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美學新態度
撰文/黃羿綾;提供/臺北文創
採訪那天剛走出電梯,就聽到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學院院長的熱情招呼,正為了台灣第一齣民族舞劇《七夕雨》三度重演而忙得不可開交的她,一如既往神采奕奕活力十足,只有過度使用而略帶沙啞的嗓音,隱約透露出她為兼顧校務和公演,如陀螺般連續轉了好幾個月的一絲疲憊。
《七夕雨》改編自牛郎織女的淒美愛情故事,開啟台灣大型跨界舞劇先河,由享譽國際的音樂家鄭思森作曲、台灣舞蹈界代表人物許惠美編舞,1984 年首演在表演藝術界掀起震撼。之後在 1995 年「臺北國際舞蹈季」回歸,同樣一票難求、魅力不減。時隔近 30 年後,由舞蹈教育家許梨美重建舞譜,集結音樂、舞蹈、劇場、多媒體等領域菁英共同合作之下,《七夕雨》即將於今年 6 月 16 至 18 日第三度復刻重演,而當年擔綱女主角翩然舞出織女傳說的曾照薰,也轉身成為舞劇的藝術總監。
像是受到某種神秘的宇宙力量牽引,曾照薫與《七夕雨》之間的緣分可謂是「地老天荒情未了」,三次公演都以不同的身份參與其中,而一切的起點,要從她 10 歲那年說起。
因熱愛而傾情投入
曾照薰的舞蹈之路始於從小接觸的花式溜冰,年輕的溜冰老師觀察到她相比同齡人更為突出的平衡感,加上不怕摔跤的大膽性格,建議母親讓她學習舞蹈。在那之後,曾照薫的成長乃至整個生命再也無法與舞蹈分開,這場由溜冰輾轉開啟的舞蹈冒險,至今依然持續。
引領曾照薰與舞蹈結下不解之緣的人,就是《七夕雨》原創、當時台灣舞蹈界代表人物許惠美,她的指導點燃了曾照薰對舞蹈的熱情,每周兩次的課後舞蹈學習也成了小女孩生活中最期盼的事情。許惠美的編舞完美融合了民族舞的特色、西方古典舞的精緻、和現代舞的奔放,在當時流行師法西洋技巧的台灣舞蹈界,許惠美一再強調「跳我們自己的舞」的理念,也在小小年紀的曾照薰心中埋下了一顆種子。
喜歡跳舞,所以願意花時間琢磨,曾照薰按部就班從暖身開始練習,在循環往復的動作中一遍遍感受身體的重心、肌肉力量、甚至是痛感,並樂此不疲。紮實的基本功,也成為曾照薰日後掌握民族舞細緻幽微的身姿的優勢之一,「小時候很單純,沒有什麼特別偉大的夢想,就是意識到自己喜歡做這件事情(跳舞),所以全心專注地投入。」無論跳的是什麼舞,用的都是同一個身體,當時還是小學生的曾照薰,用身體力行參透了這句話的道理。
被舞蹈溫柔地接住
升上國中之後,因為父母離異,曾照薰落入了一段慘淡少年時期,幸好舞蹈一直都在,即便後來舉家南遷,她仍然堅持隻身北上和許惠美老師繼續學習,父親拗不過女兒也只好同意。少了母親陪伴的青春期,稍有不慎就從心底冒出來的那些難以訴說的起伏,都被舞蹈的溫柔好好接住了,「舞蹈帶給我一種安全感,讓我覺得好像有個目標是可以去追尋的,也帶我走出了母親不在身邊的低潮。」
民族舞蹈強調氣韻,即使是最細微的動作也不能忽略,反覆的練習可以幫助身體烙上記憶,很多時候身體會比腦袋更快掌握到那個對的感覺。舞者最耀眼的高光時刻,就是角色和本人在某個瞬間重合成為一個人,有著同樣的呼吸頻率。而要達到這樣的境界,自我要求是第一要務,從日常的生活舉止中觀照,「當你懂得在生活中注意細節,舞蹈專業上自然也不會馬虎。」這些都是曾照薰從恩師許惠美的身教中悟出的,後來更成為她為人師表、傳道授業的養分。
年少青澀的記憶因舞蹈蒙上了一層溫暖的顏色,就在某一個電光火石的剎那,曾照薰篤定地為自己選擇了表演藝術這條路。
為古典民族舞劇賦予當代新帽
作為許惠美老師的得意弟子,剛從國立藝專畢業的曾照薰在 1984 年就參與了《七夕雨》首演,飾演七仙女當中的二姊,為了突出角色的不同個性,許惠美老師為每一位仙女都編排了一段獨舞,讓觀眾透過舞者的身姿、眼波流轉產生共情,當身穿絲綢長裙的舞者隨著音樂翩翩起舞,婀娜的身姿彷彿就是仙女下凡;而在音樂的部分,作曲家鄭思森老師融合多種不同樂器的音色與曲式,漸次推動劇情發展,從仙女下凡時的輕快活潑、牛郎織女共處時的悠揚婉約、到有情人分離時的哀矜惆悵,層層堆疊出劇中人物的內心轉折,鄭思森也因為這齣舞劇榮獲國家文藝獎。
好的藝術作品經得起歲月的淘洗淬鍊,《七夕雨》至今仍是台灣唯一的原創民族舞劇。2023 年適逢許惠美逝世 30 年紀念和鄭思森 80 歲冥誕,臺北市傳統藝術季特別壓軸安排了《七夕雨》經典再現。除了由許惠美老師的妹妹許梨美接手重建舞譜之外,音樂的部分則交給作曲家朱雲嵩配器重整,並由台北市國樂團擔綱音樂演出,復刻思古幽情的同時,更藉由多媒體設計為演出增添了更多現代元素,曾照薰表示,「藝術的創作和美感會隨著時代變遷不斷演化,我們希望這齣將近 40 年前的舞劇能歷久彌新,在每個不同的時代引起共鳴。」
風華再現 又逢人間七夕好時節
《七夕雨》經典重演,如何完美融合現代舞台技術及傳統文化之美,實屬不易。「光是參與這場演出,對現在的舞者而言已經是個突破。」曾照薰說,科技進步帶動生活型態的轉變,同時也塑造現代人凡事追求「快速」與「效率」的行為模式,包含表演藝術的呈現。
但《七夕雨》著重於情感面的詮釋,沒有台詞的舞者必須能夠「慢下來」,內斂地、沉著地,透過自己的經驗與思考進入角色,運用肢體傳遞情感,才能帶領觀眾投入到故事的世界觀裡,穿越時空,感受牛郎與織女深情不悔的雋永愛情。在當代浪潮的洗刷之下,「慢」反而成為舞者的最大挑戰。
為了帶領學生舞者深入民族舞細緻而深厚的文化底蘊,曾照薰著實下了一番功夫。她不僅讓學生觀看過去的演出影片,更透過自己二度演出《七夕雨》的演出經驗,手把手引導學生理解動作幽微的不同,所隱含的情感變化。「很細節,但真的感覺得出很大的差別!」談到激昂處,曾照薰忘情地比劃著不同部位與關節如何協調運動,展現她對於民族舞終身奉獻的熱情,及後繼有人的喜悅。
延伸閱讀|走入眾生,讓衛武營成為「眾人的藝術中心」:藝術總監簡文彬專訪
這篇文章 當代浪潮下,跳我們自己的舞|臺藝大表演藝術學院院長曾照薫專訪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