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美學新態度
藝術資產 的公允價值衡量,之於藝術家自身、喜好藝術或視為投資項目的收藏家與企業,都是整體環境新階段的重要議題。
若言台灣歷史 400 年,美術史 100 年,在公共美術館尚未如今日繁盛的年代,作為藝術品與愛好者們引介的橋梁,畫廊在台灣出現的時間約有美術史的一半。而自發籌組眾人之力的畫廊協會,1992 年成立社團法人至今,則正滿 30 年。
身為一級市場的畫廊,與區域藝術產業的成形、藝術家職涯,甚至是藝術圈創作生態的發掘及支持,有著相輔相成的關係。
隨著國際金融關係愈趨密切,全球化之下資訊透明及普及度的提高,根據《2016/17 亞太藝術市場報告》調查,藝術品也從早期單純的收藏,演變為許多企業資產配置,進而建立品牌形象的選項。2019 年,台灣《上市上櫃公司企業社會責任實務守則》的修訂,更明確將「促進文化發展」納入「維護社會公益」範疇,鼓勵上市櫃公司在有形資產之外,落實藝術文化等無形資產的共榮。
此外,對於藝術家的生存來說, 藝術資產 的管理與市場秩序也是要緊之事。台灣早期環境中,畫廊業者與藝術家的合作往往基於情感默契,而未訴諸文字,歷經 1980 年代末的贗畫猖獗,至 1990 年代末才完成經濟代理制度的變革。然而近年藝術圈幾件不公平定型化契約等衝擊性事件的發生,例如像是賣身契般箝制藝術家畢生創作權益、牽連甚廣的「全球華人藝術網著作權爭議事件」,卻昭示著台灣藝術產業的許多環節仍有待完善。
在社會追求及法規的與時俱進中,藝術作為資產所需的保值和流通,向國際接軌的 藝術資產公允價值衡量 在台灣已是勢在必行。經過多年研究,並於 2021 年接受文化部官方委託,畫廊協會(TAGA)附設台北藝術產經研究室參考國際做法,同時符合台灣產業需求,在畫廊協會 30 周年(2022年)完成具備產業公信力的《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藝術品鑑定鑑價作業準則》訂定。準則由「科學檢測」、「資產評價」與「鑑定作業」組成,包含「一個標準、一次認證、全球接受」的科學驗偽,涵蓋收藏、訴訟、捐獻、理財等面向,能夠銜接台灣財會與司法制度的系統化鑑價,還有鑑定人資格等適用範圍。
為建構更健全的藝術市場秩序,畫廊協會亦持續推動鑑定鑑價人才培育與藝術資產評價服務,提供無論私人或公司,企業或非營利機構的購藏、保險等需求。
日前,畫廊協會於台北士林萬麗酒店舉辦記者會,除了介紹藝術品鑑定鑑價準則,也發表新書《傳承開今》──採集彙整過去 30 年以來珍貴的圖片與史料,補足台灣美術史的產業面向。既傳承過去的努力,也推展開今的可能性。準則公布之後,仍有賴視覺藝術產業各方角色,與財會、稅務等社會整體層面的具體參與。也令有志者期待更多的共識與突破,可以如何發展台灣藝術文化下一階段的新局面。
採訪撰文|Melody TU
資料提供|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TAGA)
Podcast 節目|藝術聲鮮 ART TAIPEI Live Talk [ 收聽 ]
視覺藝術類第 1 名、藝術類第 4 名、全台第 89 名的 podcast 節目。第一季於 ART TAPEI 2022 期間播出,廣獲迴響。第二季鎖定各個不同博覽會與 ART TAIPEI 台北藝術博覽會的各種異同比較。
𐤏 KIAF + Frieze Seoul ft.
𐤏 Discovery Art Fair Frankfurt
𐤏 雅加達藝術市場觀察
𐤏 Miami Basel 藝術市場筆記
𐤏 Art SG 對東南亞的藝術市場影響
延伸閱讀
這篇文章 藝術如何成為資產?今日藝術家與收藏家都需要的鑑定價準則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