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美學新態度
楊德昌回顧展 「 一一重構 」
結合當代藝術表現手法, 7/22 - 10/22 在北美館登場
台北市立美術館 (後稱北美館)年度旗艦大展,也是台灣重要電影導演楊德昌(1947–2007)史上最完整的回顧展,「 一一重構:楊德昌 」今日正式開展。
2019 年,楊導遺孀、鋼琴家彭鎧立女士,將一萬多件未曾公開的電影文物寄存於國家電影中心(現影視聽中心),包含楊德昌導演各創作階段的電影筆記、作品企劃書、劇本、書信、製作文件及眾多影音資料。研究團隊整飭文物、造冊、數位化,歷時超越三年,從巨量的檔案文獻中重新挖掘楊導的思維體系與創作密碼,終於呈映在眾人眼前。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影視聽中心)與北美館合作策辦,影展與展覽同步於兩館進行。影展由影視聽中心策展人林木材策劃,呈現最齊全的楊德昌電影作品與特別主題放映。展覽則由北美館王俊傑館長與電影學者孫松榮教授擔任策展人,首度公開大量珍貴的文獻與影音檔案,並從楊導的傳世經典、較少提及的劇場作品、尚未實踐的眾多計畫中,梳理重組為七個創作母題展區:「時代的童年」、「略有志氣的少年」、「城市探索者」、「多聲部複語師」、「活力喜劇家」、「生命沉思者」、「夢想實業家」。
「 一一重構 」之名,呼應著楊導獲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作品《一一》情節,將所有背面的都轉到正面,也希望在建立未來研究基礎的同時,讓更多年輕人重新認識楊導及其作品,運用當代藝術及新媒體的展出形式,引領這個時代的觀眾走入楊導的電影世界。於是展覽成為了一種美術館的互文創作,在懷念與致敬中一一予以重構。
展覽的一開始,如同電影倒敘般,「時代的童年」展區從 2007 年金馬獎追授楊德昌導演終身成就獎,沿其生命歷程向前回溯。中間並交錯同時期國際上的重要事件,在立體的時間感中,引領觀眾們了解始終貫穿在楊導生命中的純真視角與對理想的熱切信念。他在不同階段,出於本心對於變動的世界做出回應,更在 30 歲後,捨棄了在美國擔任多年的電腦系統軟體設計師職位,毅然返台投入電影創作,嘗試表達其世界觀與理想。
通過隧道的意象,來到「略有志氣的少年」展區,則以改編自 60 年代台灣社會案件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91)為核心,切入楊導作品的關鍵題旨之一「少年」。少年作為隱喻,電影中觸及天真爛漫的情愛與憤世嫉俗的衝撞,更映現當時政治與社會瀰漫恐怖氛圍的年代下,新世代遭逢的頓挫。在藝術裝置的意象引領中,與發行的映片版本相對照,特別呈現從未曝光的珍貴試拍影片。展場中除了公開電影道具與工作文件手稿,如角色設定、劇情因果關係結構、分場對白等,也展示 1980 年代初楊德昌導演生涯開端,以少年為題材的劇本,如《天才少年》及《略有志氣的少年》等。
「城市探索者」展區由「城市」與「女性」雙線題旨交織而成,圍繞著《浮萍》(1981)、《指望》(1982)、《海灘的一天》(1983)、《青梅竹馬》(1985)至《恐怖份子》(1986)幾部作品,描摹都會女性追尋自我過程中的現實與幻夢、失落與蛻變,觀者可循著楊導反覆附註謄寫的筆跡,在手稿中一窺每部片的多重版本。此外,展區中以七頻道影像,將擷取自上述電影的片段重新編排,組成時而呼應、時而錯落的影像篇章。《恐怖份子》中角色「淑安」回眸照片分格張貼在牆、隨風飄動的經典畫面,亦於展場以大尺幅重現。
「多聲部複語師」企圖彰顯楊德昌於電影中,以音畫錯置,或不同聲音堆疊所建構的複數聲景。楊導受德國新浪潮電影導演韋納.荷索(Werner Herzog)啟發,決定以電影創作為職志,多年後更與他成為朋友。本區節選楊導朗讀荷索的旅途日記《冰雪紀行》(1974)長達近兩小時、極富情感的珍貴錄音,與《海灘的一天》等電影的部分片段交疊,以聲音與畫面層層遞進其生命經驗與創作之融匯。
「活力喜劇家」聚焦楊德昌創作生涯中後期劇場與電影的密切關係,兩者同屬場面調度,更為思想實驗室。1988年楊導開始於國立藝術學院(現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兼課,教授「電影原理」,隨後起用學生為演員及幕後班底,亦影響了之後的創作方法。較少為人知的劇場導演作品如獨幕劇《如果》(1992)與七幕劇《成長季節》(1993),後發展成他稱為「新活力喜劇」的電影《獨立時代》(1994),詰問臺灣如何從儒家文化與中外政經形勢的夾擊中突圍,隨後的《麻將》(1996)更直探臺灣社會因邁向高度資本化而導致的全民精神危機。
楊導對「香港回歸」議題的關注,則讓他兩度受「進念.二十面體」劇團邀請至香港創製兩部獨幕劇:《九哥與老七:九七狂想》(1997)與《實驗莎士比亞:李爾王》(2000)。此區展示四部演出之完整紀錄影片及劇本等幕後文件,與《獨立時代》與《麻將》相關工作文件等,得以相互參照楊導遊走於劇場與電影之際的創作理路。
「生命沉思者」從楊導對於科技與人文核心命題的不輟思考,牽引出其於事業晚期跨足動畫製作之創舉。就在享譽全球影壇的《一一》將他推向事業高峰之際,楊導推出鎧甲娛樂系列網路動畫,敏銳地用數位媒體呼應世界趨勢,如《情人之路》(2000)、《國傢俱院》(2001)等,而未完成動畫長片《追風》(2002–2005)是以北宋畫卷形式橫向展開的武俠動畫、《小朋友》(2003–2007)則是小孩與動物之間的真情故事。
作為結尾的展區「夢想實業家」,展現楊導旺盛的創作動能與未竟之志,及其對於電影從未停歇的深刻反思。包含數十個楊導未拍攝的電影劇本或綱要,諸如:《暗殺》、《婊子無情》、《小五與傑克》等,及其關於電影理念的書寫與表述:〈楊導20講〉、〈我和建築共八項筆記〉等。同時也播映展覽特別拍攝的影片,邀請七位國際影人:導演荷索、奧利維耶.阿薩亞斯(Olivier Assayas)、岩井俊二(Shunji Iwai)、濱口竜介(Ryusuke Hamaguchi),資深影評人東尼.萊恩(Tony Rayns),演員一成尾形(Issey Ogata)、張震,追敘關於這位獨特導演的回憶及其遺世的反響。
最後的最後,如同電影播映完出現的字幕,牆上是楊導的墓誌銘。一旁擺上楊導與年幼的兒子互拍留下的照片,背景中模糊的身影是此次展覽幕後推手,提供一萬多件未曾公開電影文物的楊導遺孀彭鎧立女士,留下一幀特別的全家合影。
在散場之前,帶向落幕的尾韻走向真實世界。
「愛與希望之夢,永不消逝。」
採訪.整理撰文|Melody TU
官方圖片及資料提供|北美館
一一重構: 楊德昌回顧展
A One and A Two: Edward Yang Retrospective
展期|2023 年 7 月 22 日(六)至 10 月 22 日(日)
地點|台北市立美術館 1F(週一休館)
同場加映
這篇文章 美術館重構電影之心 | 楊德昌史上最完整回顧展 走入故事發生現場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