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美學新態度
2023台北雙年展 正式公布展覽主題:「 小世界 」(Small World),在後疫情及後全球化時代,帶來有別於往的框架論述與策展形式,企圖重新連結直覺感受的觸動。
「無論你過去幾年經歷了怎樣地獄般的生活,你多半都感覺且見證事物起始與結束的難以捉摸。你可能已經跑到最近的避難所尋求庇護,卻發現自己身處一個由攝影機和螢幕組成的萎縮艙體中,接受視覺轟炸且精疲力盡。或許是時候將眼光越過錯綜複雜的管線,問問我們如何將自動化的威脅性聲響轉譯成音樂,如何探索我們腳下大地的未知力量,這可能會為一種新的、更抒情的生命和創造提供可能性。」
──第13屆台北雙年展
自 1998 年舉辦至今,台灣第一個面向國際能見度的雙年展:「台北雙年展」,向來擅長回應當今世界人們的處境與議題。年底即將登場的第 13 屆,於今日(3/13)宣布展覽主題為「 小世界 」(Small World),並首度公布為台灣帶來全新創作的部分藝術家名單。
2023年,可以說是影響世界至少三年多的疫情時代,終至尾聲的時間點。經歷過生死與日常限縮等衝擊的我們,面對後全球化時代,自我身分與區域政治的理解,可以有什麼樣新的思考與視野?今年的台北雙年展也做出了改變。
過往彷若媒合般,由台北市立美術館分別邀請一位台灣策展人與一位國際策展人搭配,展開議題框架思考的大論述。今年台北雙年展,則在館方、策展人與藝術家都有更密切交流的機制下,首度出現各有專擅的策展團體協作,由周安曼(Freya Chou)、穆柏安(Brian Kuan Wood)以及莉姆.夏迪德(Reem Shadid),試圖收穫疫情期間我們的感知,用更抒情的方式連結這個世界。
更多策展人介紹:台北雙年展 團隊公布|首度多人協作策展 2023 年 11 月登場
近期(2022)在第59 屆威尼斯雙年展擔任「徐世琪:懸浮,香港在威尼斯」客座策展人,來自台灣的周安曼(Freya Chou)表示,「小世界」的觀點來自疫情之下受到限制、範圍縮小的經驗,以台灣的特質為出發,看向世界,試圖在失焦與失序中看見我們不曾看見的。
帶來中東視野的策展人之一莉姆.夏迪德(Reem Shadid),則描述疫情期間在印度,如何在被迫圍觀自己的生活中,張力與矛盾上升到新的高度,從中發現新事物;也在失去親友及各種限縮中,思考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例如數年未能見到喜馬拉雅山,在人類減少外出活動時出現,人們才普遍意識到空污如此嚴重。隔離在家中,將生命力帶入家中變成是大家都要關注的事。而和外界連結要透過機器,去展演自己的生活,如何重新書寫與外界的連結,我們都要尋找新的集體智慧。
為團隊提供作家及編輯視角的另一位策展人穆柏安(Brian Kuan Wood),與藝術家們一起來思考,在時間與科技快速進展的時代,我們如何繼續分享?怎麼在不失去時間的前提下來創造時間?
他也介紹大家共同討論出的主視覺。在本屆主視覺中置入看起來抽象的山,其實是台北市的地圖形象。被切割的台北圖形,可以縮小與放大,並未完全出現,另外還有世界各地圖像也隱藏在主視覺中,呼應「 小世界 」的主題。
第 13 屆台北雙年展試圖把臺北市立美術館變成一個聆聽、聚集與即興創作的空間。除了視覺藝術,直接觸動情感的聽覺亦將是今年雙年展的一大重點。特別關注大家都熱愛的音樂元素,融合情感面向與科技工具。在音樂與電影所捕捉的壓縮時間,回放疫情期間我們被錄放機器吞噬的親密生活,邀請參與者識別私密的庇護所,擁抱並安居其中。
為此次台北雙年展帶來全新或首次發表的創作,首度公布的部分參展藝術家名單為: Pio Abad(倫敦)、唐納天(香港)、Nesrine Khodr(貝魯特)、Jacqueline Kiyomi Gork(洛杉磯)、賴志盛(台北)、李奕凡(台北)、Jen Liu(紐約)、Natascha Sadr Haghighian(柏林/德黑蘭)、dj sniff(洛杉磯/東京)和楊季涓(台北)。
從當代藝術習見大量的論述,到這個年代抒情的可能,如何能發現更輕盈的方式,來感知這個世界?期待目前如有機物般,尚在突破中生長主體的台北雙年展,下一階段更具體的體驗內容。
採訪撰文|Melody TU
主視覺圖像及資料提供|北美館
第13屆台北雙年展 ── 「小世界」(Small World)
展期|2023.11.18-2024.03.24
地點|台北市立美術館 B1、1F、2F
同場加映
這篇文章 2023台北雙年展 主題公布 | 重新直感抒情的「小世界」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