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一个时代(我指六七年前,为什么叫上一个时代?因为那时没有培训班)过来的 UI 设计师很多都爱画小图标,就是那种 16 像素的 favicon 尺寸,原因也很简单,因为这种极小尺寸下的图标充分体现了 GUI 设计的几个精髓:
在各种限制下做文章、
细节力求精致、
内容要讲求主次和取舍。
所以每当有人问出「为什么图标一缩小就模糊,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他清晰一些?」这类的问题,我们的第一反应是「切」的一声嘲笑,第二反应是大脑中的一句「兄弟!那根本不是机器生成的缩小,要靠人肉调的好不好!」,第三反应(在有空的时候)就是撸起袖子把题主贴出来的范例拖进 Photoshop 然后新建个 16 × 16 的文档给出自己的方案,比如
我自己前写的一个教程,又比如
方迟的这个回答。整个过程其实就好像一个老司机看见自家小区门口有个新手侧方怎么也停不进,然后他热情地坐上驾驶座,两把调整直接倒进前后加起来六十公分空隙的车位。
当然后来技术的指数级发展让单像素一夜间来到了肉眼无法识别的大小。小图标,尤其是极小图标的存在已经意义不大了,在这个充满 Retina 屏的新世界,我们(好吧,我只是说我自己)依然抱有一些幻想,虽然这门技术现在是用不上了,但是里面的核心思想其实是可以举一反三的,靠着这些「老本」我还是能混口饭吃的,以前学的东西并不是完全没用的。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 AlphaGo,围棋界过了没多久就被彻底击败了,UI 界或许也不远了。上次在
节目里提到有个神经网络系统被训练出来用于通过学习书法笔迹来生成完整的字体,当时还还跟 Leon 开玩笑说以前我也想找我司的 RD 搞一个算法,分析每天 Dribbble Popular 榜单上的 UI 作品的配色、布局、字体然后「生成」一个虽然无法落地,但能凑满 800 × 600 画面的「图」,看看有没有人去 like,后来 Leon 表达说 UI 跟围棋不一样啊~ 这是一门技术+艺术的结合,机器能学习、能统计、能预测但是真的擅长创造吗?(大意是这样,我记错的话你们不要告诉他 😔)我并没有跟他深入辩论,只是觉得他说话的口气其实跟柯洁没差,哈哈哈哈。作为一个理科生(当然,其实在大学里挂过的科比没挂过的多,现在绝大部分也已经还给了老师),我更相信技术的力量,也敬畏技术迭代的速度,做艺术、做 UI 这类的还没有被 AI 大规模侵袭可能只是因为对于技术人员来说这个挑战性/成就感不够大吧。
今天在 GitHub 上看到
Dingyi 关注了一直挺喜欢的一个设计师
Ollin 的
一个项目(感觉最近上 GayHub 比 Dribbble 和 Behance 多了肿么破……),是一个优化小尺寸图标的卷积神经网络。以前一直挺喜欢 Ollin 的图标的,虽然用 Leon 的话说「看起来油腻腻的」,虽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他的风格,但是用 macOS 的朋友多少都有见过一两个用了他设计的图标的 App 吧。以前好像只是喜欢 Ollin 的作品,但没特别关注过他的背景和博客,现在才发现他还是个主修计算机的学生。这个名为
HintBot 的项目还很基础,只能处理 32 × 32 的图片,目标尺寸只能是 16 × 16,效果也很一般,甚至如作者描述,「像素精确」这点都还没有习得,但是见识过 AlphaGo 飞速的发展之后我再也不敢说「还早,还早」了。也许过不了多久,常泡知乎的我真的需要问一个这样的问题「只会做 UI,因为 AI 的发展已经好久找不到工作,生活应该如何继续?」
Tags -
ui ,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