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还是散发着古旧的霉气。一直都是,只是如果不小心爱了,就慢慢的忽略它了,然后变成了你生活中的一味调剂,某一天消失,你会不习惯。这种味道仅仅是属于这里的,它不是读书馆独有,但是特有。
五楼才是藏书的重地。曾经懒习惯了:懒得爬楼梯,累;懒得去五楼专门搜想要看的书了,即使很多时候仅仅只有五楼才有得看。电梯竟然没有开,很奇怪的一天。爬到四楼才发现,原来正面的楼梯仅仅只有四层,要上五层,还需从侧面进。
把包存了,然后重新检索“影集”。很多。有的名字艰涩,让你不知道它的内容究竟是偏重哪方面的。于是又自我感叹:艺术类的书籍名字千万别再艺术了!
中午花了三个小时看完了一本小说《拿什么献给你我的大学》。如果从现实的角度分析的话,那它太小说了;从小说的角度分析的话,那它的节奏实在是太快了。从构思、心理上可以看出出自一位男性作家,所以里面的情节过度都更注重于男主角的经历而鲜有心历。情节也不是不吸引人,但给我的感觉总是怪怪的。结尾也仓促,还没回过神来就已经戛然而止了。而且线索也很单一,要知道多个单线才会显得完整,不过有的小说仅仅只有一条线索,这类小说也有出彩的地方。那么关键点是在哪里呢?《神话解小说》是很新颖的分析切入点,不过可能会成为一个套子,钻进去被影响到了可能自己还不知道。
很用心的去记自己觉得很好的文字,可是还是不小心忘记了。本来其实是可以不那么自信,回到宿舍就把自己还记得的写下来,太相信自己的结果就是最后绞尽脑汁也才想到错位的几个字而已。“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古人的教训还是需要听取的。
有点明白了为什么大家都会把文学艺术连在一起说。曾经很自然的以为它们本天生的就在一起,就像是磁极正负会自然地相互吸引一样,没有所谓的渊源。胡思乱想通常找不到答案,然后会因为时间的遗忘曲线随之淡化。如果有幸还零星记得,可能还会惊异自己当初怎么会有这么神奇的想法。胡思乱想既然已经被界定了其感情色彩为贬义,那么翻身恐怕不那么容易。
我喜欢胡思乱想。记得有一次社团聚会,非要我说一个自己的癖好。我实在不知道自己有什么异于他人的癖好了,就把自己最经常地犯傻说成胡思乱想,其实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只不过略微好听那么一点,至少我自己这么认为。后来这竟然成了开玩笑时的调侃,被“教导”要踏踏实实,不要“胡思乱想”。何曾因为胡思乱想了就不踏踏实实了呢?这两者不应该放在一起吧,且它们本身就没有明显的对立面。
一个重大收获被自己津津乐道。或许在别人眼里连收获都算不上。亦或是本来就是一个公认的领域,只是暂时被发现了冰山一角,把偶得的想法当做珍宝藏之掖之。
被吴作人的水墨画深深吸引了。它的画作满是清秀和灵动,一草一木稚拙朴素,好像它们本就如此,只是被我蒙尘的双眼给它们加入了太多的色素,反而不清新了。“小清新”是最近才流行的吧,可是他的画让你觉得用“小清新”来形容都略显沉重。身心慢慢舒展,然后便可听见花开的声音——只是向往极了他画笔下的树、房子、村落……
线条可以表现什么?划一竖,你可以任意想象它应有的摸样,比如说草,比如说倒影。最简单的往往是最丰富的,因为它无限宽广的外延没有边际。吴冠中笔下的城市、花、树等都用最简单的线条勾勒。刚开始纠结他笔下的城市:那么多交错横杂的线条堆砌在一起,分不清楚错杂的线条的起始端末。慢慢的,越看越觉得的确如此。缠绕成团的毛线再怎么乱也是有条理的,不是吗?
简单,就是我要说的一切。从出发地到目的地,忽略过程的繁杂,便是意义上的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