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块钱一包的一次性卫生巾,对非洲马拉维女孩儿来说却是「奢侈」。
非洲的马拉维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严重依赖国际援助,人们主要从事热带锄耕农业,还有些人在种植场和近邻各国工矿企业做工,当地人每天的收入大约 10 元人民币,因为贫穷,很多生活必需品在这里变成了「奢侈品」,比如卫生巾。
马拉维商店里的卫生巾每包卖 500 马拉维克瓦查(约 75 美分),对于拿最低工资的人来说,一包卫生巾是他们一天的工资,日常花销都紧巴巴的,哪有多余的钱来买卫生巾呢,也因为这里的环境,大部分女性养成了不使用一次性卫生巾的习惯。
破布、香蕉纤维、床垫泡沫、卫生纸这些最常见的代替品,但这容易引发感染,而且使用体验感也很差。一个 15 岁女孩本库说,「我们不用一次性卫生巾,用旧的奇腾格,撕成条叠起来用。」本库说的奇腾格是马拉维妇女使用的棉质缠腰布,使用时,还会出现腿被磨伤、布条掉出来这样糟心又尴尬的事情。
还有一个现象更令人触目惊心——「生理性失学」,在这里,月经竟是女生辍学的主要原因。
31 岁的崔妮塔斯发现了这个问题。她是布兰塔尔医学院的研究员,一次她组织的一个讨论组上课时,只来了 2 个女孩儿,因为其他女孩在生理期没法来上课。这样的事情已很普遍,因为生理期,每个女生每个月都会请 4 到 6 天的假,因为月经导致缺课辍学的例子非常多。
女孩儿每个月月经的那几天都很难熬,她们买不起卫生巾,只能用从被单上剪下的破布、旧衣服、纸巾这些替代物。印到衣服上的血渍和异味也招来了男孩子们的说笑,于是女孩儿们一到生理期就只想呆在家里了。
整体贫困状态得不到改善,并渗透在生活、健康、教育各个领域,这更像是一个无限恶性循环。
为了避免更多女孩放弃学业,帮助她们度过缺乏安全保护的生理期,崔妮塔斯开始自制卫生巾。她买了一台二手脚踩式缝纫机,利用能找到的材料,尝试制作可多次使用的卫生巾。
最后她设计了这款 Tinapads,一个由法兰绒、毛巾料、防水布三种织物做成的卫生巾,配有护翼,用暗扣固定在内衣上。她挑选了耐用时间很长、并且非常软的法兰绒,吸水性很强、可以充分吸收血液的毛巾料,和用于保护、防止泄漏的防水材料。
她把做好的卫生巾送给当地小学生使用,收到的反馈很积极,「上面一层毛茸茸的,很舒服」,「清洗好方便」、「行动起来很自在」……
之所以没有做成一次性的,也是考虑到马拉维女孩的使用习惯和成本。目前它的使用期限是两年,也就是说,花一包一次性卫生巾的钱,可以至少使用 24 次。
崔妮塔斯希望找到投资,进行大量生产,进一步降低成本和价格,达到普通马拉维人可以承受的程度。
另一边,马拉维儿童基金会也在这个问题上努力行动着。女摄影师 Julia Gunther 在马拉维的绿色万利达创业村进行了三周半的调查,发现由马拉维儿童基金会设立的村庄,为当地的青少年,主要是孤儿提供了一些焊接和木工等培训,并教导大家自制廉价卫生巾。
自制卫生巾用到了纸片、防水布料、棉花等材料,鲜艳的颜色、可爱的图案,女孩儿们有些爱不释手了!
看着马拉维女孩儿轻松的笑容,才意识到这真的是一次改变和解放,一个打破对生理期偏见的行动。要知道其他女孩儿为了规避月经这个禁忌话题,总要早起晚睡去清洗自制卫生带,晾晒时也不能放在太阳底下,而是要找个阴暗的小角落不让别人看到。
除了教导大家自制,有的时候政府也会出资购买卫生巾发放给正在上小学和中学的女生们,不过却是杯水车薪。在非洲最大的城市贫民窟基贝拉,14 岁女孩伊丽莎白收到了政府免费发放的卫生巾,不过每个女孩每月只能领取八片,伊丽莎白和她的同学们把卫生巾保存起来不敢换得太快,依旧会有异味,依旧对她们的健康卫生造成影响。 可见问题依旧在于卫生巾的缺乏,成本太高,普通人负担不起。
一个好消息是,乌干达的一位工程学教授 Moses Kizza Musaazi 经过两年多的研究,在测试了草、纤维和棉花后,开始使用莎草纸和废纸来生产廉价以及可生物降解的卫生巾,这个名叫 MakaPad 的卫生巾售价是进口品牌价格的一半,大约 60 美分。公司每年大约会生产 500 万包卫生巾,发给在贫困地区的难民营、监狱和学校中的女孩和妇女。
因为贫穷,基本需求满足都成了一件难事,非洲女孩儿们生理期难熬的时光,怎么能被保护起来安心的度过呢,不妨我们一起思考下吧!
Note: There is a poll embedded within this post, please visit the site to participate in this post's p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