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美學新態度
&&小時候,我們常用畫筆隨意塗鴉,從課本、考卷、廣告單、衣服到牆壁無所不畫,但長大之後,不知不覺就放棄繪畫,忘卻童年最純真的快樂。今年4月,人文遠雄博物館以「遊汐物語」為題,展示汐止區15所國小至高中學生的作品,喚起觀者對藝術與童年點滴的共鳴。
「遊汐物語」共匯集汐止15所國小至高中超過百件以上的藝術作品,其創作主軸與美學教育理念各具特色,涵蓋超現實夢境、神話故事、環保議題與科學教育等議題。而這群師生的創作多元,運用粉蠟筆、壓克力顏料、攝影、回收物等媒材,鋪陳出充滿創意的新世界。
同時,展覽也傳達孩子在國小、國中與高中等不同階段的視覺美感與藝術學習。在奧裔美籍藝術學者Viktor Lowenfeld的理論中,將7至17歲學生的繪畫發展分為4個階段,包含7-9歲圖示期(schematic stage)、9-11歲寫實萌芽期 (stage of drawing realis or gang age) 、11-13歲擬似寫實時期 (pseudorealistic stage ),以及13-17歲決定期(period of decision)。
「藝術的學習,看重的不純然是結果,而是整個從無到有的歷程以及背後所蘊釀的思惟。」人文遠雄博物館館長游冉琪表示,因此,藝術不僅作為一種視覺溝通的媒介,表達情感的載體,更是在整個發想和創作的歷程中,成為一種訓練思考與解決問題的重要能力。
在「遊汐物語」中,大人們重新以好奇的雙眼與童趣的心靈,尋回遺失許久的想像力。城市美學新態度也為大家深入介紹崇德國小、金龍國小、北港國小、白雲國小、汐止國中、樟樹實中與秀峰高中等七所學校的創作主軸與作品,感受孩子無限的創意表現。
崇德國小「與大自然共舞」
汐止崇德國小因茄苳溪流經校園後方,山巒環繞四周,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自1991年起,師生們從事螢火蟲棲地調查、生態觀察、野放與復育將近20多年,並把螢火蟲的生態保育納入特色課程,了解螢火蟲從出生到成長的歷程,以及不同的品種。
對崇德國小來說,大自然也是最好的美術教室。在「以自然為師」、「與大自然共舞」的概念下,256位師生們結合生態教育與藝術,創作了彩繪的甲蟲大軍團、拼貼而成的動物異想世界、熱帶動物派對群聚吊飾,以及自然風景繪畫。
其中,熱帶動物派對群聚吊飾從天花板垂落而下,五顏六色的青蛙、鳥與變色龍等動物剪紙隨風飄逸,栩栩如生,讓人感受到美好的自然氣息。當觀者走入展場,欣賞這些色彩鮮明、強烈的作品,也彷彿身處在喧鬧活潑的熱帶叢林中。
金龍國小「一隻貓的旅行:校園的點點滴滴」
金龍國小校內有3間動物教學館,裡頭養了魚、陸龜、蜥蜴、天竺鼠、竹節蟲等300多種動物。校方也規劃自然課程,讓學生進入動物教室學習,認識不同物種的棲息地與飲食習性,並藉由照顧動物了解生命的可貴。
此次展覽,金龍國小師生透過喜歡的動物「貓」來發想。他們以「一隻貓的旅行:校園的點點滴滴」與「貓遊走在校園的隱匿腳步」的概念,串連一系列攝影、黏土、插畫與面具等作品,希望藉由貓咪的視野重新觀看世界,發現校園或日常生活的美好之處。
在師生們的想像中,貓咪走過餐廳與圖書館等校園場所。學生黃苡柔《喵主廚的新菜單》便以貓咪作為餐廳菜單的視覺元素,裡頭的披薩皆是由輕土與壓克力顏料製成,看起來卻非常美味。
而學生們共同創作的書櫃,不只畫有哈利波特的小說、日本文學與中文書籍,也有各種顏色與花紋的貓咪面具夾雜其中。在書櫃上方更有隻虎斑貓坐著喝茶,還有不倒翁與風箏在一旁陪伴,畫面溫馨可愛,營造輕鬆活潑的氛圍。
北港國小「珍愛地球」
對環境的關懷與反思,始終是北港國小想傳達給孩子們的觀念。透過「珍愛地球」的主題,孩子們發揮無限巧思,以廢棄物與回收用品創作藝術品,一系列畫作與立體雕塑因而誕生,表達對環保議題的重視。
利用廢棄物創作的過程,孩子們必須先思考如何表達自己的美感與創意,也得學會解決問題。當學生希望透過吸管、養樂多罐、寶特瓶、牙膏盒與各種尺寸的紙箱,製作小豬、獅子、貓、恐龍、摩天輪與面具等事物,可能會面臨技術層面的考驗,需要花費許多時間與心力克服。
經歷不斷嘗試,劍龍背部的尖刺使用寶特瓶表現,牙膏紙盒成為摩天輪的支架。而養樂多罐橫著擺放後,學生們在瓶口貼覆白紙,並挖兩個洞作為小豬的鼻子,吸管則變成了動物的四肢,看起來精緻可愛。
「廢棄物也是當代藝術重要的創作媒材,北港國小藉此媒材讓學生們認識不同的藝術理念。」人文遠雄博物館表示,撿拾廢棄物與日常物品創作,最早可以追溯到義大利「貧窮藝術」,一群藝術家透過樹枝、金屬、玻璃、織布或石頭等樸素的材料創作,重新賦予物件新的意象與意涵。
白雲國小「故事樂園」
在課本的知識與專業技能之外,學生們也需要學習溝通、團隊合作、自我管理與解決問題等「軟實力」(Soft Skills)。白雲國小教師便要求學生們分組討論,以人物為主軸發揮想像力,在超過2公尺長的白紙上集體創作,強調尊重他人意見、團體合作的重要性。
如果不事先整合大家的意見與繪畫風格,可能就會讓主題失焦或畫面不夠協調,所以需要透過反覆討論的過程,融合所有組員的觀點到同一件作品。像女孩子喜歡描繪漫畫裡漂亮的公主,男孩子卻只想畫有超能力的英雄,最後他們互相退讓,藉由外太空、魔豆、台北101或巴黎鐵塔等主題來串連各種人物。
人文遠雄博物館表示,雖然每個人的創作風格都有所差異,卻有很棒的呈現,學生們透過藝術去學習尊重他人、如何與朋友合作相處、在團隊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以及了解藝術沒有誰對誰錯。另外,老師也要求每組學生撰寫一篇200字的作品介紹,但學生們創意無限,用非常多的字數才講完畫作的故事。
除了集體創作與大尺寸的構圖挑戰外,白雲國小的學生們也嘗試描繪人體。人文遠雄博物館說明,大家從小拿起畫筆,最常描繪的就是人物,但人物姿勢經常千篇一律,因此白雲國小教師透過模型讓孩子熟悉人體結構,掌握各種人體姿勢,讓他們創作活潑自然的人體。
汐止國中「心汐在一起」
在日常生活裡,動漫是孩子最常接觸的圖像創作,也是最能敘述故事的媒介,並藉由對角色的投射引起觀者的共鳴。汐止國中的美術課程以接觸不同媒材的引導下,讓孩子展現多元精彩的創意,包含平面繪畫、油土立體雕塑與微電影等作品。
其中,運用油土創作《自己》與《故事的盡頭》的兩件雕塑,所表達的意涵令人印象深刻。吳有權《自己》刻劃一位比著ROCK手勢、穿著紅色帽T的男孩,表現搖滾精神,而他與同學溫皓錦一起創作的《故事的盡頭》,則塑造一位手拿鐮刀的死神,暗喻他們面對生命與死亡的態度。
「我希望自己的青春故事,是以ROCK的態度,擁有自己的想法,活出自我獨特的風格。」吳有權認為,每個人生故事的盡頭,或許有著不一樣的完結方式,但相同的都要迎接死神的到來,因此他透過雕塑創作告訴觀眾,每個人都應該盡全力讓自己活得精彩,才能沒有遺憾地和死神打招呼。
樟樹實中「夢的超現實」
樟樹實中是台灣第一間改制的實驗技術型高中,跳脫高職原本商業、工業、農業、家事、海事水產與設計等分類,採取跨群科課程教學,期待培育學生跨領域的多元能力。此次展覽,教師也期望將藝術史知識帶入課程,要求學生們以夢境、潛意識與幻想等超現實主義的概念來創作。
超現實主義深受奧地利心理學家佛洛伊德《夢的解析》的影響,強調透過藝術將夢境與潛意識表現出來,作品大多充滿奇幻詭譎般的氛圍。樟樹實中學生們運用蠟筆大膽描繪,挖掘憂鬱陰暗的意識,像人臉的皮膚逐漸融化,或是一位表情陰險的女孩,手裡拿著銳利的菜刀,刀面卻綻放出向日葵,都給人陰森詭異的感受。
而學生曾語婕透過作品《爭吵》所表達的意象,令人文遠雄博物館非常驚艷。《爭吵》描繪一對男女之間的戰爭,男人的頭部變成機關槍,向女人發射子彈,女人表情不悅,以盾牌防禦槍彈的攻擊,背後則是藍天白雲,營造科幻般的夢境情景。
曾語婕寫道,現代人很容易因為一些細小、普通的事情爭吵,因此而產生不必要的摩擦,有了磨擦後通常只會怪罪別人,不會自我反省,非常自我中心。人文遠雄博物館表示,曾語婕表達的是大家認識的日常世界,卻有自己獨特的觀察與見解,大人們也可以透過欣賞孩子的畫作,拾回童心,並感受孩子的內心想法。
秀峰高中「玩藝故事集」
科學繪圖是秀峰高中最具特色的課程之一,學生們從練習基礎素描開始,到透過博物學方法觀察日常事物,再透過藝術呈現素材與創意。博物學以採集、觀察、紀錄與描繪等方式,徹底了解一件事物,引起學生們的好奇心與求知慾。
學生平依芸仔細地刻劃菩提樹與珊瑚刺桐,從完整的一棵樹木,到用1:1比例描繪的花、莖、葉子與果實,並書寫兩種樹木的詳細資料。同時,她對色彩的運用細膩,層次感豐富,表現植物旺盛的生命力。
人文遠雄博物館表示,學生們常不知道自己為何而學習,只是單方面吸收知識,不太會去思考與發問。秀峰高中教師藉由博物學的方法,讓學生深入研究一件事物的細節,從中發現學習的意義,是非常好的教育理念。
「見到某件事物,第一眼肯定是色彩,因為色彩對人的影響與感受是最直接的。」人文遠雄博物館認為,但不只藝術教育會接觸到色彩學,日常生活也會遇到,因此秀峰高中也將色彩學的觀念帶入課程與展場中,建構大家對藝術創作的認識。
藝術的力量 培養自信也能療癒人心
透過藝術與美感教育,孩子不只懂得欣賞美,培養跨領域的整合能力,也可以藉此探索自我並尊重他人意見,內心更能有所成長。像東山國小的美術老師經常將學生的繪畫作品報名獎項,有位小朋友在獲獎之後,自信大增,也開始重視自己的外在形象,穿著與打扮越來越整齊。
在「遊汐物語」開展後,參展的汐止15所國小至高中的師生們陸續到現場參觀。當孩子們看到自己的作品在專業博物館展示,心情都相當興奮,熱情地跟參觀民眾與博物館志工分享創作理念。
人文遠雄博物館館長游冉琪說明,孩子的創作也能拉近大眾與藝術的距離。平常不太接觸藝術展覽、或自認不懂欣賞作品的觀者,也可以透過這些童真的繪畫主題與內容,建構藝術史知識,感受藝術有趣之處。
「藝術更是一種療癒自我的方式。」人文遠雄博物館館長游冉琪認為,心情不好的時候,走進美術館或畫廊欣賞作品,就能從中獲得心靈慰藉,因為藝術家透過創作表現內在世界,讓觀者那些無法用言語跟文字訴說的情感得以抒發。
這篇文章 遊汐物語 用藝術灌溉孩子的心靈花園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