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给大家讲一个 23 岁的小伙儿和小学语文书的故事,主人公叫陈慕天,来自台湾。
这要从他大四那一年说起,当时陈慕天参加了一个国际青年创业的活动,去到了英国和丹麦,参观访问了很多当地的企业。某天参观一个医疗企业时,他发现大家在开会时会花很多的时间,来讨论「怎么把产品设计的更好看」。这是他在台湾很难想象的事。
回到大陆,他去到清华大学看了一场创业的决赛。他发现参赛的学生都有创意、有口才、对于产品制作流程的掌握也十分清晰。可唯独,他们所用的简报,都太过普通,基本就是文字+现成的模板。
他曾对比过欧洲一些都市的市徽和台湾的,看起来就像是白富美对比土肥圆:
他又拿丹麦大师 Arne Jacobsen 的经典之作「蛋椅」和台湾一款椅子来比较,不说名声大小、不说椅子的功能性和舒适性孰强孰弱,就是把台湾这款椅子的图片 ps 成蛋椅的海报风格,价格都可以翻倍。
在陈慕天的眼中,这就是美感的力量。
他决定做一些改变,于是找到了两个好朋友,三个人一拍即合,开始探讨「台湾的设计哪里不好?」,调查到后来他们发现,台湾的设计并没有什么不好啊,台湾科技大学的工业设计能排到世界第 3 名。大学里提供了各种资源,各种机会,但是学生们走出社会,设计却不被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买单。所以问题并不在设计师,而是台湾 2300 万人的问题。
那么台湾对于全民的美感教育为 0 么?也并不是。台湾有很多的美术馆,但是陈慕天他们却发现,在每个人最有创造力的 18 岁之前,一年能去到美术馆参观的时间,1 次都算多的了。
那么大家都在干什么?学生嘛,就是天天泡在学校里上课咯。那么既然天天在学校很无聊,既然妈妈让你乖乖上课不能去逛美术馆,那陈慕天就想着,不如把美术馆建在教科书里,让教科书变得好看起来。即使对美术没啥兴趣,迫于课业的压力,也要天天看。
他们知道大范围的改变教科书并不容易,因此他们发起了「美感教育新革命」这样一个教科书改造计划,以小学语文课本为尝试,招募了一群志同道合的设计师,一起对课本进行改造。
原来的课本长这样,注重内容,形式上无功无过。
改造之后,它们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变也不只是加入了插图,更有设计师细节的考虑。比如加入了折页设计,孩子们忘记老师讲到哪一页时,也能快速地找到。
电影有主视觉设计,为什么课本不能有?
结合不同的主题,所用的元素也会定制。
封面上适当的留白,让孩子自己用贴纸来进行创作。
或者是这样,只有一笔,让孩子去回忆自己曾学过的汉字。
这样的教科书,不美么?
他们带着第一批改造过的教科书去学校,秘密地拍下来孩子看到的第一反应:
惊喜,不仅孩子们对新的课本感到惊喜,孩子们的反应也带给陈慕天惊喜。可能你会说,小孩子懂什么好不好看,但其实这些改变他们都能说的头头是道:
老师也对这一课本赞不绝口:
最初的计划大获成功之后,他们现在开始「美感教科书第二季计划」。希望能让更多的孩子,从小接受美的熏陶,正像他们的口号一样「给我一本课本,我们给孩子一座美术馆」。
图片来源:facebook 美感细胞、flyingV、YouTube TED×Taipei 账号视频截图
Note: There is a poll embedded within this post, please visit the site to participate in this post's p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