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淡淡的愁绪,为摆脱孤独的旅行,因结识舞女熏子而发清纯凄美的爱恋。短短的相遇,落寞伤感的离别,仅剩长时间记忆留恋的驻足而已。因果、终止、结局,在这里全然不派任何用场,最后的最后谁知道呢?余味不消便仅用心去感觉罢了。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28岁时作。他用20岁时的情感完成了这篇短篇小说。孤独、忧郁、凄美、寻找是他全文的主色调。因孤独去寻找,途中与舞女们同行,再分别,又再一次陷入了孤独。不是怪圈,虽时常有人走过我们的世界,可路人最多。谁能够真正走进内心却又长时间驻足停留呢?怕只有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吧!无谓爱与不爱,只是心中的感觉让心情起伏。寻找的最后,是无终的结局。奈何情深,奈何缘浅。
日本有一种遍植栽种的紫藤,花茎很长,种得又密,花期时如初夏的白昼一般绵延,芳香袭人。其中的一种叫“久伊豆”,素色卷蕊,有北国花卉的气味。“我”是一名高等学校的学生,熏子是一名舞女。初识,对美丽的姑娘动了邪念,小小的邪念,爱她秀发如丝爱她单纯而羞涩。恬淡的真如同一支慢板乐曲,那种杂念也干净透明。泼了一杯茶,下了一盘棋,念了一段故事,事情尤其的简单。爱她无可挑剔的双眼皮的弧线,爱她赤裸着身体在日光下挥手示意。请饶恕爱情,它随时随地的来,随时随地的结束,蒲公英般的飘忽不定。请用心饶恕,这一家子的幸福悲伤却不如阳面的山坡更能承受七色的光芒,艺人随遇而安居无定所,也许在一个夏天来到东京,也会在某个冬寒回到大岛,流离,卑微,一个短暂相逢的学生又能够怎样谢绝这样的喜忧?
没有钱,借口学校有事便要离去,怎么舍得下那十四岁的诚挚的舞女,她也许就要在生活的逼迫之下失去贞洁永远也不敢奢望那个少年的爱。生命短的如同一次游戏,雨露之后的霞光只能虚掩那变幻莫测的天空。心的撼动转瞬即逝,像那流水无法掌握。
那少年哭了,倚着船的栏杆,靠着高中生的胳臂。岸上白色的手帕,心口一道殷红的伤痕,抽泣;在海上落泪,也许被淘声掩盖。没说过太多的字句,没有表白,只有漫无边际的闲谈和那些微妙而含蓄的神情。那抹失望的影子闪出,准备好木屐;那根手杖,那可爱的一路小跑;那别时的依依相惜,泪如泉涌。
山涧空彻,芹水流芬。这哭泣时的安静,这样的遥远的爱让心释放,哭泣成为一种闲情逸致,仿佛多年之后的山谷的回响,悠远又让人平和。再不能相逢,就在今夜让头脑舒畅,恍然化为清水,滴滴外溢。
不过是段来时路,少年时的虚幻和迷离是身在山中未能看清,那个身穿藏青碎白花纹的少年模样是那样恒定又迷糊,不免触人怀想。都说川端康成的字读来销魂,销魂处,总在虚实之间,悟到了轻盈,却又知了份量。 山间独旅,是明了了片刻的任性与优游,并且弥散而开了内心之花,莫以名状,不安和快慰则在此间蛰伏。明明是人间琐碎,却因为每个细节积累起来的情致,而生发了韵味,云林居士曾有“一说就俗”的断论,置于这个简短的伊豆之旅之中,多么贴切。好比一个精神愉悦的人,吃到一枚空心汤团照样欢天喜地,日本的评家说川端康成能够把物质引向精神,是因如此,才显得分外不合人世。
伊豆的阳春天气、曲折山路上的落叶、百合子观看的菊花圃、妈妈抱着的狗、五子棋、发髻和大鼓、木梳,还有听不懂的瑶曲等等,他们共同构成了伊豆秋天的静谧和衰颓,澄远和虚无。我想,大鼓的浑厚声响和不知名的瑶曲,恐怕正是日本和歌一般的调子,听起来给人一种哀婉沉静之感。川端用着抒情的笔调,从感情的感觉出发,描写自然环境中的这些事物,优美、细腻、辽远、沉静,带给人和谐幽深的美感,仿佛就在梦境之中,不愿意醒来,一如女子瀑布般的青丝。我情不自禁地想到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断肠,是他们的情感特质,肮脏的旅馆,是他们漂泊人生的见证者。
伊豆依然伤感地美着。无果的结局亦然伤感地美着。