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美學新態度
NEXUS ─ 加勒比海地區錄像與新媒體藝術
5/6 至 7/16 在台北當代藝術館展出
大多數人對加勒比海的印象來自海盜系列電影,星羅棋布的島嶼充滿碧海晴空的浪漫氛圍,很難想像過去曾有一段歐洲列強殖民、人口販賣、海盜橫行的沉痛歷史。台北當代藝術館(以下簡稱當代館)推出「NEXUS─加勒比海地區錄像與新媒體藝術」展覽,由關注加勒比海區域藝術文化並出版《糾纏的物種》的研究者,莎夏.迪斯(Sasha Dees)擔任策展人,齊聚 5 個國家 7 位藝術家參與展出,以錄像與新媒體藝術為媒介,穿透加勒比海猶如天堂般異國島嶼的表象,在展出作品相互構築的對話中,激發出連結的急迫性,提醒著人們在全球生態系中,應往永續共生的未來前進。
策展人莎夏.迪斯邀請展出的 7 位藝術家:克里斯多福.科澤爾 Christopher Cozier (千里達)、馬克薩恩.丹尼 Maksaens Denis(海地)、納迪亞.哈金斯 Nadia Huggins(聖文森)、雪埃莉.伊曼紐爾森 Sharelly Emanuelson(庫拉索)、羅戴爾.沃納 Rodell Warner (千里達)、蘇菲亞.加以薩.穆里恩特 & 娜塔莉亞.拉沙耶.莫里歐(波多黎各),共 6 組作品中揭示出加勒比海地區的歷史與所面臨的全球性議題:跨區域勞動力、移民經驗、氣候變遷、對當代政治的抗議、身份認同及永續發展,透過作品企圖激發同樣面對類似議題的臺灣,從地緣歷史映照出彼此的連結性,正視當今跨國性不可迴避之現況。
策展人莎夏.迪斯表示:我做為一名來自荷蘭的策展人,在臺灣呈現加勒比海地區藝術家的創作,無法避免不談到荷蘭殖民歷史及全球政治等議題。從我自身的荷蘭觀點出發,思考作為「遠東」的臺灣,和作為「遠西」的加勒比海地區,這兩地分別自 15 至 17 世紀間,都曾是荷蘭與多個不同國家的殖民地。從殖民之始至今,臺灣和加勒比海地區持續存在跨國勞工、移民、環境災難等問題,以及面對來自歐洲、美國和/或中國的帝國主義持續不斷的行徑。透過這次展覽展示我們彼此間、我們和這個星球的生態系之間,持續不斷的交織和連結狀態,並且共同面對當前全球人類的迫切議題,找尋未來永續共生的途徑。
從這些作品進一步了解每個國家的地緣歷史與當代視野,可以做為與臺灣相互參照的交流觀點。
位於入口形象區的影像作品為納迪亞.哈金斯《大約沒未來》透過記錄身體與海洋環境的相遇,以創意的手法記錄下男孩們在海中的互動,探索自身信仰中,某種與加勒比海地區的青春期陽剛氣質有關、但較少被探討的面向,及其與身體在海洋中感受到的自由之間存在的連結。蘇菲亞.加以薩.穆里恩特及娜塔莉亞.拉沙耶.莫里歐的《國內意義下的國外》探討美國境外殖民屬地,即波多黎各做為美國未併入之屬地的議題。透過影像追溯加勒比海群島遭受到政治及環境災害,即因此遷徙至美國生活的波多黎各移民。
資本主義及全球政治導致當前的氣候變遷,對於所有島嶼產生劇烈影響,環境災害也急遽增加。在雪埃莉.伊曼紐爾森的《公民》中,觀眾進入展間即刻被聖馬汀島的影像所包圍,眼前是颶風侵襲當地後的紀錄畫面,伴隨著人聲、風聲、海聲、環境音、鳥鳴、鄰居的狗吠聲和不同的聲響。這件作品以加勒比海觀點構成的視聽經驗,強調人的共存,探索產生差異性,及討論國家團結議題的眾聲喧嘩,呈現加勒比海地區在殖民後多元開放的環境。
而全球政治及跨國資本主義在加勒比海地區造成的經濟、政治、環境等破壞性影響,在海地可謂最為明顯。海地藝術家馬克薩恩.丹尼的《我的夢境》作品中,古典音樂曲調與槍聲相互衝撞,畫面呈現當地暴力、壓迫和貪婪的歷史,藉此驅散恐懼、焦慮、挫折,並釋放壓抑下的衝動。克里斯多福.科澤爾的作品《我們四周—它處是開始也是結束》,先是拍攝技術人員在沙迦米雷哈的沙漠地區,以鷹架組裝出一座大型結構,藉以觀察並聆聽跨國勞工的聲音,卻意外捕捉到當地孩童天真的好奇心介入,產生預期外的經驗過程。來自聖文森及格瑞那丁群島的藝術家羅戴爾.沃納 NFT 創作《植栽生態瓶》以虛擬3D植物置入玻璃物質般的影片,討論數位複製品與自然、生命和保育間的關聯性。
圖片及文字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
編輯|Melody TU
NEXUS ─ 加勒比海地區錄像與新媒體藝術
展期|2023/5/6(六)-7/16(日)
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 MoCA
延伸閱讀
這篇文章 天堂島嶼及海盜之外 | 加勒比海地區錄像與新媒體藝術 NEXUS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