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美學新態度
謝騆瑜 ,臺灣跨領域藝術家,近年旅居紐約、西班牙、印度、新加坡、南韓等地進駐創作。其創作多以觀念為主體發想自當代生活與歷史檔案誌,轉譯成充滿想像與內蘊力量的作品。創作媒體多元,媒材包含行為藝術(Performance)、複合媒材(Mixed Media)、現地製作(Site-Specific Installation)的裝置作品等。她的作品透過比一般人更為瘦小的身體形式轉譯文化、精神、肉體的苦難,創造迷人的視覺畫面與強烈的身體感。
展覽經歷包含個展《無限的檔案》於臺北市立美術館、《過去的未來》於印度TIFA、《2019 國際實驗錄像藝術節》於西班牙畢爾包、2019《挪威數位藝術雙年展(The Wrong – New Digital Art Biennale)》、2020《Solitude Theater》於南韓首爾以及2021《越後妻有大地藝術季(Echigo-Tsumari Art Triennale 2021)》等。
這次藝術家謝騆瑜與上林社區發展協會共創,為桃園地景藝術節帶來的作品「幻之草」,地點位於龍潭大池溼地植物區。作品以桃園石龍尾 (Limnophila taoyuanensis ) 為起點發想,這個舊時桃園地區長於埤塘的特有種水草,兼具挺水與沉水兩種葉形,2017 年被宣告已野外滅絕。
作品以藝術轉化形式,運用樹脂裝飾於圓形立體漂浮裝置,重現桃園石龍尾「基部黃色與上唇白粉色」的物種特性。同時在水域中另點綴數種台灣原生植物視覺意象,包含如今僅在桃園存在的浮葉性草本植物-台灣萍篷草、水生菱科植物以及更為常見的蓮科,以多樣化生態環境裡植物族群的滅絕與新生,寓含文化永續保存的重要性。
調出符合桃園在地精神的理想顏色,藝術共創之後,長出每個人心中的幻之草
作品多以觀念為主體的藝術家謝騆瑜分享共創心得:「第一次共創的內容比較是帶大家了解、更進一步探討生態跟桃園這個地區的連結。石龍尾是瀕臨滅絕的植物,因此大部份的人並不明白它是什麼顏色,或是它具體有什麼樣的特性,譬如說它是不是完全花或是不完全花,它的雄蕊的長相跟雌蕊的長相,或是它出水之後的型態是什麼樣子等等。
一開始先帶大家了解資訊後,開始更進一步思考,如果我們要把色彩放到畫面上可以如何呈現。共創後的成果也跟我的設想蠻切合,大家在看到桃園石龍尾的色調後,調配出想像當中的桃園石龍尾。這個並不常見的植物,大家陌生,卻是曾跟在地連結非常深的植物,如今大家卻只能依靠著想像,或是要到特地的地方才能看到它的生態,所以我想藉由這樣的方式,把這樣的觀念呈現在我的作品中。
一直以來,我的作品脈絡多跟瀕臨滅絕或生態環境有關,許多駐地經驗讓我想更深入了解該城市的生態,從事物與動物的點觀察、擴張、再融入到整個作品中。而作品的脈絡也一直延伸到我這次開始做桃園石龍尾這樣的植物。
這次除了桃園植物之外,還有加入比較常見的植物,例如蓮花、菱之類的水生植物,這些植物會是現在大家比較常見的,基本上跟大家現在看到這個粉色的狀態比較不一樣。所以我這次將這些概念一並呈現在作品中,把特有種與植物轉譯。其實我們最終看到作品的型態,會是桃園石龍尾的色調,也是大家共創出來的結果,有層次的呈現出對石龍尾的想像。
深入當地與里民藝術共創,幻化成自我生命經驗中的「幻之草」
我的作品裡有時候會集合行為表演,或是重複性的視覺效果裝置共同去呈現,所以這一次就希望帶大家去做這種重複性視覺效果的裝置在水面上。也藉由這種膠在水面上反光的效果營造出一種波光淋漓的視覺感。
因為觀念藝術跟行為藝術相對觀眾來說比較不熟悉,所以本身的創作就很有跟環境互動的特質,遠與近、親密與疏離,如何觀看、化出自己心中的幻之草都是觀者的意念。也因為這次桃園地景藝術節的藝術共創,讓我有機會跟當地里民互動,也因為那個當下,有地方的環境讓我有機會發揮自己的在乎,進行一場意識上的表演,幻化成自我生命經驗中生成的「幻之草」。
採訪|Melody Tu
撰文|Ariel Chang
攝影|Richard CHANG
桃園尞尞 : 2023桃園地景藝術節
▋龍潭展區
2023/08/04㊄-2023/08/20㊐
▋青埔展區
2023/08/11㊄-2023/10/15㊐
⯁ 更多詳情請關注 活動官網 及城市美學新態度的報導。
⯁ 本文同步刊載於 瘋設計網站。
系列報導陸續上線中
這篇文章 桃園特有種再現水生意象 ─ 謝騆瑜與地方共創「幻之草」 | 2023 桃園地景藝術節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