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非常荣幸能在这里跟大家聊聊我的一些工作习惯。
虽然 title 是设计师,基本的设计,只能说是耳濡目染熏陶了些艺术细胞。不过,一些经历还是让我培养了若干好习惯,让我能够在工作的头几年快速成长。所以我今天把这几个好习惯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能够有所收获。本文的内容,可能会提到一些技术相关的字眼。某种程度上,可以类比为设计师的设计技术,其实本质上是相通的。大家不用太纠结。
硬实力vs软实力
很多朋友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发现,无论是参加面试、平时做需求,还是升职加薪,技术都不是最重要的部分。这里的技术,包括设计师的设计功底,我们统称为技术。反而是一些看起来有点「不务正业」的技术人员,发展得比较好。当然这里「不务正业」是加了引号的。这里的「不务正业」,说的就是代码之外的软实力。那么,软实力和硬实力,其实都很重要。
不管你承不承认,这些东西都在,一直影响着你。只要你还在职场,就逃不开这个评价体系。所以,平时工作中的方式方法,沟通技巧,工作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让你成为一个靠谱的人。然后,无论是通过口碑介绍,还是参与面试,都能让人看到你身上的这些优点,从而让你的职业道路更加宽广。
所以,下面的每一项技能,或者说习惯,都要靠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才能在你身上慢慢发挥作用,达到质的改变。
习惯一:积极思考
我们是做技术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脑力劳动,所以更应该在工作中积极思考。因为思考是我们的本职工作,也能让我们创造更大的价值。具体来讲,比如说我们平时写完的代码,是不是做完就完事儿了,代码还能不能精简?性能还能不能优化?体验还能不能更好?不管是代码层面,还是系统架构方面,是否还有更好的解决方案?
业务流程也是一样。有些人可能感觉开发人员离业务比较远,但其实你平时也在体验别人家的各种业务。比如各种电商网站,在你的整个购物体验中一定有一些可以吐槽的地方,那你有没有想过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再比如网站体验差,或者客服定位问题不及时,跟你写的代码有没有关系?跟你的视觉和交互有没有关系?能否通过技术来改善这种现状呢?
最后,你的这些思考,不能只停留在意识流层面,要落地成文档、工具、方法论,那才是真的产出,才能影响到他人。
另外,某些事情你总是反复做,那就是重复工作,就一定有办法优化。不管你是用流程来约束,还是用工具来解决。痛点就在那里,就看谁能更积极地,思考解决方案,并且把它真正的解决掉。那么这个人的绩效一定不会差。
在这个问题上,想法和执行力同样重要。有的人是看不到问题,或者觉得不够痛。有的人是看到了也假装没看到,就像房间里的大象。所以,从积极思考,到最后的真实产出,是需要某种精神来支撑的。这种精神,也就是下面我要讲的,钻研精神。
习惯二:钻研精神
我们说,做技术的一定要有钻研精神。如果你对于接触到的各种技术,都浅尝辄止的话,是没有办法在这行干下去的。只说钻研精神可能比较虚。我举个例子,可能很多做过网站,或者博客的同学都有过类似的经历(设计师看不懂不要慌)。
就是折腾网站或者博客的例子。最开始,你可能只是想有个博客。然后觉得网上的博客服务都不太自由,想拥有更多的控制权,然后就买了虚拟主机。然后又觉得域名不好,所以研究买域名,绑定域名,从而了解了 DNS、A记录是什么。
虚拟主机的功能毕竟有限,你又发现了 VPS,所以又学会了 SSH 登录,linux 基本操作等等。以此类推,编译安装 PHP,Apache,Nginx,MySql,以及各种配置,Nginx Rewrite。修改 WordPress 模板。
然后某天你忽然发现主机被黑了,又要学习设置 IP Tables,用户组。然后就是数据库管理,备份,定时备份。可能又想开多个站点,自己搭个虚拟主机服务,管理用户权限,查看用户日志等等。
最后,折腾半天你总该知道有几个人访问吧,所以又涉及到数据统计服务,百度统计,腾讯分析等等。一看其实没几个人访问,然后你又知道有个东西叫 SEO。
好嘛,好不容易有些访问了,结果发现很多是爬虫,文章经常被人扒走。你又得研究一下爬虫和反爬虫,以及反垃圾评论等等。然后,你就成了个啥都懂点儿的,加引号的「全栈工程师」。为什么加引号呢?因为你只是什么都懂点儿,这还不是真正的钻研精神。
不过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你只能在一些,你感兴趣的方向深入钻研,其实能做到这一点已经不错了。所以我说的钻研精神,不是说一定要达到什么样的广度和深度。重要的是,你不要给自己设限。技术是没有明确的边界的,做技术做久了,一定是各种技术都会接触一些。
在具体的应用上,也是只有更适合的技术,而没有单纯的好坏之分。虽然很多公司招聘的时候,还是会写 Java 开发,C++ 开发。但是实际上,也不是会一门语言就行的,一定还有熟悉 xxx 优先这种字眼。所以,不要设限,千万别过早的给自己画个圈。
习惯三:追求极致
我为什么用追求极致,而不是追求完美。因为完美是不可能的,人生本来就有太多的不完美,你还能要求工作做到完美?所以我说极致,就是在你的能力范围内,做到你认为的最好,就可以了。
做前端或设计的朋友,都知道有个神技叫做「像素眼」,就是能快速分辨出屏幕上一像素的偏差。有的人觉得这是对用户体验的要求高;而有的人觉得,这就是事儿多。那么到底要不要纠结这一个像素呢?
你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是个亿级用户的大网站,被人发现,页面上有各种对不齐,是不是会觉得很不专业呢?当然,可能绝大部分的普通用户,是根本看不出来的。但是设计师也是用户,这种偏差在设计师的眼里,简直就像沙子一样难受。对于像素眼来说,只能看到两个信息:要么,这个网站不太看重用户体验;要么,就是开发人员水平不行。所以,你选哪个呢?
同样,对于网站或者软件的交互问题也是一样的。界面上的所有交互效果,最后都是要靠开发来实现的。所以作为开发,也应该关注交互问题,以及各种交互效果的实现。尤其是前端开发同学。技术发展这么快,作为一个积极向上的前端开发,是完全可以通过新技术,来推动新的交互形式的。前提就是,你一直有关注交互问题。如果你从来都没往这个方向思考过,那肯定也不会发现什么新东西。
最后,再说说流程体验的问题。前面也提到了一点,比如电商网站的购物流程。其实我想说的是,虽然这些看上去是业务流程,或者是线下的流程。但是仔细思考一下,有些环节可能是通过技术可以解决的。比如客服响应慢,除了本身的接待压力之外,会不会是客服系统,给出的用户信息不足,然后客服需要额外的工作去查找确认呢?
再比如,为什么顺丰收件派件都这么快?就是,从公众号下单,到快递员取件,扫码支付,整个流程都特别顺畅。你会发现,顺丰快递员的手持设备,比其他的都厉害。这背后,其实都是技术的赋能。
所以,对这些细节服务品质的要求,很多时候也是对技术本身的要求。比如,你如果吐槽自家的某些服务体验差,那么几天之后,你可能就会收到一个,热腾腾的迭代需求,开心吧?这不是你自己提的吗?
习惯四:沟通表达
很多人都觉得做技术的不善于表达,其实我也这么觉得。至少在工作中,你会发现,有很多看起来很闷的开发小哥,还有很多看起来酷酷的,不怎么合群的设计师。
那么,我们真的是不善于表达吗?
说实话,其实有些时候我们只是更喜欢有效沟通,另外,像我这种平时话比较少的人,其实更容易专注。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没遇到对的人,不想说话而已。
但是在工作场合不能这样。所以,即使你真的不善于表达,也得努力拿出毕业答辩、面试,或者跟别人表白的勇气,来和他人沟通。我相信,能够正常通过面试的朋友,基本的沟通能力肯定是没问题的。所以下面我要说的是,如何在工作场合中更高效地沟通。
1. 基本原则
首先,在你提问,或者准备沟通之前,要先想好问题,组织好语言。如果是遇到了技术问题,那么最好保留好现场、报错信息、起码留个截图等等。在沟通的时候,尽量保持平和心态,尽量倾听理解,不要着急打断别人。也不要着急下结论,可能你还没有听到完整的信息。
2. 当面沟通
下面,我针对每一种沟通场景,单独展开讲一下。
首先是当面沟通。当面沟通是最高效的,但是也是最需要技巧的。因为你的一举一动,语音语调,都被对方看在眼里。所以沟通之前,你要尽量想好,应该用什么样的状态去沟通。如果工位的距离不远,就尽量当面沟通,因为效率最高。除非这个事情本身不急,而你又不想打断别人,那么就可以先留言给他,等他有空再回复你。
当面沟通的时候,简单交代背景即可,不用绕太大的弯铺垫一堆。虽然大家的理解力,和背景知识都不同,但是最好还是默认,大家都是理解力强的那一类。而不是默认大家理解力都不怎么样,需要你娓娓道来,这样效率会很低。如果真的有很多人听不懂,那你一定能感觉到,这时候再铺垫也不迟。
最后一点,还是说提问的现场。很多人问问题,就丢一句话过来,或者加了个界面截图。如果是不懂技术的人,那还可以理解,因为他只能做这么多了。但是作为技术人员,你起码可以初步判断一下,看看有没有错误信息,错误日志,然后保留好现场再提问。如果你这里有现场的话,别人也不会在意多走几步的。
3. 电话沟通
再说电话沟通。首先拿起电话,你要确认一下是不是你要找的人。因为你可能会打错,对方也可能会接错。确认是你要找的人,说明所为何事,这是电话沟通的基本礼仪。
如果电话说不清楚,可以结合聊天工具一起,发送截图等。但是切记,重中之重,就是重要项目的电话沟通之后,要邮件备份。这个是防锅神器,千万记住了。
4. 聊天工具
聊天工具,应该是我们工作中最常用的了。比如我的工作中,就要用到微信,美信,QQ,钉钉这几种。
关于聊天工具的沟通,最让人头疼的就是无用的打招呼。网上也有很多类似的梗,在吗?还在吗?这种打招呼完全无意义。聊天工具区别于电话的,最大特点就是异步,你完全可以有事说事,老问人家在不在是何居心?有问题的话,就直接留言,把问题说完整。别人看到了之后,如果有空,自然会回复你。如果没空,那肯定连「在」都不会回你的。
再说说拉群技巧。很多时候讨论问题需要拉群,但是有时候你会感觉,进了个莫名其妙的群。有时候你又觉得有些事情没拉你。问题就在于,那个拉群的人不懂得拉群的技巧,要么是拉了不相关的人,要么是相关的人没拉全。
所以,拉群之前最好确认清楚涉及哪些人员,或者你能确保,你拉进来的人会帮你找齐相关人员。对于重要的项目,还需要拉一些知会人员,比如上级 leader,他们只需要在群里静静地躺着就行了。你的 leader 可能比较忙,不会立即关注,但一定会定期关注项目进展。
此外,如果聊天工具影响了效率,半天扯不清楚,那就赶紧组织当面对一下,不要在群里浪费时间了。
5. 邮件沟通
最后是邮件沟通。各个公司习惯不同,有的公司很喜欢用邮件,就当聊天工具用,每句话都邮件。而有的公司就很少用,更依赖于内部 OA 系统。
对于大部分公司来说,起码在重要的事情上,是需要邮件沟通的。也就是说,邮件其实是作为重要事项的备份用的。所以工作中各个节点邮件,需求确认邮件,开发确认邮件,转测邮件,上线邮件等,都要重视。还有就是查看邮件的时间,有的人是习惯早晨或中午,有的人是习惯随时查看。总的来讲,类似的事情统一处理效率更高一些。
邮件沟通还有个重要的点,就是抄送范围要把控好。该知会的知会,不该打扰的不能打扰。有时候可能一点小事打扰了大领导;有时候也可能重要的问题,不小心隐瞒了领导。这些都是大忌,大家慢慢体会。
习惯五:主动承担
前面说过了积极,我们再说说主动。主动做什么呢?那就是,主动承担边缘地带的工作,或者说灰色地带的工作。我们每个人都有具体的角色分工,但是总有一些工作,是处在三不管地带的。这种工作可能谁也不愿意做,这时候就需要你的主动性了。
那么,你想想谁也不愿意做的工作,是什么样儿的工作?
- 可能是大家都觉得没意义,不需要做;
- 可能是分工不清,做了也没人知道;
- 可能是烫手山芋,做了会背锅;
- 可能是一部分人难受,另一部分人没那么难受。
对于第一种,大家都觉得没意义的,确实不需要做,因为可能真的没什么用。而对于第二种,分工不清的,是可以主动承担一些的。只要抱着锻炼自己的心态,不要太在意有没有人知道,重要的是别因为这个给别人留坑就行。
再说第三种,大家觉得做了会背锅,所以没人做。那么想想这种事情,如果真的是问题的话,最后会落到哪里?对了,最后会落到你的领导,需要他来亲自解决。那么这个时候,他是不是会希望底下有人能帮他分担一些呢?
再说了,工作中不会有一定背锅的事情,只是可能有风险。那么,重点就在于工作方法了。比如前面提到的沟通技巧,邮件备份等等。就算真的背了锅,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敢于背锅也是一种珍贵的品质。
另外,如果有人遇到了问题,找到了你,但是这个问题你不懂,或者跟你没关系。你也要尽量帮他找到相关人员,推进事情进展。这一点虽然看似简单,但是很多时候都会被我们忽略。总而言之就是,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一件事情不能到你这里就断掉了,没动静了。做到了哪一步,什么阶段了,要有反馈才行。
习惯六:总结分享
大家其实也都知道分享的重要性,但是很多时候,是不知道该怎么分享,分享点什么的。那么我这里,就跟大家讲讲,怎么样从头开始,从小分享开始,慢慢打开这条路。
分享有很多种途径,刚开始的时候,你肯定是要从很小的范围开始锻炼。不太可能一下子站到大舞台上,就能谈笑风生。所以,工作中的分享路径,一般是从组内分享,部门分享,跨部门分享,公司分享,再到行业会议分享。
分享的形式,可以是文章,技术讲座,课程,演讲等等。具体的载体,有各种博客,微博,知乎,简书,公众号,以及 GitChat 文章交流的平台。平台是很多了,就看你有没有勇气迈出一小步了。
比如从写作开始,可能是单纯地记录学习心得,类似学习笔记的形式。也可能是专门想发表一篇正式的文章/教程等。因此,如果是记录学习心得,那就很简单了(前提是你在学习):
- 平时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如何解决的,查了哪些资料;
- 翻看别人文章的时候,看到好玩的东西自己实践了一下;
- 发现了新的技术/框架/解决方案,写个简单的用法和 DEMO;
- 纯流水账,记录对某件事的思考过程和感悟。
如果是想发表一篇相对完整的教程,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国外的教程自己吃透重新写;
- 最小白教程,从零开始 xxx 系列;
- 最深入教程,深度研究某个知识点,做到最深;
- 最全面教程,相关资料整理最全面的教程;
- 赶时髦,蹭热点(区块链)。
而对于预期受众,大概可以从曝光范围和能力范围来区分。曝光范围即你能把内容曝光给哪些人,比如团队分享、朋友圈转发等等。能力范围,就是你的内容适合初级、中级,还是高级的人阅读。
你的分享不需要多么高大上,也不需要分享一个别人都不懂的。只要你深入研究过这个知识点,一定有别人不知道的地方,只要它是个相对完整的知识点即可。退一万步,就算大家都知道了,那交流的过程中也可能有你不知道的,你也有新的收获。所以,别为偷懒找借口,搞个分享没那么难。
习惯七:渴望成长
最后,再讲一个比较虚的,渴望成长。
你可以经常问问你自己,你的内心渴望成长吗?我为什么要提这一点,因为谁都愿意跟充满正能量的人一起工作。面试也是一样,哪个老板不想要积极向上,渴望成长,渴望进步的员工呢?
所以,你改变自己的同时,也在影响周围的人。你的同事,你的领导,都会被你感染。同样,组织也能看到。想想一年下来打考核的时候,如果大家都表现差不多,是不是平时最积极的人给领导留下的印象最深?如果别人都没有分享,你有分享,是不是会被记住?所以说,积极要求进步,并且体现在行动上,组织一定会看到的。
好了,以上就是我总结的 7 个工作习惯,我一直在坚持这些习惯,无论外部环境和机遇如何,我们都应该先充实自己,让自己能感受到成长,获得内心的宁静,这样才能不被环境和焦虑所左右。
作者:李祎桐(zcool.com.cn/u/22511867)
来源:站酷
(ノ◕‿◕)ノ*:・゚✧
查看最受欢迎 301 个设计网站 *:・゚✧ヽ(◕‿◕ヽ)
UI设计QQ群 ¦
RSS订阅 ¦
新浪微博 ¦
本文链接 ¦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