鼎折、撇折、斜钩、心钩、弯钩等。不同的笔划在不同的字体体系中都有所体现,而其中的微妙之处只有作者能把握的清晰明了,正所谓一笔一划,堂堂正正。
汉子轮廓以形似方块,但是由于笔画不同,字体轮廓的形状就会呈现不同的形状,所以在视觉均衡上就会有些许视觉偏差。尤其是单体字和合体字组合笔画就会显得不好看。所以我们要在不同形状的字形上做调整和处理,让他们看起来更加完整、均衡。
每一次推敲都能看到字体设计者的用心与专业,而这些在外行人眼中也许显得有些「数米量柴」,不过即便如此有些字体的设计反复推改十几次也是正常。
当然,一套优秀的字库远不止这小小的红圈,还要经过很多工序才能面世,这其中蕴藏着多少设计者的汗水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知道的是,中国传统的汉字在今天依靠着广大的专业字体设计师和爱好者,会更加的发扬光大,今时今日只是汉字走向世界的开始。
关于壹设 | 新浪微博 | 微信关注 | 支持我们 |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