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美學新態度
和台灣客家話與台語的「路邊花」一詞發音相近, 「魯冰花」象徵默默綻放卻難以被看見的寓意。本屆桃園地景藝術節「桃園尞尞」的主視覺,也採用了「魯冰花」作為視覺意象。主視覺以類 3D 的設計手法製造圓潤起伏的圖像,綠色區塊呼應桃園的山與埤塘,牽手人群象徵客家的團結,搭配金黃色區塊魯冰花與桃紅色桃園尞尞拼音的延伸圖像變形,共同組合成桃園這座城市的多種樣貌,交錯圖像好似構建著龐大的展區,等待民眾一起探索藝術家與在地居民共同打造的藝術創作。
這次與龍潭國小孩子們的共同創作,建立在台灣小說家鍾肇政1961年於《聯合報》刊載的小說《魯冰花》之上。已非首次進行藝術共創的藝術家蘇盈蓁,本身擅長運用膠彩、水墨等中式媒材,傳達自身對於事物的觀察,以及對這個世界的了解與感知。這次她也選用橡膠版畫,利用色彩層疊與版畫技法,與孩子們一齊運用藝術共創形式,創造與桃園、與家的記憶,更將客家文化深深融入當地生活。
無論好壞,現在的樣子,都是過去走過每一步路徑的總和
藝術家蘇盈蓁分享「因為這次的桃園地景藝術節,有幸在桃園這個地方與在地居民、學生們一同共創。共創過程中,當我提到魯冰花、鍾肇政的時候,發現龍潭國小的小朋友們,對於在地客家文化非常的認同,更有一定的熟悉及了解。
在創作過程裡,孩子們還有辦法跟我聊上許多關於家鄉、關於日常發生的小故事。透過藝術形式將客家文化融入當地生活,並在一同創作中,被孩子們的活潑與笑容填滿,這是最讓我深深感動與驚訝的地方。」
透過桃園地景藝術節,回望自身創作生涯|看見孩子們姿態各異而綻放的自由創作
一望無際的靛藍天空、還擁有廣闊的綠色茶園、溫暖又自然的棕色大地、與磚紅面的客庄老屋。提到桃園,不少人便會聯想起鍾肇政老師的《魯冰花》,「魯冰花的故事主角是一名愛畫畫的小學生,以這樣的概念去對應與龍潭國小的共創,每一位參與的同學都在課堂中展現出對創作、對生命本身的熱情,他們專注描繪出他們心中所認識的魯冰花,一起畫畫的過程為我留下美好回憶。
告別研究生身分、投身藝術教育行列,畢業後,扮演不同角色的時間比重時刻在拉鋸,自由閒適的創作心境與責任嚴謹的教學模式,皆是課題。這次的共創過程,像是經歷一段生命中無塵、無菌、無雜念的狀態,所有的所有,只須跟孩子們一同沉浸在表達創作的過程中,讓他們各自展現自由的創作姿態。
他們帶領我重新回到只因單純的喜愛而遊於紙上的隨興,這對美術學院出身的我而言,是一個特別而有趣的變動。另外,這次共創的裝置製作,也讓我回過頭來檢視一路走來的創作路徑,加倍珍惜自己能夠持續創作的日常。
每位小朋友都是獨立的個體,了解到他們的特別,以及將渴望描繪的東西實現出來的過程,是一件充滿直覺、充滿困難,而又同等美好的過程。謝謝這段共創過程,讓我借鏡他們的努力,回過頭來專注於自己的創作。」
透過藝術,更能深刻與在地連結,將議題點滴傳遞分享!
事實上,這已不是蘇盈蓁第一次藝術共創,她與我們分享「在過去作品中,以相同都是共創作品為例,如果要選出具代表性或覺得有趣可與大家分享的,應是去年執行教育部地圖美感計劃,也曾經在我所教授的學校裡面,帶領同學以橡膠版畫為題材,製作出宣傳環保意識為主題的共創作品,共同營造一個有夕陽的山景畫面。
過程中,我發現孩子們對於議題的領悟性非常高,只要有心,不管選用什麼媒材,都能點滴將議題慢慢傳遞出去。而孩子們也在完成橡膠版畫後有滿滿的成就感,每個人都對自己完成一件作品而驕傲,讓我獲得滿足。」而這次來到龍潭的共創活動,則選擇了與孩子們、與家鄉更有關聯的題材,也更透徹地執行深入在地的行動。
延伸閱讀|時間的去處,無憾的姿態,蘇盈蓁個展
對於桃園地景藝術節的期待或願景
「桃園的金色魯冰花海:茶間為花、花間為茶,大地生生不息,遍野魯冰花開和客庄生態,加上因應時節而異的文化展演,沒被更多人看見很可惜!期待能夠收獲來自不同地方藝術家的蒞臨及參訪,能在當地、非當地居民間獲得更多關注,更深入地推廣桃園在地文化。
除了珍惜與學生們的互動,也謝謝瘋設計團隊的協助,讓我有了一次非常美好,而且有默契的共創製作過程。」
採訪.撰文|Ariel Chang
攝影|Richard CHANG
桃園尞尞 : 2023桃園地景藝術節
▋龍潭展區
2023/08/04㊄-2023/08/20㊐
▋青埔展區
2023/08/11㊄-2023/10/15㊐
⯁ 更多詳情請關注 活動官網 及瘋設計的報導。
⯁ 本文同步刊載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網站。
這篇文章 孩子們盛放的道路上,嶄新的魯冰花 ─ 藝術家蘇盈蓁 | 2023桃園地景藝術節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