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整活
2022年世界建筑节年度建筑名单公布,
意外入围了这一建筑界举足轻重的大奖。
“多想想对方的好,日子才能好。”
室内有一个通高3层的图书馆。
聊了聊疫情期间在这生活的体验。
责编:陈子文
屋主郭家夫妇
2022年夏天,设计师赖建志收到了一份特别通知,他设计建造的高雄郭宅,入围了世界建筑节2022年年度建筑大奖。
这个家历时5年建成,本就不易,意外入围,让设计师和屋主夫妻俩都十分欣喜。
赖建志在施工中的郭宅,非科班出身的他,于36岁在屏东组建了自己的设计和建造团队
尤其对赖建志来说,作为非科班出身的设计师,这是他第一次受到国际建筑界规模最大、声望最高的盛事的垂青。
他的建筑设计生涯始于30岁,此前20多年的人生,仅仅念了3个月大学就退学帮家人还债,卖过电脑,做过猪饲料业务员。
30岁,家中的债务还清,他的人生得以重启,可以考虑为自己而活,真正地“立业”:找一个可以做一辈子的职业。
郭宅由一栋占地90m²、三层楼高的长方形盒子和南侧单独一间的80m²的祖堂构成
在书店意外读到建筑师安藤忠雄的故事,启发了他。安藤忠雄一生未受过正统的建筑学教育,29岁开始自学,最终成为建筑界举足轻重的大师。
赖建志决心追随他的步伐,从工地助理开始,5年磨练后,他在36岁成立了自己的设计事务所,立足点是“懂设计的不一定能建造,能建造的人却不一定会设计。”
和偶像安藤忠雄一样,赖建志也喜欢用清水混凝土,而且他自己养施工师傅。
郭家在正对祖堂不远的院子里,挖了一个浅浅池塘
郭明哲从事外贸行业,多年打拼,也意味着“多年离家”,如今想要“安家”,遇到一个努力“立业”的赖建志,两人一拍即合。
历经5年,最终实现了“像美术馆、图书馆一样的家”
作为甲方,郭家的需求乍听明确,细品却又太过抽象。赖建志的第一反应是:那究竟是个啥?图书馆、美术馆空间大家都熟,合在一起的家,该是什么样子?
细问后得知,夫妇俩是在图书馆偶遇相识的,两人都喜欢看建筑和展览,相知相恋,美术馆、图书馆是他们最常去的约会之地,凝聚了许多美好回忆。
“想要一个好看的家,而过往的经验里,美术馆、图书馆就是好看的。”
▲
郭明哲有意把完工日期定在了2月14日——他和太太确定关系的纪念日。“我觉得这样的家,可以唤起那些我们在一起的美好回忆,不如意事常八九,常想一二、不想八九。婚姻生活充满了琐碎的日常,也会有口角,碰到不开心,多想想对方的好,日子才能好。”
郭家夫妇在高雄市立图书馆相识,赖建志亲自走访了这间图书馆,远在德国的斯图加特市立图书馆则是郭家夫妇给的重要参考之一,图书馆顶部5层犹如迷宫盒子的书廊大厅是其标志
▲
由于宅基地就是一个长方形,赖建志将房子的基本形态设定为长方形,短边朝外,出家门左右看,两边都还有大量空旷的空间。
总共3层楼,形成了一个灰色的清水混凝土盒子。这个外形独特的家,一开始也意外地“吓退”周围的邻居,因为和周边的房子都不大一样,又很考究。
▲
清水混凝土方盒子的每个面,都藏着设计,通过外立面的开窗,就能大致分辨基本的入口、南北面。
北侧开窗,基本是矩形,大小不一,像是一个个方块随机分布。南侧的开窗则普遍比较大,半圆、三角、矩形的都有。
▲
▲
▲
▲
楼梯转角靠墙一侧放了书架,可以随时坐在楼梯上看书
从1楼上3楼的过程中,可以随时抽出一本书,坐在楼梯,或在就近的凳子上坐着,或者去稍远的阅读沙发区。
与阅读相关的翻找、寻觅,多种形式的停留,是这个家每位到访者都惊叹不已的体验。
“哪怕不做什么,看着阳光斜照,体会在清水混凝土墙上的光影流变,也很美。”郭明哲说。
▲
2、3楼都围绕图书馆展开,卧室区被放在了侧边
在内部空间的设计上,郭明哲对设计师的要求是“着重考虑公共空间,卧室只是睡觉,可以放在侧边”。多年奔波在外,和家人聚少离多,他希望和家人多在一起、多互动,除了睡觉之外的时间,他恨不得家人们时刻粘在一起。
从这点出发,便可以理解郭家无处不在的可陪伴空间。那些稀松平常和家人在一起的日常,被郭明哲在采访中一再当作至宝提及。
▲
在二楼滑梯的一侧,设计了阅读沙发座椅,家中几乎所有的公共空间,都是同一个思路,孩子在玩的时候,家人可以在旁边做自己的事情,偶尔看顾,各安其所。
2021年搬入后,因为疫情,大人居家办公,小孩时不时得在家上网课。不怎么外出的这两年,他们一起分担家务,一起陪两个孩子玩耍。
“这时候才知道什么是最珍贵的。”郭明哲的感受是,疫情像是一个强大的外力,将他们一家牢牢束在一起。
▲
唯一的独处空间在三楼,在入口处的上方的空中天桥,“如果想呼吸新鲜空间,转换心情,我就去天桥。”在这里,他抬头可以看到天空,低头可以看到阳光在建筑表面滑过,透过一侧的三角形开口,可以看到院子里的祖堂。
▲
“往回看的话,其实你会发现童年的时候是最快乐的,那是一生中最无忧无虑的时候。”
▲
清水混凝土的滑梯,考虑安全,孩子们要从二楼的地面先爬上滑梯顶部,再原路滑下
他在二楼为孩子设计了一个大型滑梯。“无论刮风下雨,不管四季变化,孩子都可以随时滑滑梯,完全不需要受到约束。”
▲
郭家的每日功课——拜拜,是从小的耳濡目染,孝敬长辈、常怀感恩之心,也是他想要传给下一代的“财富”
他每天起床都要走到院子里,去祖堂拜拜。这是之前住在高层住宅的遗憾,无法烧香,更无法在重大日子举办祭奠。
小时候对祭拜最大的印象,是可以吃鸡腿,在艰难时节,食物的记忆和慎终追远,印刻在郭明哲的脑海中。
“等到这个年纪,突然对那些仪礼,有更多的感受和体会,我觉得那些仪式,教会我什么是孝顺,要对长辈有敬意。”
造这样一个家,郭明哲试图追回已经逝去的童年,也为下一代再现和重塑童年的美好。另一方面,是传承老一辈交给自己的传统,温良恭俭让。
一个老式磨盘被摆在了墙角,紧挨着一楼楼梯下的窗外,5岁小女儿最喜欢躲进这个洞穴看书过家家,他用窗外的“装置”,提醒儿女父辈曾经的辛劳。
▲
去拜拜的路上放置了沙坑,加上池塘,似乎每天走的这一段路,都像走在童年那些美好的回忆之中,也意外地找回了小时候在乡间被叔伯婶婶照拂的邻里氛围。
邻居们经常送来新鲜蔬果
整个村子都是孩子们的游戏场,孩子们到处野,还顺便为夫妻俩和周边农人的社交破了冰。
此后便一直常来常往,他们会收到大串香蕉——是可以分出来好几十串之多“根本吃不完”的量,各种水果、农作物,会按季节出现在家门口。郭家,也会回馈他们从城里买过来的蛋糕、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