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设计癖给大家分享了故宫窗户解密,作为一个世界文明的中国建筑,故宫的占地面积、风水讲究都是顶级的!
眼看马上就要到雨季了,马路上会有讨厌的积水,但好在现在的设施比较完善,下水道和排水系统相辅相成。
但对于早就存在的故宫来说,又是怎么面对积水的呢?下面就给大家讲讲历经 600 多年的故宫是怎样做到不积水的!
皇城重地,天子居所,要真是被水淹了恐怕就要提头来见了,所以匠人们呕心沥血、战战兢兢。如何让一个建筑物大程度不被水淹,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地势一定要高,尽可能的高!
因此,故宫的每一座宫殿下面,都有代表帝王权威以及具有佛教意义的须弥石座,除了可以增高地势,匠人还将排水沟与龙结合起来,形成「龙吐水」的画面,快速排水的同时更显得皇权至上。
它叫「螭」,传说是龙的一个儿子,喜欢水,故宫内总共有 1142 个螭首。
故宫中有遍布各地的明沟,明沟与钱眼所有的水流先汇集到干沟,然后流向故宫内河——金水河。雨水再汇集到护城河,即外金水河。
内金水河的河水来自玉泉山,金水河在故宫排水设置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河上修了五座金水桥,也是皇宫里唯一的河流。内外连接,外金水河连接后海、太平湖等,相当于就是个大型「蓄水池」,将雨水排到湖中。
故宫墙壁上也有一些排水口,房檐上的雨水可以「顺流而下」,再经由地面排走。
因为故宫地面有很多明沟,所以也修了很多排水沟,每个排水沟修了栅栏用以遮挡脏污,以免堵住排水沟。
除了这种密集排水的网线设置,故宫不容易积水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故宫的占地面积很大,且建于永乐初年,当年的地基泥土夯实,就像一个巨大的海绵将雨水吸收,汇入地下河。
除了先天优势以外,故宫建造之初,匠人已经对排水系统进行了精准测量、设计。京城北依燕山、东临渤海,地形北高南低,因此水向东南流。
紫禁城的地面顺应北京地区地理环境,整体走势亦呈北高南低、中间高两边低,而且略有坡度。其中紫禁城北门神武门地平标高 46.05 米,南门午门地平标高 44.28 米,南北地平高差约 2 米,这一坡降为自然排水创造了有利条件,使积水能缓慢排泄。历年不管雨水多大,也绝没有积水的情况出现!
古代人真的很聪明,很多工艺就算放到现在也算得上是高级的,尤其是在科技没有那么发达的时候,很多建筑都是靠人力、靠技巧、靠脑子完成的。
当然也有一个可能就是当时的皇权制度,和现在的民主法治相比,是压倒性的,现在你不好好干活顶多没了工作,而古代是直接没了命的!像小编这种性子的人估计活不到成年!
Note: There is a poll embedded within this post, please visit the site to participate in this post's p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