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位于杭州的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名为「从呼捷玛斯到未来图景:苏俄设计历史」的展览,展出了二十世纪二十至八十年代的苏俄设计,作品涵盖戏剧、建筑、手工艺、产品、平面、服装、交通等门类。根据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设计新的世界观」,包括新人新教育、工人文化、日常生活的艺术、未来城市;第二部分是「建造明天的世界」,包括建造「大风格」、战后公寓设计及其工业建筑技术、现代产品设计的起步、装饰艺术风格设计;第三部分是「人文设计&为人类而设计」,包括飞向星空、宇宙主义与太空设计、设计黄金年代与技术美学研究所、设计中的未来学。三个章节大致对应了 1920—30 年代、1930—50 年代、1960—80 年代几个阶段。与此同时,设计博物馆还邀请国内外学者举办了研讨会和线上讲座。
整个展览最令我感兴趣的是第一个部分,也就是以「呼捷玛斯」(ВХУТЕМАС / VKhUTEMAS,苏俄国立高等艺术和技术工作室)为核心的内容。现场呈现了呼捷玛斯的机构沿革及部分师生作品,并将呼捷玛斯与包豪斯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对比。我所关注的主要在书籍设计与字体排印方面,而在所有的展品中,最吸引我的就是利西茨基与罗琴科的作品。比如在第一展厅一个转角处,展出了利西茨基的代表作《用红色楔形打败白色》,这件作品有非常强烈的象征意义,与整个展厅的色调形成一种非常强的张力。现场还复刻了罗琴科设计的工人俱乐部,包括罗琴科设计的桌椅、《列夫》等书刊。
在惊叹呼捷玛斯师生强大创造力的同时,我产生了一个疑问:我们对这个被称之为「苏联包豪斯」「与包豪斯齐名」的学校为什么这么陌生?于是我试图搜寻资料寻找一些在中国的线索。当然我要声明本人并不是研究设计历史的专家,只是处于这个问题格外的兴趣,而开始寻找它的蛛丝马迹。
在文学领域,其实已有学者对中俄关系做过专门研究,比如 1998 年出版的《二十世纪中俄文学关系》(陈建华著,学林出版社),此书梳理了中俄文学交流的历史,这也给研究中俄设计关系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考。
五四运动时期兴起了一股俄罗斯文学热,此时「一批精通俄语的才气横溢的年轻人加入了这支队伍」,瞿秋白就是其中最有成就者之一。他在 1920 年底至 1923 年春曾赴苏联,此时呼捷玛斯刚成立不久,其实他是有机会到访的。从瞿秋白的游记中可见,他当时参观了工厂、学校等诸多场所,但是没有对这所学校的记载,或许是「擦肩而过」吧。不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与马雅可夫斯基见过面,马雅可夫斯基还赠送给他了一本 1918 年出版的诗集《人》。这本诗集虽然不如利西茨基和罗琴科为他设计的另外几本有名,但诗集封面也是早期先锋派使用纯文字排印的一种类型。
1921 年 6 月 22 日至 7 月 12 日,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举行。由呼捷玛斯师生创作的《革命莫斯科——致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是赠送参会人员的礼物。瞿秋白应邀出席了大会开幕式,也不知他是否看过此书。
瞿秋白回国之后也参与过杂志的编辑与设计,比如在 1923 年设计了《新青年》杂志的封面,并未像当时苏联流行的构成主义设计风格使用活字字体、美术字或版画,而是使用了绘画和书法字。
鲁迅也是苏俄文学艺术译介的代表人物之一。1909 年他与周作人合译出版的《域外小说集》中就有几篇俄国文学作品,之后又陆续翻译了许多苏俄文学著作。除了翻译以外,鲁迅通过策展、出版的方式向中国介绍了苏俄版画,陆续编选出版了《新俄画选》《引玉集》《苏联版画集》等书。
《新俄画选》为鲁迅编辑的《艺苑朝华》第一辑第五种,于 1930 年 2 月完成,第一次集中地向中国介绍了苏联版画艺术。1933 年 10 月 14 日,鲁迅在上海千爱里举办了「德俄木刻展览会」;12 月 2 日在日本青年会举办了「俄法书籍插画展览会」。1934 年 3 月,鲁迅编选出版了《引玉集》,收录苏联版画 59 幅,其中有密德罗辛(Д. И. Митрохин)、克拉甫兼珂(А. И. Кра́вченко)、法复尔斯基(В. А. Фаворский)、保夫理诺夫(П. Я. Павлинов)、冈察罗夫( А. Д. Гончаро́в)、毕珂夫(M. Пиков)、莫察罗夫(С. М. Мочалов)、希仁斯基(Л. С. Хижинський)、亚历克舍夫(Н. В. Алексеев)、波查日斯基(С. М. Пожарский)等人作品。
1936 年初,由苏联对外文化协会组织的苏联版画展览会在南京举行,2 月在上海展出。在多人的帮助下,良友图书公司的赵家璧借到此次展品,由鲁迅编选了《苏联版画集》于 1936 年 6 月出版,收录版画作品 172 幅,其中有法复尔斯基、冈察罗夫、克拉甫兼珂等人作品。在这些版画家中,法复尔斯基(1886—1964)就是呼捷玛斯的第二任校长,在《引玉集》收录的《一九一七年十月》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为纪念十月革命而作。保夫理诺夫(1881—1966)是呼捷玛斯的教师,冈察罗夫(1903—1979)是呼捷玛斯的学生。
鲁迅在《〈引玉集〉后记》中说道,「因为我极愿意知道作者的经历,由靖华兄致意,住在列宁格勒的五个都写来了」。可见鲁迅先生特别关注艺术家们的简历,但是由于资料有限,只对其中几位版画家做了简要介绍。因为「在墨斯科的木刻家,还未能得到他们的自传」。鲁迅也从「苏联小百科全书」中找到了法复尔斯基的简历。只是太过简略,未提及呼捷玛斯相关内容。他在《〈新俄画选〉小引》又提到:「如罗直兼珂(罗琴科)和力锡茨基(利西茨基)所装饰的现代诗人的诗集,也有典型的艺术底版画之称,但我没有见过。」其实在当时日本出版的画册中收录过一些苏俄的设计,比如《现代商业美术全集·第廿一卷》就有利西茨基设计的《物质》杂志封面及为马雅可夫斯基设计的《为声音》封面。这类画册在上海就有出售,鲁迅很有可能看到过这些画册,但因为书中没有注明设计者,即便看过也不知道是谁设计的。
鲁迅在设计封面时,会比较有意识地使用活字排印或者进行字体设计,并且结合版画等元素。这种先进的设计意识取决于他在美术、书法等多方面的综合素养。但作为「文人设计师」的鲁迅主要是为自己的著作设计封面,而身为专业设计师的钱君匋就不一样了,他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并且积极学习各种风格流派。在如前所述的「俄罗斯文学热」中,中国出版了大量译著和论著,而钱君匋就是这个时代的亲历者。在其设计作品中就有很多苏俄题材,除了文学以外,还有政治、音乐、美术等方面的内容。在此试举几例。
1.《文学周报·苏俄小说专号》 这本书封面显然是模仿了罗琴科为尼古拉·阿塞夫的《诗选》设计的封面。两个封面都是红色文字做底图,黑色文字居中叠印在上面。不同的是罗琴科封面是使用的具有构成主义代表性的无衬线体,而钱君匋使用了富有个人风格的宋体美术字。
2.《莫斯科印象记》 1928 年 1 月,胡愈之流亡法国,留学巴黎大学国际法学院。1931 年春,经苏联回到中国,撰写了《莫斯科印象记》。胡愈之在游历莫斯科之时,呼捷玛斯也已经关闭,可谓「擦肩而过」,不过这本书的封面显然可以找到一些联系。在此书序言中提到,书的封面是「用苏联新派建筑作蓝本,而经钱君匋先生改作」,这个苏联新派建筑也就塔特林的第三国际纪念碑。书的扉页使用的一件版画作品,也就是克林斯基的《机械化的个人》,不知他是直接取自鲁迅编的《新俄画选》,还是从其他俄文资料找来的。
除此之外,钱君匋还是设计了很多苏俄题材的封面,比如《俄罗斯文学史略》《东方寓言集》《苏俄文学理论》《艺术社会学》、文艺理论小丛书、科学的艺术论丛书,以及俄国作家屠格涅甫、高尔基、柴霍甫著作系列等。因题材的关系,设计或多或少会参照苏俄设计风格,但也值得注意的是,很多著作是从日译本转移而来,设计更多受到了日本设计的影响。
这些内容虽然与呼捷玛斯没有直接的关系,却也有构成主义的影子。钱君匋不仅在设计实践中积极尝试各种新的风格,而且对美术史有相对系统的研究,并撰写了美术理论书籍,如在《西洋近代美术史》讲到:
在革命后的苏俄,工艺美术的制作选取了两种倾向。一种是民艺的新生,一种是构成主义的意匠。苏俄的艺术,自中世纪以来,已走入「比上丁」(即拜占庭)的艺术的系统,含有极多的装饰性质,但自革命后,工艺美术家们,遂放弃革命前的都市的「布尔乔亚」(即资产阶级)的趣味,而是以自己制作的 inspiration (灵感·感悟),去发见田舍民艺。于是,这新的民艺的互动,就成为革命后的苏俄工艺的新特色,而广播于各地。政府因企图乡土工艺的发达,在这特殊的区域,为适应各民族的各自的需要和趣味,设立工艺学校或装饰美术学校。而表现的题材,也由宗教的一变而为民众的了。
不过对于「设立工艺学习或装饰美术学校」,文中没有详细阐述。在此文前,他介绍了「一九一九年德意志建筑家格罗辟哀司倡设国立工业美术学校,此处的「国立工业美术学校」也就是包豪斯。
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除了出版大量的俄罗斯文学,还出版了很多关于苏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等各方面的书籍,其中在《苏俄文艺总论》的第五章「苏维埃绘画与建筑」介绍了「革命前期的团体」、「未来派」、「构成主义」、「亚弗尔」及「美术学校」。其中「美术学校」一节提到:
列宁格拉美术学校,莫斯科绘画、建筑、雕刻学校等主要的学校,都彻底的改革了。现在学生有关于教授选择、新的教授法的计划案、科目的设定、学校事务的管理等发言权了。学生从预科开始——在预科时,授与素描法、模型法、建筑制图、雕刻、印刷、色彩、图案等全绘画艺术的基础的一般入门及其智识。其次才进而为专门的研究。譬如:绘画,或绘画的分科如演剧装饰,或雕刻、建筑及各种笔写美术。
「莫斯科绘画、建筑、雕刻学校」即是「呼捷玛斯」的前身之一,创立于 1865 年,1918 年改为第二自由工作室。这里所说「改革了」,也就是 1920 年与第一自由工作室合并为「莫斯科高等艺术与技术工作室」。这里介绍的预科制,也就是「呼捷玛斯」的教学模式。
另外在 1936 年出版的《新建筑》当中介绍过「苏联建筑」,并在创刊号封面上使用了构成主义作品。但是都没有介绍过这所学校。当然在这个时候,呼捷玛斯已经关闭,苏联国内对其也是持批判态度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苏联也向中国派驻了大量专家,他们对呼捷玛斯的态度,从 1953 年建筑学者阿谢甫可夫在清华大学讲学的讲义《苏维埃建筑》中可见一斑:
一九一八年根据苏维埃埃政府的法令,改组了艺术学校,成立了自由的艺术工作室。消灭了等级的物质的困难,发现并教育有才干的人,就形成出自工农之间的新生力量参加到艺术学校中去的热潮。在这些艺术工作室中开展着各种派别的尖锐的创作斗争。这个斗争最后就归结成两个基本方向的斗争,一个是产生着苏维埃的有思想的现实主义的艺术,另外一个则是反映资产阶级艺术的瓦解和腐朽的各种形式主义派别。这种堕落的伪装是用摹仿革命的词藻掩饰着,并在艺术方面及艺术遗产方面,炫耀极端的虚无主义,并且其中一部份还渗透到艺术学校中去,他们曲解艺术,并且把苏维埃青年的创作愿望引到歪路上去。虚无主义的形式主义的观念开始时是形成在绘画中,后来就传到了建筑中。
在这份讲义中,可以清晰看到当时的苏联专家对二十年代的各种流派的批判,尤其是对构成主义的批判。虽然提到学校的改革,显然他在此不会强调呼捷玛斯的存在。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国与苏联的交流中断,一直到八十年代初期,中苏关系缓和,在一些书刊中开始出现对苏俄设计的介绍,不过大都比较简略,在介绍「呼捷玛斯」的时候有些使用全称意译,有些使用简称音译且不统一。
八十年代较早介绍苏俄设计的文章,有陈志华先生撰写的《苏俄早期建筑思潮——兼论我国现代建筑》,作为附录载于他翻译的金兹堡著作《风格与时代》。文中提到了「高等艺术与技术学校」并标注俄语简称,对这所学校也作了介绍和评论。书中标注此文写于 1980 年 2 月,但目前未找到这篇文章最早发表的资料。不过,在 1980 年出版的《建筑师》第三期中,陈志华(窦武)先生撰写的《北窗杂记(四)》中也提到了这所学校,译为「高等工艺美术学校」,未注俄语或英语。
1982 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了由童寯撰写的《苏联建筑》,书中对呼捷玛斯没有介绍,只能在对利西茨基的注释中,找到一句「翌年(1921 年),他又回到莫斯科美术学院任教」,根据利西茨基的简历,此处的莫斯科美术学院应该就是呼捷玛斯。
1986 年发表的《应该重视对俄国先锋派美术的研究》,这篇是国内较早关于俄罗斯先锋派艺术的比较系统论述的文章。由陈瑞林(楚水)撰写,朱伯雄(羊石)修改。以两人的名义在中央美术学院院刊《世界美术》发表。此文介绍了「国家艺术技术学校」,即呼捷玛斯,并且将其与包豪斯相比,指出他是苏联工艺技术新观念的母体,强调了其重要性。文中没有备注俄文及英文:
1920 年,苏联成立「国家艺术技术学校」,美术方面,到处可以感受到当年俄国先锋派艺术,其性质与德国「包浩斯」学校相近,研究的主要目标也是针对建筑机能和物质产品制造的改造。从某种意义说,这是后来苏联工艺技术新观念的母体。
《技术美学和艺术设计基础》一书是在哈尔科夫公用建筑工程学院从 1965 年起教授的「艺术设计原理」课程教稿基础上撰写的,作者为施波拉,1978 年初版。两家中国出版社在 1986 年几乎同时出版了中译本,书名略有出入。书中对苏联设计历史有简单阐述,其中机械工业出版社版本中用全称提到「国立莫斯科高等艺术—技术机构」,标注的是俄语简称 Вхутемас,没有使用简称音译;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版本中使用的是「国立高等美工实习学校」,未标注俄文或英文。
机械工业出版社版:「发展和提高工业艺术文明的重要历史事件,是 В. И. 列宁 1920 年签署的关于建立国立莫斯科高等艺术-技术机构(Вхутемас)的命令。命令指出,Вхутемас 是高等艺术专科学校,其目的是为工业培养高水平的艺术行家,同时也为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教导员和领导人员。」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版:「在发展和提高工业艺术文明方面的一个有历史意义的重要事件是,1920 年列宁亲自签署了关于建立国立高等美工实习学校的法令。这个法令说,这是一种专门的高等艺术学校,目的是为工业部门培养艺术师——高级技师,同时也为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教员和领导人。」
吕富珣在 1990 年翻译出版的《苏维埃建筑》和 1994 年出版的《苏联前卫建筑》中,将ВХУТЕМАС译为「高等艺术与技术工作室」,并且标注了俄语简称。
陈志华先生在 1991 年重版的《风格与时代》的《著者小传》中介绍金兹堡时提到「高等艺术技术学院」,并标注了俄文简称 Вхутемас,未作音译。很有意思的是,在《译后记》中,译者将「构图」与「构成」标注了音译——「构图」(贡波席奇)、「构成」(贡士特鲁克奇)。
1998 年韩林飞先生翻译的《莫斯科建筑学院模型教学》一文中将 ВХУТЕМАС 译为「呼捷玛斯」,这是目前所见最早将 ВХУТЕМАС 音译为「呼捷玛斯」的资料,并且指出它是与包豪斯齐名的「现代建筑运动发源地」,但未作更加详细的介绍:
莫斯科建筑学院的前身可以追溯到 1920 年成立的「苏俄高等艺术与技术创作室——呼捷玛斯(BXYTEMAC)」,该创作室曾经是与德国鲍豪斯齐名的现代建筑运动发源地,在 20 年代的现代建筑运动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们所提出的「空间—形体构成」理论在现代建筑的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
据韩林飞在 2020 年撰写的《纪念呼捷玛斯一百年(1920-2020):呼捷玛斯在苏俄前卫艺术运动中的地位与贡献》中说明「译名『呼捷玛斯』最早由作者在 2005 年的文章《呼捷玛斯:前苏联高等艺术与技术创作工作室——被扼杀的现代建筑思想先驱》中首次提出这样的音译,后学界中基本统一沿用了这一版本。」如前文所述,其实韩林飞先生在 1998 年就提出了这个音译。
2000 年出版的《俄罗斯苏联美术史》,根据作者说明,此书在八十年代后期就已经写成,1990 年在台湾出版,是比较全面介绍俄罗斯美术史的著作。书中多次提到此校,在对不同艺术家介绍时,译名略有出入,其中译为「莫斯科高等艺术技术学院」、「高等工艺美术学院」。
2001 年出版的《俄罗斯先锋派艺术》中多次提到此校并进行了介绍,其中译名有「国立高等艺术-技术学校」「高等技术与艺术工作室」「高等艺术与技术工作室」几种。书中未注明俄文或英文。此书附有「俄罗斯先锋派艺术大事年表(1703-1991)」,其中在 1920 年列出了「莫斯科高等艺术与技术工作室成立」,在 1926 年列出「莫斯科高等美术工艺学校改组为莫斯科高等美术工艺学院」。前后译名亦不统一。本书中引用了加博(1890-1977)的记述,介绍了这个「高等技术与艺术工作室」:
这个机构几乎是一个完全自治的新型的艺术团体,它既从事教学活动,又从事学术研究。工作室不仅完成包括特殊专业的艺术专业教学(工作室设有绘画、雕塑、建筑、陶瓷、金属制品与木制品、编织和印刷工艺 7 个系科),同时举办大型的讨论会和开设由学员自己进行独立研究的课程,这些讨论会和研究课程都可以自由参加……这些讨论会对于以后构成派艺术的发展所产生的巨大作用,远远地胜过了任何的课堂教学。」
2002 年在北京举办了《建筑师创造力的培养:从苏联高等艺术与技术创作工作室到莫斯科建筑学院》展览,同时印制了展览图录,其中将「呼捷玛斯」与包豪斯进行对比,并且标注了俄文全称、简称。奇怪的是在 2007 年正式出版的此书中,删去了这个内容。并且没有使用「呼捷玛斯」这个译名,而是使用「高等艺术与技术创作工作室」。
2002 年出版的《世界平面设计史》中提到了「Vkhutemas」(呼捷玛斯简称的英文转写),译为「弗克乎特玛斯」:
1918 年,在莫斯科也有前卫的艺术家和设计家成立了团体「自由国家艺术工作室」(the free state art studios),利用缩写简称为「弗克乎特玛斯」(Vkhutemas),这个团体力图集各种艺术和设计之大成于一体,绘画、雕塑、建筑、手工艺、工业设计、平面设计等等无所不包,具有高度的全面性和广泛性……
2004 年由黄居正编译的《苏联前卫建筑·艺术相关年表 建筑·美术艺术各领域·政治·社会其他地域的动向》一文中,作者注明本文根据后藤武撰写的「苏联先锋建筑·美术关联年表 1900—1939」(刊于日本《建筑文化》1994 年 12 号)编译而成,其中在「建筑·美术」一栏的 1920 年条目中列出了「(Vkhutemas)国立高等美术技术学院建校」,此处标注了英文,另外在介绍其前身 SVOMAS(国立自由艺术工房)的条目中,又提到「呼捷玛斯」,未注英文译名及俄文:
SVOMAS(国立自由艺术工房):莫斯科绘画·雕塑·建筑学校与斯托洛加诺夫的实用美术学校在革命后被闭校,并被改组成国立自由艺术工房,不久之后改为呼捷玛斯,最后又改为莫斯科建筑学院。
2005 年由韩林飞先生撰写《呼捷玛斯:前苏联高等艺术与技术创作工作室——被扼杀的现代建筑思想先驱》一文中将 ВХУТЕМАС 译为「呼捷玛斯」,并对呼捷玛斯的历史进行了梳理和介绍。这篇也是目前可以找到最早详细介绍呼捷玛斯的文章。
在 2006 年出版的《现代版式设计先驱》一书中介绍罗琴科时,提到此校,将其翻译为「伏克台姆斯艺术学校」,未注英文或俄文。在 2006 年出版的《设计,为乌托邦而奋斗——罗德琴科、利西茨基和莫霍利-纳吉(1917—1946)》一书中,将其翻译为「福库特马斯设计学院」,备注了英文,未注俄文。在 2006 年出版的《世界设计史》书中将其翻译为「莫斯科高等艺术暨技术学院」,备注了英文简称译名,未注俄文。
通过以上简单且不完整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我们对这所学校的了解一直到 2005 年,才有较为详细的介绍。另外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在数十年来,而其中关于这所学校的译名出现多种。最后我们来重新来看一下这个学校的名称与译名:
根据《俄语姓名译名手册》(商务印书馆版),ВХУТЕМАС 对应的中文是「弗胡捷马斯」。译为「呼捷玛斯」是省略了第一个辅音 В(弗),同时有学者指出「玛」 是用在女名上的,若当女名转译,用「玛」则不能用「斯」而要用「丝」;若当男名,用「斯」则应该用「马」与之匹配。不过作为一个机构名称,结合了男女两种译名,是否也可以看做一种男女平等的象征?
相对五个字的「弗胡捷马斯」,四个字的「呼捷玛斯」更为上口,如此也更易传播,并且这个译名在学界也逐渐约定俗成,希望自此可以「名正言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