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石之叶——全球艺术家手制书展
展览时间:
2012/09/18—2012/10/28
展览地点: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二层展厅
开幕时间:
2012/09/18 15:00
开幕地点: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策展人
徐冰
马歇尔•韦伯主办:
中央美术学院
美国布克林艺术家联盟
雅昌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协办:
文津雕版博物馆
伯纳德·夸里奇有限公司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将于2012年9月18日推出国内首次大规模的国际艺术家手制书展览。该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徐冰及美国布克林艺术家联盟负责人马歇尔·韦伯共同策划,由中央美术学院、美国布克林艺术家联盟和雅昌企业集团共同主办。展览将持续到10月28日。
“艺术家手制书”(artist books)这是一种以“翻阅”为基本形式的艺术,是将文字阅读与视觉欣赏以及材料触感自由转换而溶为一体的艺术,或者说是介于几者之间地带的艺术。它与艺术类画册和有插图的书不同,它是通过艺术家(个体或与作家合作)对“图书空间”的巧思,独到的整体设计,亲手排字、绘制、印刷直到装订;将文字、诗情、画意,以及纸张、手感、墨色的品质玩到淋漓尽致。这种艺术抓住人类自有读物以来就再也挥之不去的、对翻阅、印痕、书香的癖好,将书页翻动的空间营造得精彩诱人。
尽管艺术家早在几个世纪前就开始活跃于印刷和制书的领域,但是“艺术家手制书”作为一个专门术语是在20世纪晚期才出现的。关于这种艺术形式的起源,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英国的著名艺术家和诗人威廉姆·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1827)是最早的发起者。布莱克和他的妻子凯瑟琳自己动手书写书籍文字、绘制插图、进行印刷、着色并且装订,这种手写和手绘形式的出现史无前例,创造了十分生动和深刻的作品。这些作品为日后的艺术家手制书设定了基调,将文字、图像以及形式的整合与自己印刷、自己发行连接起来。所有这些因素作为艺术家手制书的关键概念保持至今。
此展的基本构架为:主题展部分;展出了从1913到2012一百年间的具有代表性何说明性的来自于世界各地的作品。展览是从卡夫卡自己设计、参与排制的第一本有限印刷的出版物开始,这其中既有国际著名艺术家,如杜尚、Andy Warhol, Kiki Smith和Chuck Close,以及达利制作手制书的原版等,也有本世纪以来年轻的新锐艺术家的创新性作品。同时,还包括部分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如徐冰的在国际艺术家手制书领域具有影响的《天书》新作和陈琪的《时间简谱》等。
主题展之外,展览还设有三个“注释展”部分。一,“中国古代书籍文化”。二,“欧洲传统书籍文化”。这两部分像是制书功坊的再现,可做为对现当代艺术家手制书文化来源的介绍。使观众亲历古代书籍制作的氛围。这其中既有十分珍贵的16、17世纪欧洲手抄本、羊皮书,也有中国宋体古籍和明代印刷雕版,同时,在开幕式当天,还会由中国传统印刷技术的重要民间传承人现场演示印刷制作过程。三,“梦想岛书店”,像是把美国的一个小型自出版(Zines)风格的书店搬到中央美院美术馆。这部分是对艺术家手制书创作的现实背景也是动力来源的介绍。这三个附展览,像是对主题展的“注释”。注释展部分是分别由中国文津雕版博物馆主持人姜寻先生、英国著名的古籍书店伯纳德·夸里奇书古书店主人John Koh先生和美国Booklyn手制书协会马歇尔·韦伯(Marshall Weber)分别主持的。
此外,中央美院还与雅昌合作,以此次展为开端,推出了雅昌艺术家手制书工作仿外围展项目,首次参与的艺术家为中央美院对手制书有兴趣的青年教员和学生。成果将在雅昌书籍博物馆本月25日开幕,并展开研讨活动。雅昌相信:新媒体信息技术地飞速发展,将积极推动传统书籍走向艺术化、精品化的创新发展方向。传统书籍将从信息承载功能唯一性中获得释放,还原书籍作为实体的物质存在,并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下探寻这一载体的艺术体现。雅昌与艺术家手制书有着共同的艺术追求:书籍创新艺术化。主张在当今数字化信息社会,以创新的艺术形式树立起“书籍艺术化”的时代旗帜。为此,雅昌成立了“吕敬人书籍艺术工坊”,并在未来发展中,筹划打造“艺术家手制书以及书籍手工作坊的创作基地”,通过引进传统的设备、技术、工艺、材料与现代化的设备、技术、工艺、材料完美结合,为艺术家手制书领域在中国的推动和发展提供平台。
此次展览希望使国内艺术界和大众了解“艺术家手制书”这一综合性的艺术媒介近100年来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以及其背后的历史语境,也希望呈献“艺术家手制书”作为一种新型当代艺术创作形式的巨大潜力。特别是这种艺术在中国具有独特而悠久的制书文化、历史的国度,又将是一种怎样的语境关系和可能。伴随展览,我们还将出版全球范围内第一本专门关注艺术家手制书的大型研究型画册,包括所有的参展作品,同时邀请美国华盛顿国会图书馆特藏部的策展人马克·迪姆纳申(Mark Dimunation),美国纽约现代艺术馆书籍部的策展人大卫·斯尼尔(David Senior)以及两位策展人为展览专门撰文,希望这本画册将成为艺术家手制书这一艺术类型的工具书,为艺术界、设计界和出版界提供有益启发和参考。
手工的思想
艺术家手制书(artist book)是以书为形式的艺术作品。其外观和内容完全由艺术家个人决定,通常由艺术家手工编辑、制作,亦或是在艺术家本人的操作或监督下由机器完成。这样的作品一般是限量印刷,但有时艺术家也会制作孤本。
尽管艺术家早在几个世纪前就开始活跃于印刷和制书的领域,但是“艺术家手制书”作为一个专门术语是在20世纪晚期才出现的。关于这种艺术形式的起源,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英国的著名艺术家和诗人威廉姆·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1827)是最早的发起者。布莱克与他的妻子凯瑟琳自己动手编写书籍文字、绘制插图,并进行印刷、着色和装订,这种手写和手绘形式的出现史无前例,创造出十分生动和深刻的作品。这些作品为日后的艺术家手制书设定了基调,即:将文字、图像以及形式的整合与艺术家自己印刷、发行连接起来,让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充分注入书的手工制作的过程中,从而体现出一种别样的文化底蕴与艺术品位。而所有这些因素则作为艺术家手制书的关键概念和价值点保持至今。
此次展览汇集了全球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德国、瑞典、冰岛等国的当代艺术家手制书作品约70件。这些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极富创新精神的作品,将带领我们进入“手制书”这一充满魅力的艺术媒界的历史语境,展开一次不同寻常的视觉饕餮之旅。与此同时,本次展览也希望向广大观众展现“艺术家手制书”作为一种新型当代艺术创作表现形式,其所具有的巨大表现力和广阔发展空间。
感谢为此次展览成功举办而付出努力的人们,预祝展览圆满成功!
潘公凯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2012年9月14日
为什么是书
好的手制书作品一定是真诚的产物。不管是因为爱一个人而去做一个本子,还是因为某种信仰专注于一种劳作。——题记在中国做一个较全面的介绍“国际艺术家手制书”的展览,是我长期以来的愿望。我做过不少作品与书有关,但90年在美国做访问艺术家时才了解到,在国际上有“艺术家手制书”这种创作形式(ArtistBooks)。这是通过艺术家对“图书空间”的巧思,将文字阅读与视觉欣赏以及材料触感,自由转换并溶为一体的艺术。艺术家亲手排字、绘制、印刷直到装订,将文字、诗情、画意、纸张、手感、墨色的品质玩到淋漓尽致。这种艺术抓住人类自有读物以来就再也挥之不去的、对翻阅、印痕、书香的癖好,将书页翻动的空间营造得精彩诱人。
此艺术形式的出现始于上世纪初。一些前卫作家、文化型艺术家,如包括在这次展览中的作家卡夫卡,艺术家杜尚、达利、沃霍尔,当今活跃的艺术家ChunkClose、Kiki Smith等都热衷于这种创作形式。由于此种形式的夸领域与争议性,“艺术家手制书”作为门类或概念的明确,也只是上世纪90年代的事。但在欧美各大博物馆、图书馆都陆续设立了艺术家手制书的研究与收藏部门。艺术院校设有艺术家手制书工作室。有专门的基金会,也有专门经销这类艺术品画廊的出现。
近年来,由于数码阅读对纸媒的快速取代,手制书艺术却承担着维护书籍除阅读功能之外的文化尊严的作用,与电子书同样获得了相对应的发展机遇。事实上今天是处在一个“读物”转型;纸媒书籍有可能被最终转化为“艺术”或“文化代表物”的时代。
在中国介绍和研究艺术家手制书,还有更多一层的内容;即这种艺术在一个具有悠久制书文化的国度,又将是一种怎样的语境关系和可能。中国艺术家在这样一种关系中的机遇和空间是什么?
东西方制书工艺发展的动力源于对宗教的虔诚。基督教原教义的需要,让书籍厚重、坚固、装饰得繁密无比,无处不显示着永恒的真理感与传播的耐久性。一部经典,似乎就是世界的全部;制作一部书,就要倾注人类工艺与绘画全部技能,让“书”与凡世间其它物都不同,以此表达与上帝的差距。而东方制书工艺的美学原则,始终没有离开过道法自然,普度众生以及文人和善清雅的品味与价值观。东方书装从串甲骨、竹简、手卷、经折装到线装书,典籍浩瀚,但总是分类别册,轻薄柔软,便于享阅。讲究:“不在华美,护帙有道,款式古雅,厚薄得宜,精致端正,方为第一。”形成中国书籍艺术的款式与讲究:开本、天头底角的尺寸、封皮的颜色与题笺的位置,似乎都来自千古自然的法度,这法度一旦找到了,就历代遵从不变。中国特有的制书传统和文字方式,一定会有优秀的、别样的艺术家手制书的出现。
此展分为主题展部分:展出了来自世界各地,从1913到2012一百年间具有代表性和说明性的作品,侧重本世纪以来新锐艺术家的创新性作品,也包括部分中国艺术家的作品。
主题展之外,还设有三个“注释展”。一,“中国古代书籍文化”。二,“欧洲传统书籍文化”。这两部分像是制书工坊的再现,其中有珍贵的中国宋版古籍和明代印刷雕版,和16世纪欧洲手抄本、羊皮书;是对现当代艺术家手制书文化来源的介绍。三,“梦想岛书廊”,像是把西方的一个自出版(Zines)风格的书店搬到我院美术馆。这部分是对艺术家手制书创作的现实背景和动力来源的介绍。这三个附展览,可作为对主题展的“注释”。
此外,中央美院与雅昌合作,以此展为开端,推出了雅昌艺术家手制书工作坊外围展项目,首次参与的艺术家为我院对手制书有兴趣的青年教员和学生。成果将在雅昌书籍博物馆同期展出,此项目为艺术家手制书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后续平台。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此展注入了策展人对艺术家手制书这一概念的理解——不包括用书作为物体材料的装置作品,也不包括书的雕塑。在我看来美感从“翻阅”中获得,是“书”与其它事物区别的核心特征。
谢所有为此项目的实现付出过努力的人!
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钻石之叶》策展人 徐冰
梦想岛展场
自制杂志这个词已经成了小型印刷品的标志了,可以说它是一本书,但它并不在规范的出版物范围。很大程度上,自制杂志的版式,而非实际内容,总是有别于书籍。这些出版物的相同之处在于其形式:都是手工制作的小册子,出版之后以低廉的价格出售。
自制杂志则开辟了一个抗拒习俗惯例的天地,不论从审视艺术、阅读故事、进行文化评判,还是发现音乐和文学评论等方面来说,自制杂志都是一种对习俗的抗拒。
从定义来看,自制杂志和商业无关。其身份已被某种条件所界定,即远离常规书籍、报纸和杂志的正常制作和销售方式。它们的制作从来都是“借用”艺术家其他工作地点、或亲友办公室的可用设备。办公室里的复印机曾经,至今也仍然是创作工具,成为20世纪80和90年代一代艺术家制作电子杂志的技术催化剂。事实上,定义电子杂志有一个简便快捷的方法,以其制作水平来定义。手工装订、人工整理、用“施乐”或别的低廉手段自主制作,电子杂志充满了艺术家所独有的特征,完全没有常见的编辑痕迹。电子杂志通常看似粗糙,但实际却无比精妙。
通常情况下,电子杂志读者明白:这些书籍的目标总是指向其特定的亚文化或乐队、流派或公众人物的地下粉丝。但电子杂志也能充当漂流瓶里的信息,可以是某个艺术家的愿景或兴趣,不一定面向所有人,或讲述所有人的故事,但可以属于艺术家自己。我们能想象出一个少女,独自呆在自己的卧室里,孜孜不倦地用通俗文化的边边角角、自己作品的片段和朋友的文字或涂鸦构筑自己的电子书模型。这些出版物只是年轻一代出版行为的冰山一角,他们创造了一个细致的社会网络,承载着一种充满焦虑和诘屈手写或打印文本的平面文化。
大卫·西尼尔
图书研究院
纽约现代美术馆,纽约
中国古代书籍文化
中国古代书籍装订方式
纵观中国的书籍装订方式,倘除去书籍形成的雏形阶段,即商周的竹简、布帛的卷轴格式,以形制上分,概括为两大类:
Ⅰ.线装时代:泛指右手翻身的,以宣料纸雕版印刷,四眼订线竖排文字书籍。
线装时代的装订,严格意义上应为装池。据现有实物和文献,大致分以下装池形式:1蝴蝶装、2线装、3经折装、4旋风装、5包背装、6蝴蝶镶、7缝缋装、8梵夹装、9推篷装。
Ⅱ.洋装时代:多指受西方金属活字印刷术影响而在中国发展起来的横排文字,左手或右手翻身的,以机制纸为材料的精装或平装书籍。中国古代书籍与印刷术
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给中国书籍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变革。印刷术使得书籍的生产从手抄的笨拙状况中解脱出来,书籍的产量和流传范围也扩大开来。雕版印刷发明的时代为唐代,到唐中叶后期,雕版印书更进一步发展,印刷书籍的地区范围逐步扩大。五代时,冯道把九经刻印成书。两宋时代,官刻书盛行起来。到明代万历年间,雕版印刷有了更新的技术特点,譬如能用几种(三——四种)彩色套印书。
活字印刷术是11世纪庆历年间工匠毕昇发明的。其方法是用胶泥做成单字,经火烧硬变陶字,每个字似古钱厚度,把单字排在铁板上溶化了的脂腊中,当脂腊冷却后再往字面人涂墨然后印刷。最早的泥活字印书技术,因之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的记载而流传下来。后来的木活字、铜活字以至于近代的铅活字,都是从宋代的泥活字演变而来。
中国古代书籍与“书卷”
中国的书籍,从古代传录下来的唐代经卷至宋元明清的抄刻本,多用以草木为构成原料的宣性纸张。纵观东西方,追溯源流:书(book)这个词来源于木材(wood),“boc”在古英语中是山毛榉(beech)的意思,而山毛榉是常被用于书写日耳曼文字的材料。在中国古代藏书肇始于卷轴时代的同时,古罗马的文字也是书写在纸莎草卷纸或卷上,亦称为“书卷”。此词是拉丁文的单数形式voluminum,也是英文volume“册”的来源。书卷在中国的演变,意义更为深远。“书卷气”这个词的涵义是对读书或有文化的人,所具有的修养和高尚气质的美誉。中国古代书籍与“书香”
中国古代士大夫及文人墨客以读书为美德,熟读经史子集,把卷在手以至成为风尚。因此书籍的收藏也渐入一个辉煌的时期。时人在收藏书的地方放置芸草来防止蠹虫,后来逐渐演化为书香。现今这个词已成为形容读书人或读书人家优良传统的专用词。在读书作为第一要务的年代,重意境的古人,在受到儒、道、佛三教影响之下,甚至将读书上升到哲学高度。焚香、煮茗、静坐、读书被看成是一种境界;而读书的最高境界是: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欧洲古代书籍文化
当约翰内斯·古腾堡在15世纪中期刚组装起他的印刷机时,他丝毫没有想到他的劳动成果将成为西方世界和基督教的整个历史长河中最重要的发展之一。
那时盛行华丽的手稿传统,在每一个寺院和大学城都有无数的抄书吏,他们制作出了不仅实用而且异常精美的作品。与当时的大背景相悖,印刷机具有成品色彩单一、机器十分笨重、组装费用昂贵的缺点,所以它的出现在一开始并没有引起广泛的注意。尽管如此,古腾堡还是坚信这项名不见经传的新技术有发展前景。因此,他在尝试了几个小型项目后,开始印刷他的《圣经》。这成为了印刷术在德国发展的催化剂,并随后蔓延到了欧洲、乃至全世界。
最早的印刷作品与手稿成品很相似。我们现有的最早的样本《灵丹妙药》印在羊皮纸上,使用了与手稿相同的缩写并加以红字标记,以免与当时的手稿样式混淆。这本书用拉丁文呈现了学术文献从手抄到机器印刷的转变。
《科隆》在以下几个方面非常突出。首先,印刷规模之大显示出了原文本的重要性。其次,印刷出的书装帧设计得像手稿一样。最后一点,也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点,这本书是用西低地德语方言印刷的,表明了白话语言在大众领域的兴起。白话语言也在通俗印刷物中得到了应用。
《保健园地》是一本草药书,它不仅有现在熟悉的装饰,而且文字本身与当时的手稿也十分相似。尽管最初印刷的是纯文本,但是技术的发展很快就可以印刷插图了。这本书中到处都有木刻的、精美手工着色的草药插图。
最早的印刷书籍是黑白的,但是很快打印机就发展出了多色打印的功能,就像《罗马记录》。印刷技术的结合使作品同时拥有了彩色印刷和木刻插图的特征,就像《传道书的神圣仪式》。到16世纪中叶,像Giunta这样的打印机已经在大批量地生产针对不同消费者的不同规格的书籍。《饮用水等食物的性质》是白话文通俗印刷物传统的例证,但同时也有规定的边界、花体首字母和小字号的边注这些明显的手稿时代留下的特征。经过改良的印刷技术意味着可以印刷各种不同样式的书,包括更小的、袖珍版的口袋书。《伟大的中国——卓越的事物、仪式和风俗的历史》是一个袖珍版旅行指南的例子。
人们对插图的热情没有减弱,并且不久雕版技术就被运用到了书籍插图上,尤其是豪华书的制作。譬如《罗伊·梅斯之旅》,有丰富的雕版印刷、当代手工着色并用金和银突出的插图。娱乐用途的印刷物变得越来越流行,插入插图和纯粹是为了装饰作用的装饰性卷首画很快成为标准。就像《诗》,标题页有作者的正面版画肖像。
到17世纪,印刷技术的精深发展使得微缩版本的书都可以使版画成为内容的浑然一体的一部分。譬如《基督教黄道带》。手稿时代一些手写特点的习惯性延续甚至一度使得完整的插图成为规范,就像在《在1646和1647年的一次包含航行、通过意大利的行程》中,文字以及版画插图在规定的边界内,并且使用了多种字体。
《新旧约全史》是一部豪华的作品,结合了大胆的留白和技术纯熟的大型版画插图,再加上令人耳目一新的封面。这部圣经作品清楚地表明了宗教的持久重要性和人们不间断地尝试将圣经制作的极尽奢华的努力。装饰性插图不仅仅只出现在那些最昂贵的书中,甚至在日常的书里也有,譬如烹饪书《兰博的皇家烹饪法》就有独具特色的简易图解折叠版。雕版印刷的应用不局限于插图,整本书的制作也用到了这项技术,就像《速记完成,或人手不足的艺术达到完美》。印刷和字母样式本身也是发展的媒介。英国的巴斯克维尔、意大利的波多尼、法国的狄多和西班牙的伊瓦拉是印刷审美革命的发动者。他们关注于字体、行距和页面布局这三者的平衡,力求使文本本身成为一个美丽的对象,他们是日后艺术书籍的先驱。《聪明的伊达尔戈·吉诃德》更进一步强化了对雕版技术的应用。虽然雕版印刷被广泛采用,早期的印刷技术仍然被人们青睐,比如在《埃塞俄比亚福音》中,同时使用了大型和小型的版画以及花体首字母,并且,每页的印刷都在边界之内。《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产生于印刷技术日益精深的时期,但其却与发展趋势相悖,这本书有清晰易读的希腊字体和简约大气的页面布局。
从印刷术的出现开始,人们就把作品的知识性和审美并重,即使到了今天,情况也依然如此。
via CAFAMUSEUM
声明: 本文采用 BY-NC-SA 协议进行授权 | Gkoo.net | 极库
转载请注明转自《钻石之叶—全球艺术家手制书展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