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n年前刚写前端的时候,在处理一个’鼠标hover切换背景图会闪’的问题时,将两张背景图合成一张图片,顺利解决问题。这应该是我第一次用到雪碧图的情况。
雪碧图作为背景在切换时不会有因为需要等待下载而产生的闪现
如今,打开一个站点,呈现铺天盖地的图片资源的页面随处可见。而多数站点更会用一套包含几十个风格统一的图标的图标库,加之移动端的占比与日俱增,雪碧图这项技术被运用的就越来越普遍。
得益于伪元素的功劳,在不破坏页面结构,不增加多余标签的情况下,通过::after创建一个你所需要图标大小的伪元素,并将所需要的图标通过background-position定位到指定的空间,对应的图标变顺利地呈现出来。
1 | .message:after { |
通过伪元素实现的图标
看上去貌似是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然而真的是这样么?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一个界面
目前有这么一个简单的页面(无视它的设计合理性吧),拿到手后撸起袖子就写。切图切着切着貌似哪里不对。。。恩!三个铃铛不是同一个图片大小不同而已么?明显有优化的余地啊!只要切一个图来个调整下尺寸不就解决了么~~
恩恩恩。在普通的页面中,来个backgroud-size妥妥地解决。
1 | .message { |
当我们按部就班地把属性设置到雪碧图上时,可以发现,呈现出的效果完全不是之前设想的那样。尺寸、定位完全不对。哪里出了问题了呢?原理很简单。background-size并不感知icon的存在,我们想只针对icon进行配置,而这个属性其实是作用于整个雪碧图上的。
回想整个渲染执行的流程:
那么要得到正确的效果的话,以放大两倍为例,需要做到:
将伪元素的尺寸扩大2倍
1 | .message:after { |
将整个雪碧图的尺寸扩大2倍
1 | .message:after { |
将坐标偏移量相应扩大2倍
1 | .message:after { |
图片
综上,如果想在雪碧图内实现缩放逻辑,必须通过
总共6个变量去实现。用动态样式语言的话,或许可以得到这么一个通用函数:
1 | /* |
以上,我们完成了把雪碧图中的图标缩放后呈现在页面上的这一目标。
怎么样,看到这个解决方案,有没有一种把代码删光,把大中小三个图标都塞进雪碧图的冲动?
不就是缩放么?background-size会扯出这么多问题,不是还有个transform么?会出现同样的问题么? 那么要得到正确的效果的话,以放大两倍为例,需要做到: 恩?好像就加一行代码?
1 | .message:after { |
好吧,就是这样。两者区别也很简单,因为一个作用在元素上,一个作用在雪碧图上,所以后者会带出n多副作用。
那么如果需要缩放到固定尺寸时,还需要知晓原始尺寸,通过计算得到一个缩放系数,这样才能最终达到所需的效果。
回顾一下,一个简单的缩放需求,出现了三种解决方案:
一般情况下,还是无视第二种方案吧。那么在1和3两者中间,则各有取舍。现在回想整个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个人还是比较倾向方案1的,毕竟,几乎没有什么出错的可能。而且都是同一张雪碧图,并没有更多的请求数,只是多了点图片大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