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美學新態度
貝聿銘 : 人生如建築
2024 年 6 月 29 日在香港 M+博物館開幕
一座城市的風格,往往與當地建築的形貌息息相關。建築的形貌,則在官方治理與居民生活的文化底蘊下,由設計師帶入的視野,整合當代人們與環境的新關係,創造未來城市的歷史。
例如世界著名的羅浮宮金字塔。這座 1989 年完工、矗立在羅浮宮門前的透明金字塔,具有現代感的線條與材質,看似與羅浮宮華麗古典的美感衝突,興建時曾招致許多批評聲浪。如今卻已成為巴黎時尚的城市地標,許多電影拍攝也喜歡在此取景。
創建這座現代金字塔的設計者,是獲譽為「現代主義建築最後大師」(the last master of high modernist architecture)的貝聿銘(1917–2019)。他同時也是首位摘得建築界桂冠──普立茲克獎(1983)的華裔建築師。
出生於中國清末民初,全世界動盪的一戰時期。貝聿銘既經驗過「人與自然共存」的蘇州園林生活,亦赴美國先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攻讀建築學,並取得學、碩士學位。
投入建築設計七十載,貝聿銘運用跨文化的視野,為當代世界奠定下基礎。他的作品以公共建築、文教建築為主,跨越地域廣泛,包括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巴黎大羅浮宮、香港中銀大廈與多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等。貝聿銘的人生跟事業,在權力關係、地緣政治、文化傳統與世界各地城市風格的互相交織之下,也形成豐富絢爛的故事。
香港 M+博物館這個月公布 2024 年度的重點展覽,經過多年籌備,貝聿銘的首次大型回顧展「貝聿銘:人生如建築 」也預告開展在即。不少展品為首次曝光。從各方面立體審視這位華裔建築大師,對於傳統的嶄新演繹,如何游刃於各地方脈絡,造就文化與公共空間。
將貝聿銘的作品,與社會、文化及其人生軌跡相互對照,展覽共分為六大主題:「跨文化底蘊」、「房地產和都市重建」、「藝術與公共建築」、「物料改良與結構創新」、「權力、政治和賞識青睞」和「重構文化和歷史原型」。展出內容將包括系列繪圖、草圖、錄像、模型、攝影作品與多項檔案紀錄。
為了從當代目光再次看向貝聿銘的作品,由 M+ 委約創作,現場將展示多幅由新一代攝影師操刀的全新建築攝影,呈現經典或較少人熟悉的貝聿銘建築。參與攝影師包括:何兆南、久保田奈穗、李國民、喬瓦娜.席爾瓦、穆罕默德.薩姆吉、田方方與米田知子。展覽中的建築模型也與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的建築學院合作,呈現貝聿銘已建成或未實現的項目。
整理撰文|Melody TU
資料來源|M+
貝聿銘:人生如建築
I. M. Pei: Life is Architecture
展期|2024 年 6 月 29 日即將開幕
時間|週二至四、週末 10:00–18:00;週五 10:00–22:00
地點|香港 M+ 博物館(九龍博物館道38號西九文化區M+)西展廳
延伸閱讀
這篇文章 人生如建築 | 貝聿銘首次大型回顧展 2024 年於香港 M+登場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