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美學新態度
「山澗深處,入夜會聽見波濤聲。冷靜想確認是風?海濤?還是耳鳴?然而,確實聽見了山的聲音。恍如魔鬼,鳴谷而過。」知名建築評論家與小說家阮慶岳,曾引用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成小說《山之音》的文字,導領大家感受吳增榮的作品,並揭開這位台灣戰後重要建築家三十多年來累積畫作的神秘面紗。
1942 年於台中東勢純樸的鄉間出生的 吳增榮 ,1980 年代三十幾歲時,以具有作者性格的方式設計建築,奪下「台北市政府」市政大樓競圖首獎,引發台灣建築界關注。當年日本建築界也一致看好這位明日之星。
後來,吳增榮以小時候放牛的記憶,將公牛的造型融入「東勢鎮公所」的設計,發展出獨特印記。在五十歲高峰時期,他卻毅然離開建築界,開始專注於水彩創作。
三十多年來累積 500 張從未發表的水彩作品,吳增榮鍾情於臺灣大學校園和台灣高山這兩種題材,其中多件作品更是生動描繪臺灣大學十二美景之一的醉月湖,畫作展現深邃迷人的詩意。阮慶岳長久以來對吳增榮投身繪畫創作感到好奇,與安卓藝術創辦人李政勇近年登門探訪,才讓吳增榮的作品終於面世,並催生《山之音:吳增榮繪畫展》。
吳增榮 的創作取材自日常的生活空間,並以拍照來紀錄下當下的情境。他說:「全世界畫家那麼多,我有幸住在台大附近。台大校園那個風景,讓我取之不盡。」「台大最大的好處是,隨時架起腳架以後,都可以取到好的構圖,很美!他們大概也知道有一個人,天天去那邊拍照,他們好像也會,找個好的角度讓我拍,就是互相的關係。」
作為策展人,阮慶岳說:「醉月湖可能畫了 40 張,但是每一張都不一樣,他傳達出一個跟他的內在,你會慢慢的感覺到,這個人跟這個畫是合一的。」
《藝術很有事》製作人徐蘊康看了展出的作品大為讚嘆,認為吳增榮的構圖非常簡練,常在很多暗色中表現幽微的光影,展現介於抽象、具象之間的獨特感。且他從建築轉到繪畫的路徑,和上一個世代的陳其寬相近,兩位都是才華過人的創作者。在《山之音》開幕當天,見到年邁的畫家,更覺得要為他的創作生命留下重要紀錄。
阮慶岳和李政勇在紀錄片中,一一解析吳增榮的創作歷程與展出的作品。吳增榮更提到疊色技法受畫家李德作品《異鄉人》啟發,進而開始修畫,最長更長達十多年,創作出獨特帶著陰翳美學的抽象空間。此外,紀錄中也專訪吳增榮兒子吳思樵、媳婦張秋虹、孫女吳函蓁,回憶吳增榮創作的點滴,並拍攝第一次面世作品,例如從《清明上河圖》卷軸畫啟發,創作出綿延數公尺的創作,以及信手拈來幫吳函蓁佈置房間,在牆面上釘上板子,畫出一幅靜謐的醉月湖畫作。
文字整理|Melody TU
資料.圖片提供|公共電視
《藝術很有事》廣泛探討台灣藝術文化的時代性、趨勢、事件和創作,關注國際重要展演和事件,也從議題出發,討論具有公共價值的議題,力求在最短的時間表達最深的含意。
延伸閱讀
這篇文章 聽見了山的聲音 | 開箱台灣戰後重要建築家 吳增榮的水彩傳奇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