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靡英语世界的 Wordle 猜单词游戏不仅让开发者 Josh Wardle 赢得《纽约时报》的收购合同,也让中文开发者踊跃地试做各种汉化版本。Wordle 有不少精妙之处,都恰好踩在一个好作品能流行起来的节奏上,它的中文衍生游戏却在照葫芦画瓢中难免丢掉了一些关键元素。
让玩家获得中等程度的信心,是解谜游戏使人产生好奇心并留下的关键,这一点 Wordle 始终比它的中文衍生品做得好。借助英文拼写规则,相邻字母之间互为线索,每一步循序渐进、由难变易的过程,为玩家形成一条连续且平缓的心流,并在猜对结果时获得一次强烈的正反馈。中文衍生游戏借用了猜字母的核心玩法,却对汉字本身一音多字的特点缺乏考量,猜出字母后还需要穷举可能的汉字和成语。即便开发者增加了提示,整体的解题难度仍然很大。Wordle 的解谜体验像高山滑雪,顺势而下;中文衍生游戏也邀请玩家来滑雪,却把他们放在一块平地上。
另一个关键因素是提供熟悉的陌生感。Wordle 的玩法和古老的游戏《猜数字》(Bulls and Cows)类似。第一次玩 Wordle 时,笔者最大的感受是它和童年时期的电子词典游戏《猜数字》很像。实际上,上世纪欧美就流行过另一个借鉴了《猜数字》玩法的玩具 MasterMind,想必很多国外玩家也在第一次玩 Wordle 时也想起了充满好奇与快乐的童年。一次完美的游戏体验恰是设计师、游戏作品和玩家共同创造的,缺一不可。而缺少《猜数字》或 MasterMind 的文化基础,也是 Wordle 和其中文衍生游戏无法在中国大规模流行的原因。而陌生感,作为「新瓶装旧酒」的「瓶」,虽然占比不多,却尤为重要——我们无须掩饰对 Wordle 使用 Emoji 分享结果这一巧思的赞美。作者发明了一种在公共领域里不透漏答案却分享过程的绝妙方式,让古老的游戏玩法在数字时代重新流行。
借助字母猜词的核心玩法,从底层限制了 Wordle 中文衍生作品的发展。无论从「中等难度」和「熟悉的陌生感」这两点设计原则,还是从内容的丰富程度来看,Wordle 的新东家《纽约时报》的老牌填字游戏(The Crossword)更值得中文世界借鉴。填字游戏就像媒体健壮度的晴雨表。让《纽约时报》跨越数字化转型阵痛,在订阅制和数字媒体下的填字游戏,依然是留住读者和形成社群文化的重要内容。然而在中国,随着《南方周末》等纸媒的式微,类似《小强填字》这样的填字游戏也失去持续演化的土壤。近些年,笔者发起的灵感买家俱乐部面向会员设计了十几套填字游戏,制作过程中探索一些中文填字游戏的方向,在此分享探讨。
在小众社群类媒体兴起的当下,填字游戏既是一种传播主题知识的内容形态,也是一种凝结社群文化的手段。当然,无论是英文还是中文的填字游戏,都面临无法适应新媒介的问题。我们可以把一整套填字游戏原封不动地从报纸上搬到网页和应用软件,但这就像 Word 把 A4 纸和分页系统带到数字出版中那样,并未结合数字媒介特点重新做设计。这一次 Wordle 恰到好处地借助社交网络传播并流行,正是对填字游戏最大的刺激和启发。如何针对新媒体重新设计,英文和中文的填字游戏都有很长路可探索。而失去演化土壤的中文填字游戏,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